“气候临界点”到来,墨迹天气的“新基建”角色凸显

摩羯商业评论 2021-10-19 17:28:17

“气象是盐”——2021年,人类对这句话体会的尤为深刻,因为气候突变的常态化,迫使人们将查阅天气预报变成日常习惯。

德国的洪灾,美国的暴风,希腊的烈火,巴西的冰雪,还有中国华北地区延续到10月份的暴雨天气……科学家普遍认为,2021是全球气候转变关键之年,之前多次提到的“气候临界点”已经到来,未来气候或变得更加异常和极端。

全球气候的突变,给各行业运转带来的变数不亚于疫情。今年7月份,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题为《极端夏季:洪水、高温和火灾》的报告,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建议,各国有必要加强建设早期预警系统,以更好地预测极端天气,这对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

这就意味着,之前为单点客户提供服务的气象公司,将有可能和政府合作建立起一张基于气候的工业互联网,这是一场与“气象是盐”认知相对应的新基建建设。

实际上,在“气候临界点”到来的5年前,中国的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已经开启了应对极端气候频发的探索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拥有7亿用户、1.5亿月活用户,并且开启了企业级服务和众包模式多年的墨迹天气,无疑是跑在最前列的探索者。

2015年,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被业内称为“气象局27号令”的《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自此,国家气象局开始面向全社会开放气象数据,并鼓励民营资本与气象局合作。

站在全球气候转变关键之年看,这不啻为一件极为幸运的市场化事件,因为这意味着在“气候临界点”到来的5年前,就已经有更多的主体有机会参与国内气象事业的发展,与相关气象部门一起,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气象为人们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直以来,天气预报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必须由气象权威部门统一发布。而在此基础之上的气象信息解读以及气象产品提供则会因为更多市场主体参与,通过更先进的技术以及资金等优势加持,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从而服务更多生活生产场景。

以墨迹天气为例,在成立初期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渠道查询天气预报,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深挖数据价值,在基础的气温、降水等预报之外,墨迹天气基于气象数据开发了穿衣、洗车等生活服务指数,并基于LBS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从点到面的千人千面的气象服务,丰富天气预报的场景。而作为作为国内较早进入气象领域的企业之一,墨迹天气也在2016年开始了B端生意的探索,成为开拓国内商业气象服务的先锋,通过精细化、系统化的气象服务解决方案为城市建设、交通服务、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众多领域赋能,贡献力量。

截至2021年,墨迹天气已经在为20多个分支行业的200+行业客户提供气象服务。

从外卖业、航空业,再到为制造业,再到能源行业提供气象服务......尽管起步较国外晚,但是国内的商业气象服务市场的需求正在被逐步激发。而墨迹天气凭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活气象场景化服务的不断延伸,已经成为辅助用户出行、链接科技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刚需基础服务,也成为企事业机构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新基建产品之一。

实际上,与中国的特高压、5G、高铁等傲视全球的新基建类目相比,气象服务在国外已经有章可循,有成功商业模式可供参照。

全球第一家上市的气象服务公司,日本的WNI(WeathernNews Inc),其企业级服务已经囊括航海、航空、能源、交通、物流及体育赛事,等多个领域。其在21个国家设有32个办事处,每年为全世界10000艘以上船只,每天为13000余个航班提供气象服务。美国的最大民间气象服务机构——TWC(The Weather Company)的情况与WNI类似。2016年,IBM收购了TWC的to B气象业务,TWC年营收甚至还要超过WNI。

在笔者看来,墨迹天气所驶入的这个蓝海市场,要大于WNI或TWC所在的市场。这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傲视全球并且还在继续扩大优势,这意味着中国的航海、航空、能源、交通及物流——与天气条件强相关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气象服务需求。而这种需求,在中国抗疫一枝独秀的新基建时代,会进一步得到放大。

墨迹天气能够成为中国气象服务新基建的中坚力量,并且有望在全球气候转变中发挥关键力量,并非偶然。

首先,这得益于墨迹天气对科技研发的持续投入,并不断取得产品体验上的显著进步。

实际上,WNI、TWC的发展历史也证明,民间气象公司并不是“天气数据搬运工”,气象服务是有技术壁垒的。虽然墨迹天气尚无自己的气象卫星,但其某几方面的技术指标已经位于世界前列。

比如,墨迹天气的气象数据来源非常广。墨迹天气与国内外专业气象机构机型合作,可以获得海量的公开数据。

再如,墨迹天气的AI技术领先于行业。利用AI等深度学习技术,将众包数据与传统天气数据作为研究天气变化的双重基础,墨迹天气研发出独有的“AI后订正算法”、“气象精细化模式预报”及”相似天气识别技术“等,提升预报的准确率及时效性。其中,墨迹天气短时预报的晴雨准确率达9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预报颗粒度上,墨迹天气可实现500m*500m(国内,国外预报颗粒度是9公里),并且可以基于全球任意经纬度进行预报,不受地域空间限制。

在强大的技术支撑下,墨迹天气可以提供短时预报、短临预报、中长期预报,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基于墨迹天气在气象、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除了天气预报产品之外,墨迹天气研发出众多生活服务指数,如洗车指数、感冒指数、穿衣指数、过敏指数、赏花指数、滑雪指数等,将气象能力应用于许多细分场景,与各行各业发生连接。

其次,这得益于自出发伊始就根植于C端用户的商业模式。AI时代,数据是石油,这让墨迹天气的后发优势一下子凸显出来。

1999年2月, WNI上市6年后才开始提供C端的气象服务,开启服务当天,登录的用户仅4人。其实,中国互联网产业弯道超车的历史已经证明,从C端入手、普遍采用“免费+增值服务”的模式,注定了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受众基础要远高于国外产品,这也是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厂商,以C端服务为第一级“火箭”,逐步进化到B/G端第二级“火箭”发射的路径。

经过12年的积淀,墨迹天气积累了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的数据。特别是墨迹天气于2012年搭建的“时景社区”,形成了独有的“用户众包”数据,用户上传的图片会基于 LBS 定位技术带有位置标签。地理位置显示当时当地的天气状况,墨迹天气则通过将观测模式、用户反馈等多数据源进行融合,使不同数据源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优预报效果。目前时景社区每天约有30万张图片量。这部分数据可以较好的与官方数据做补充,提升预报准确率。

在“时景社区”的基础之上,2019年墨迹天气推出“观天者计划”,这是国内首个气象灾情图片实时收集平台,它让每个人都成为气象灾害的前线观察员,助力国家更好的对灾情进行社会化观测,实现群测群防、防灾减灾。

不难看出,在C端与B/G端双轮驱动模式下,墨迹天气构建了一套由PGC指导 UGC ,UGC 再辅助 PGC的良性循环。

今年五月份,墨迹天气9.0版本上线。无论对于墨迹天气还是广大用户来说,这都是一次里程碑式升级。

除了界面更简洁、预报更精确、视觉效果更精致之外,墨迹天气9.0的最大更新,是把“时景社区”升级为“天气城市生活社区”。

在这个新的社区中,用户不但可以分享天气信息,而且可以分享穿搭、景点、美食等信息。

这意味着,墨迹天气以天气的社会化观测切入,搭建了一个跨地域生活方式社区。墨迹天气构建了一个综合类天气服务平台。显然,这是墨迹天气在战略上的重要拓展,其产品指向了更高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

2020年元旦,中国气象报社发表新年社论:《建设气象强国,我们走在大路上》。

实际上,目前中日、中美的气象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小于政策开放差距。这意味着在产业升级的需求下,不但政府与企业会推进采购商业化气象服务的进程,而且政府会加快气象数据放开,并有望允许自建气象站。

前者是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与盈利前景,后者意味着墨迹天气可以提供更精确、优质的气象服务。

本质上,这个从千亿迈向万亿的市场,是一个“气象+”的蓝海市场,定制化、精细化是这片蓝海市场的基本需求。

已经完成从纯C端天气查询app ,到 To C + To B/G双轮驱动的综合类天气服务平台转型,墨迹天气无疑是这片蓝海中最有潜力的明日之星。

0 阅读:4

摩羯商业评论

简介:历史纵深,空间透视,深度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