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侠客”谢幕,“佐罗”将遗憾留在中国

华舆 2024-08-20 09:20:20

一袭黑色斗篷、一匹枣红坐骑、一条凌空挥舞的长鞭,黑色礼帽下,迷人的微笑绽放出风流倜傥的浪漫气质。他就是剑术高绝,英俊潇洒,惩恶扬善的蒙面大侠——侠客佐罗。

据法国媒体8月18日报道,在1975年的动作片《佐罗》中扮演侠客佐罗的法国影星阿兰·德龙去世,享年88岁。回顾他的一生,曾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中国观众的喜爱,让法国人认识他

阿兰·德龙1935年11月8日出生于巴黎南郊小城索镇,他的童年生活非常不幸,父母离异的经历造就他爱惹是生非的性格。他曾被多所学校开除,在街头流浪为生。直到偶然间获得好莱坞大制片家大卫·塞尔兹尼克的赏识,进入演艺圈发展,他的生活才迎来新的转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兰·德龙在好莱坞参演了多部动作片及爱情片,饱经坎坷的经历、深锁的眉头和深沉忧郁的蓝色双眸,成就了他的冷峻之名,深爱他的观众称他为影坛“冷面杀手”,他也成为当时法国最受欢迎的男星。而在他参演的80多部电影中,令中国观众最为亲切和熟悉的,无疑是那部经典的动作片《佐罗》。

该片于1978年在中国大陆首映,是第一批被引入的西方电影之一。据统计,有超过七千万的中国观众观看过此片,那是一个在信息尚不发达的时代中,被人们视作奇迹的数字。在中国影迷心中,阿兰·德龙不仅是银幕上的偶像,更是深藏于时代记忆中的浪漫传说。他英勇间又有几分混不吝的形象不同于那些大义凌然的革命斗士,极大契合了当时国人审美的需求,深深吸引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

《佐罗》在中国的成功,令阿兰·德龙自己都颇感意外。这其中离不开配音演员童自荣的演绎,他飘逸隽永的声线赋予了佐罗这个角色几分原版所不具备的魅力,也拉近了这个西方侠客与中国观众之间的距离。阿兰·德龙后来在谈到他对中国观众的感情时曾说,事实上,也是通过中国观众,法国人才知道原来我是一个世界级偶像。这其中当然有谦虚的成分,但阿兰·德龙与中国的确有着不少深厚的缘分。

▲资料图为2019年5月19日阿兰·德龙在法国戛纳出席第72届戛纳电影节。(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恰如其分

中国观众对与阿兰·德龙的喜爱,让他在东方多了一方乐土。由他主演的法国电影《警官的诺言》在北京首映时,阿兰·德龙专门赴华来为影片站台宣传。外国影星来国内宣传电影,这在那个年代是十分罕见的。他在这部电影中饰演的角色,同样由童自荣配音,在与童自荣会面时,德龙表示,“感谢这位把我变成中国人的朋友”。

这并不是阿兰·德龙唯一的来华经历。1983年9月,北京马克西姆餐厅隆重开张,这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中外合作经营的西餐厅,在上世纪80年代更是中外文化名流们扎堆聚集的标志性场所之一。吕思清曾在这里即兴为模特伴奏走秀,崔健在这里第一次唱响《一无所有》,张国荣每次来北京都要在这里唱上几首卡拉OK……而阿兰·德龙曾在这家餐厅举行自己的50岁生日party,也是这家餐厅的一段佳话。

一张老照片中,阿兰·德龙与当时的总经理宋怀桂坐在铺着红丝绒的小桌前,身后插中法两国国旗,数名黑衣墨镜保镖紧随身侧,前排端相机的观众记者将他围个水泄不通。据记载,阿兰·德龙当时对着宋怀桂半开玩笑地说道:“今天我50岁,餐厅放进50个客人,就闭门谢客吧。”宋怀桂则应对道:“我们中国有个传说,生日来多少客人就能活多少岁。”于是那天马克西姆被宾客们挤得水泄不通。

在德龙与中国的种种情缘中,尤为令人记忆犹新的无疑是1987年德龙的访华之旅。他在北京体育馆举办的欢迎晚会,门票从4元涨至50元,仍然一票难求。在北京期间,德龙骑着自行车游历北京各个名胜古迹的场景,更是让影迷们至今印象深刻,那个法国影星竟然如此亲民而真诚。如今,还有不少他在中国旅游的老照片记录着这位影星与中国的缘分。

▲资料图为2019年5月19日阿兰·德龙在法国戛纳出席第72届戛纳电影节。(图片来自中新社)

来中国拍一部电影,他一生的心愿

德龙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他个人的情感上,也在于他希望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2010年,阿兰·德龙作为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形象大使,数度来到上海,接待前来参观法国馆的宾客,宣扬法兰西文化,以及当时法国馆所倡导的低碳环保生活理念。

当时的德龙对于上海的发展感到兴奋,他记得自己第一次来上海时,“外滩的对面还光秃秃的,而现在上海使纽约巴黎都相形见绌了。”当谈到中国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德龙甚至表示,“我觉得自己出生得太早了,如果上天让我活得更久,我希望亲眼目睹中国更加强盛的那一天”。

电影明星的情缘,最应该在电影里兑现。2007年曾有消息传阿兰·德龙将于年底赴中国香港与导演杜琪峰合作一部新片。之后其经纪公司也透露德龙已与杜琪峰在巴黎会面数次,讨论这部新片的具体事宜。这本是一段佳话,熟悉香港电影的影迷们都知道,杜琪峰和吴宇森都是深受阿兰·德龙早年作品影响的导演。但遗憾的是,这部影片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形。

阿兰·德龙喜欢中国,也知道中国人民有多喜爱他,能有机会回到中国拍摄一部电影,一直是他生前的愿望,虽然这一梦想最终没能实现,但那些老电影中属于阿兰·德龙的俊朗、深邃、优雅或冷峻的留影,将永远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心中。

正如那首曾一度风靡的中文舞曲《阿兰·德龙》中所唱的那样:

阿兰德龙。骏马飞奔雄风万里,

刀光剑影中那么潇洒,生死拼搏时何等从容。

他常在……我心中。(完)

综合环球网、新民晚报、新京报等

0 阅读:49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