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共传承了16位皇帝,延续了276年。
清朝从努尔哈赤算起,一共传承了12位皇帝,延续了296年。
显而易见,清朝的皇帝比起明朝的同行,平均在位的时间长了不少,平均寿命也长了不少。
这和明朝有几个皇帝是非正常死亡有关,仔细看看整个明朝的16个皇帝,好像寿终正寝的就没几个。这也是相当奇怪的一件事。
如果是像东魏,刘宋那样,抢皇位杀来杀去,死于非命也算不稀奇。可是大明没有这个问题,皇位的传承还算是比较有序的,即使像武宗那样,没有儿子,就靠大臣和太后选了个武宗的堂弟继位,也没闹出什么风波。这要是在其他朝代,说不定连狗脑子都要打出来。
既然不是明着来,那肯定是有人使暗招,下黑手喽,目的也不是夺皇位,那是为啥呢?
历来野史中,关于这个的阴谋论的说法不少,有些不值一驳,有些还有鼻子有眼的。
不过也由不得后人怀疑,你说一个两个有可能是意外,哪有贵为皇帝,九五至尊,接二连三地死于奇奇怪怪的原因。一定有什么蹊跷。
不妨先来看一看大明这16位天子的概况。
第一位,朱元璋,71岁时因为操劳过度去世,在位30年;
第二位,朱允炆,太子朱标的儿子,被叔叔朱棣夺取皇位,死因不明,在位4年;
第三位,朱棣,朱元璋第四子,65岁时因病去世,在位21年;
第四位,朱高炽,朱棣长子,身体不好,体态肥胖,48岁去世,死因有多种说法,在位10个月;
第五位,朱瞻基,朱高炽长子,文武双全,47岁去世,死因有多种说法,在位10年;
第六位,朱祁镇,朱瞻基长子,做了两次皇帝,38岁因病去世,在位21年;
第七位,朱祁钰,朱瞻基次子,哥哥朱祁镇瓦剌抓走后,朱祁钰继位,后皇位又被哥哥夺走,30岁去世,死因不明;
第八位,朱见深,朱祁镇长子,41岁去世,死亡原因是悲伤过度,在位23年;
第九位,朱佑樘,朱见深第三子,明朝少见的一个明君,36岁因病去世,在位18年;
第十位,朱厚照,朱祐樘长子,31岁因落水引发疾病而死,在位15年;
第十一位,朱厚熜,朱祐樘的侄子,朱厚照的堂弟,沉迷炼丹,60岁时因重金属中毒死亡,在位45年;
第十二位,朱载坖,朱厚熜第三子,36岁去世,死亡原因不明,与药物有关,在位5年;
第十三位,朱翊钧,朱载坖第三子,58岁去世,在位48年;
第十四位,朱常洛,朱翊钧长子,39岁去世,死因与药物有关,在位一个月;
第十五位,朱由校,朱常洛长子,21岁落水生病,两年后去世,在位7年;
第十六位,朱由检,朱常洛第五子,在煤山上吊自杀,在位17年。
朱元璋,出身微末,创业成功,年轻时吃过大苦,能活到71岁,相当不容易。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平均寿命大概不会超过50岁,更何况朱元璋干的又是一个极高危的职业,每天劳心劳力,防东防西,还不断经历着大悲大喜,一般人早就承受不住了。。。能有这个寿数,说明身体底子相当好。
话说朱元璋这画像,明显是在丑化,难道就没一张正经肖像流传下来?
朱允炆,朱标的次子,母亲吕氏的出身不高。朱允炆读书很好,很得他那些老师们的赞赏,能得大位大概也和这个有关。他自然会因此形成正反馈,不断强化自己的认知,后来的那些愚蠢的判断以及激进莽撞的行为,也是源自于此。
朱标是根正苗红的太子,如果他正常继位,朱棣不可能造他大哥的反。
朱标在37岁去世,贵为太子,又正值壮年,殊为奇怪。明史中称他是因感染风寒不治,也有野史说他和朱元璋因为政事之争,一怒之下跳了金水河,由此感染的风寒。。。
朱标确实是在春天去世的,如果真是落水,大冬天确实够他受的,那时的南京,冬天也是经常大雪,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不少。
要说明朝这些皇帝,好像是和水不怎么对付,有好几个都是落水而死。。。
按说他的名字是木字旁,遇水应该更旺才对。倒是他的儿子侄子们,火字旁,还是要离水远一些。。。
如果是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或者三子朱允熥继位,估计朱棣就算造反,也没那么容易成事。朱雄英和朱允熥的母亲是常遇春的女儿,常家和淮西将门都是一伙的,朱棣要造反,先要打赢这伙淮西将门才行。
多说一句,一直没搞明白,为啥朱元璋把子孙名字规定得那么清楚,而长孙朱雄英却是个例外呢?
朱允炆不知怎么想的,大概受到身边文人的蛊惑,对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完全没有清醒的认知,以为只要有大义在手,就无往而不利。其实他真正的支持者很少,真正的实力派里,各地藩王就不用说了,你上来就要削藩,那藩王还有啥说的,就算不支持朱棣,也不可能支持你朱允炆啊。至于掌握军队的淮西将门,基本和朱允炆是阳奉阴违,完全没有互信。一是淮西将门判断朱允炆削藩之后,就会打压勋贵,二是因为他们始终对于朱雄英之死有所怀疑,认为是朱允炆母亲吕氏捣的鬼。
朱棣,一辈子办了好几件大事,起兵靖难,迁都北京,逐亡漠北,封狼居胥,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对于帝王来说,除了第一件,都是空前绝后的事。
这种压力和强度之下,活了65岁,也算是高寿。
朱高炽,做了20年太子,在位10个月。
太子这活吧,很难干,有些还好,和老爹有互信,大部分虽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每天都像是在走钢丝,摇摇欲坠,朝不保夕。
再赶上老爹长寿,太子的日子可就苦逼了。。。
明朝的朱标,朱高炽,朱载坖,朱常洛,清朝的胤礽,嘉庆皇帝,都是这种情况。
朱标好一些,没有什么兄弟夺位的威胁,和老爹老妈的感情也很好。
朱高炽的处境就比较微妙,他本人身材肥胖,大概是个宅男,不喜欢动手,比较擅长动脑子。他两个弟弟刚好相反,都是武力值很高的选手。老爹朱棣呢,也算是马上打来的天下,对于武将的感情要高过文官,加上他自己本身就是戎马一生,自然有些倾向于更像自己的老二。这就让朱高炽漫长的太子生涯变得危机四伏。。。
坊间传闻最后促使朱棣做决定的,并不是啥传嫡不传长的规则,虽然朱高炽既是嫡子,也是长子,但是以朱棣这种雄才大略,自然不会被规则给捆住手脚。真正左右他决断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据朱棣自己说,在朱瞻基出生的前夜,他梦到了他老爹传给他一个玉圭,也就是上朝时用的那个笏版,以玉制作,象征着最高权力。这个梦的寓意自然是非常清楚:老爹把江山转交给他,然后希望他再转交给这个好圣孙。。。
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就挂了,和长期压抑之后,突然放飞自我有关。
朱瞻基,得位没有任何争议,唯二的威胁就是他两个不省事的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
朱瞻基从小就被爷爷悉心培养,文才武功水平都很不错,在明朝帝王之中,是可以名列前茅的。
他的性格也不错,比较平和,也能听进去别人的意见,经常下基层去了解第一手情况,个人来说,也不注重奢侈享受,唯一的爱好大概就是玩玩蛐蛐和宣德炉。
在他任上,明朝的政治,民生等都恢复得不错,后世常说的仁宣之治,就是说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俩。
朱瞻基死时才37岁,按照周岁来说才35。并且他是突然生病,并没有太多预兆,本来非常健康,腊月二十一突然生病,大年初三就去世了,这是非常诡异的一件事。
不过要说有啥阴谋,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当时并没有特别激烈的矛盾,朱瞻基死了也没有特别的受益者。可能确实是突发疾病,看这个病势发展情况,很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
这种病,一般都是有遗传的,大明的前几代,其实寿命还算是正常情况,就是从朱瞻基这一代起,寿命开始呈现出异常情况。
朱高炽的儿子们的平均寿命,比朱元璋的儿子们来说,要低了很多。
到朱瞻基自己的两个儿子,朱祁镇和朱祁钰,也都是三十左右,就早早去世。
朱祁镇,从这位开始,明朝的皇帝纷纷陷入到阴谋的泥沼里,无法自拔。
朱祁镇是朱瞻基的长子,他和弟弟朱祁钰不是同一个妈。
朱祁镇继位时,刚刚九岁,还是个小孩子。
22岁时,搞出来个土木之变,简直是捅破了大明的天。
按照明史记载,土木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第四次北伐时,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败于蒙古瓦剌军队的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或己巳之变。
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大军南下攻掠明朝边境,首领也先亲率蒙古骑兵攻占大同,大同告急。明英宗朱祁镇好大喜功,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亲征,在土木堡与也先部队交战。明朝军队指挥混乱,主动出击后又班师,受到瓦剌军队夹击大败,王振被杀,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战争结束后,也先乘胜追击准备侵占北京。时任兵部侍郎于谦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进行了北京保卫战,守护了困境中的明王朝。
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对明朝政局和北元诸部势力的消长均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土木之变后围绕迎复英宗朱祁镇与瓦剌送还,出现了一系列军事冲突、使臣交涉的事件。景泰元年八月,英宗终于南归,结束“北狩”生活,这既是明朝中央权力转移、朝臣经世思想的变更的过程,也是瓦剌内部矛盾显现、经济依赖明朝供给的反映。英宗南归后,景泰、天顺年间,明朝内部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对蒙古的政策上也以“土木之变”为鉴,趋于保守。
只看这一段明史说的,好像逻辑挺合理的,蒙古犯边,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被别人打了埋伏,全军覆没,朱祁镇被抓。然后被逼着带路去进攻北京,幸好于谦挺身而出,带领军民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不然又是一次靖康之耻。。。
然而这与真实的情况相差甚远。
首先也先虽是蒙古部落头领,可他是属于和明朝关系好的几个部落之一,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和明朝作战;
其次朱祁镇带了5万多京营精锐,在长城以内行军,在离大军驻扎的重镇居庸关附近,被人打了埋伏,而且伏兵还是从南面兜过来的,这合理么?蒙古骑兵,还是几万人之众,跨过长城,向南突袭到紫荆关附近,然后从东南方向截住明军大队,然后团灭之,还把皇帝给抓住了。听着都过于魔幻了。。。
还有,朱祁镇被抓获之后,也先非常惊愕,执礼甚恭。也先要送英宗回京城,英宗不让走最近的居庸关,绕道大同,没能进去。这里面怪异之处太多,也先如果主动伏击,不就是瞄着皇帝老儿的么?怎么好像很吃惊,完全没想到的样子。另外他说送皇帝回去,那不是求之不得的事么?肯定是走最近的经居庸关的路线才对啊,怎么还要刻意绕开呢?
后来进不了关,英宗只好随也先去了蒙古,过了一个月,集合了三万人,继续从大同方向入关,这次非常顺利,没发生什么战斗就通过了。才有了那个啥的北京保卫战。。。请注意,一个月前也先带着英宗闯关时,显然没带多少人马,这是为何?如果也先是来打仗的,他就一点都不担心,在敌人的地盘上小股部队晃来晃去?
另外,根据明史记载,土木堡战役中,随从出征的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堃、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了铭、王永和等50多名朝廷重臣战死。 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数人侥幸逃出。
这是出来打仗的,还是出来视察的?居然有数量巨多的文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内阁学士,大理寺丞,礼部侍郎。。。兵部尚书也就算了,其他人和打仗不沾边啊。这阵容倒像是去做现场检查的,户部尚书,大理寺丞都来了,难道是要去反腐?
总之,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奇怪的地方太多了。。。
后来于谦他们死活不让英宗入城,非说他是被蒙古人胁迫的,是带路党。还拥立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摆明了要把英宗作为一个弃子。
英宗没办法,又回到蒙古部落暂住,写信回来说,那我不让蒙古人护送,我自己回来行不行?就这都来来回回了几次,后来才同意让他回去,回去就软禁起来。
本来拥立朱祁钰时,说好的太子还是让朱见深继续当,结果等位子坐稳了,朱祁钰又开始动心思,要改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太后不干了,太后是朱祁镇的亲妈,不是朱祁钰的亲妈,她同意立朱祁钰,一是形势所迫,二是因为早晚也是她孙子朱见深继位。现在要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位,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后,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先是朱祁钰的儿子病死,然后是朱祁钰的皇后病死,再然后是朱祁钰本人,也得了重病。这是啥情况?要是没阴谋,才见鬼了。。。
有几个投机的大臣,看到朱祁钰可能不行了,一方面反对于谦另立新帝的提议,一方面跑去软禁英宗的地方,重新拥戴他登位。
于是,明英宗就成了明朝唯一一个两次登基的皇帝,大概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很罕见。。。
可惜他重新登位之后,只做了八年皇帝,到38岁时,病死。按照档案记录是死于脚气病的并发症。
朱祁钰,在16帝中存在感很低,也是除太祖以外,唯一没有没葬在13陵中的皇帝。
他的上位本身就是一个意外,可能有些大臣们筹划已久,可是对朱祁钰个人来说,绝对是从未想过的。
他本来以为自己一辈子就是做个逍遥王爷,悠哉游哉度过一生。现在一个这么大的机遇放在他面前,当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怎么选?其实也没得选。勉为其难答应于谦和太后,先干着,度过危局再说。。。
不过这位置一旦坐上去,就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朱祁镇要回来,这不是给我出难题么?
想当年赵构一听说要迎徽宗钦宗,就头大如斗,明的不敢反对,含含糊糊找各种借口推脱。。心里面气得要死,谁提这个就记谁的仇,狠狠报复。。。
朱祁钰的心态也差不多,不过,他比赵构要宽厚一些。朱祁镇也接回来了,尊为太上皇,不过还是给软禁起来,当然各种待遇仍然保持,英宗在软禁的几年里身体养得不错,还生了好几个孩子。
等位子坐稳当了,朱祁钰开始踅摸换太子的事,这可是大事,牵一发动全身。不过有权好办事,这事还是给朱祁钰办成了。把朱见深的太子给废了,换成了自己的亲儿子。
可惜运气不行,或者是被人给算计了,新太子没多久就离奇病死了,朱祁钰这下子心灰意冷,按说他才20几岁,还有得是机会,可见他也不是一个意志很坚定的人。
没多久,朱祁钰自己也生了重病,是因为忧思过度,还是被人暗算,说不清,反正不到30岁就离奇死亡。。。
朱见深,成化帝是在史书中被严重低估的皇帝,这个低估是故意的,因为成化帝是女真人最大的仇人,清朝修明史时,抹黑抹得最厉害的就是成化帝。
按明史记载,成化帝因为幼年时被废,压力过大,养成讲话口吃的毛病,然后大概是因此不愿与人交流,只是对照看自己的宫女万贞儿非常信赖。继位之后,就把这个比自己大了18岁的宫女立为贵妃,对她言听计从。
这段记载,要说逻辑挺合理,不过这么劲爆的素材,如果满清在这上面不狠狠抹黑一下,那怎么可能?估计是有这回事,但大大夸张了程度。只能说抹黑的水平很高,高到看起来合情合理。。。
宪宗在位二十三年,所面临的局面相当严峻,民乱,天灾一直不断,和后世子孙崇祯皇帝比起来不相上下。
内部是荆襄百万流民造反、四川蛮苗造反,两广壮瑶造反、宁夏陕西土官造反,紧接着扬州盐商造反,甚至两京都盗贼烽起;各地饥荒水旱地震不断;外面是蒙古进犯宁夏、陕西,占领河套,建州女真崛起,吐鲁番侵犯哈密卫等等。
成化表现得比崇祯好多了,他应对得当,收效明显,整个成化朝都是有问题就解决,从没有从小事搞成大事的情况。成化帝整顿吏治,精兵简政,亲自裁汰老弱,提拔精英,加强京营;严明司法,慎重刑狱;严禁贵戚世家占田;改革武举,使武举制度化,常态化;整顿盐业,调整税收结构,加大商税比例;重用朱永、赵辅等大将安定两广,平定荆襄,使流民安居乐业。
简单罗列一下,成化帝在位期间的业绩。
1,为代宗景泰帝追谥,为于谦等冤死的景泰帝旧臣平反,安抚百官;
这个举措主要是安定人心,对错不重要。。。
2,荆襄百万流民造反,宪宗安置荆襄流民,以抚宁伯朱永为将剿灭湖广一带流贼;
3,广西壮族造反,令以都督同知赵辅为征夷将军,总领所有总兵,征讨广西瑶族的叛乱,平之;
4,任命抚宁伯朱永为平胡将军,征讨进犯固原的毛里孩,这个毛里孩是成吉思汗之弟别里古台的十六世孙,是蒙古本部的太师;
5,任命赵辅为靖虏将军,挂左都御史衔的辽东总督李秉为副将,率领五万大军征讨女真,宪宗下旨:“捣其巢穴,绝其种类,”。同时谕令朝鲜王李瑈出兵共同征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成化犁庭,也是满清最不愿去回顾的一段历史。
经过一个月的围剿,明军斩首六百三十余人,俘虏二百四十余人,女真首领李满柱和他的儿子被朝鲜军队斩杀。
另一个首领董山也被明军抓获,在押送途中试图逃跑被杀死。这个董山是建州右卫首领,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明军主将赵辅在《平夷赋》中道:“强壮就戮,老稚尽俘,若土崩而火灭,犹瓦解而冰消,空其藏而猪其宅,杜其穴而空其巢,旬日之内,虏境以之萧条。”
经过一个月的剿杀,建州女真被杀掉千余人,明军夺回之前女真抢夺的奴隶一千多人,女真的寨子被攻破了四五百座,牛、马、家畜等都被扫荡一空。这一仗给女真人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此后一百多年,直到努尔哈赤崛起,女真人再不敢挑衅明朝。
6,以李震为将大破靖州地区苗乱,又以副都御史原杰安抚荆、襄的流民。以四川都御史张瓒征讨湾溪地区的苗乱并将其攻破。同年设置郧阳府,设行都司卫所,安抚流民。
7,大胜蒙古,收复河套。一度收复哈密卫。
8,宪宗时期,大规模的水旱蝗雹灾害有五十二次,还有多次地震。
9,面对风起云涌的起义、民乱,灾害,宪宗每年减免赋税,拨款赈灾,国库不足他就“辇内帑以给之”,也就是自己掏私房钱。
宪宗一朝给老百姓蠲免的钱粮,数额庞大。仅“官田”的税粮,在位二十三年间就减掉近两千万石。民田的税粮减免更是翻倍。仅成化二十一年这一年,减免山东,南直隶,四川,河南,山西五省的田赋,数额就高达二百五十万石。这并不算是什么特例,属于是成化时期的平均水平。
成化掏出的私房钱,据《明史》统计,用于赈灾的至少每年三十万两白银。
10,成化朝的经济搞得相当不错,《罪惟录》对宪宗时代的评价是“幸斯小康”,小康这个词要做到可不容易,最起码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才算得上小康吧。
根据《谥法解》记载:博闻多能曰宪,中兴之主曰宪。所以明朝对于成化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是一位中兴之主。
《剑桥中国史明代》对宪宗一朝的军事评价也相当不低:对内整顿军备,建立九边长城防御体系,对外咄咄逼人,呈现出强硬的的军事姿态。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各方面都有所作为的皇帝,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居然只是恋母情结。。。
明孝宗朱祐樘在明朝皇帝中非常特别,这个字读cheng,不读tang. 朱祐樘虽说贵为皇长子,不过成长经历相当曲折,甚至称得上危机四伏。能长大成人相当不容易。
他父亲朱见深非常信赖万贵妃,在后宫中,基本是万贵妃说了算。万贵妃自己没孩子,也见不得别的妃子生皇子,朱祐樘的母亲怀孕期间,多次遭到万贵妃的陷害,靠太监宫女的帮助才逃过一劫。朱祐樘从生出来一直被偷偷养在偏远的冷宫之中,直到6岁才和父亲第一次见面。
这样的童年经历,给朱祐樘留下了不小的影响,等他成年之后,特别注意防止后宫的各种争斗,从头至尾只宠爱皇后一人。造成的结果是他的子嗣很稀少,只有朱厚照一个儿子。
朱祐樘在史书上的评价很高,如果单看这个评价,可以排进明朝皇帝的前三位。
实际上,朱祐樘的成就别说和其他人比,就是和他父亲朱见深相比,也差了不少。
为啥他的评价那么好呢?因为他善待文人,对文官言听计从,文官们自然要把他树立成明君的榜样,好好地宣扬。。。
其实看看现代历史学家对朱佑樘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他只能算是一位合格的皇帝,守成之君,根本谈不上什么中兴明君、千古一帝。
历史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就曾经评价朱佑樘为:弘治皇帝愈是谦抑温和,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们就愈是称颂他为有道明君。
在《剑桥明代中国史》中评价朱佑樘:可是事实上孝宗当一个完美的模范人物还不够格。他很注意帝国的问题,但是他既不能向国家展示一种开阔的前景,也不能给它提供雄才大略的领导。此外,完全可以理解,对他感恩戴德的官僚们掩盖了他的一些错误,其中包括他过分地宠爱和依赖他的张皇后。她是一个愚蠢和爱提要求的妇女,易犯小错误,而这些小错误也包括需要贵重物品,轻信最花言巧语的和尚道士的教义,以及对她家族,特别是她的两个极为贪财的兄弟无限溺爱。
明武宗朱厚照比他老爹要有个性得多,可能是童年生活太幸福了,父母关爱,也没有那些狗血宫斗剧,武宗居然养成了一种天不怕,地不怕,混不吝的性格。
那些文官们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风格,完全不在他们掌控的范围,在他们眼里武宗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二五仔。武宗呢,笑嘻嘻看着一群气急败坏的文官:我就喜欢看你们恨得要死,却又拿我没办法的样子。。。
今天大漂亮国里,建制派精英看川普,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如果他们也有加谥号的习惯,川普很可能也被扣上一顶武宗的帽子。。。
朱见深和朱厚照是被黑的最惨的两个明朝皇帝,朱见深是被满清黑的,朱厚照则是被文官集团给黑的。。。
明武宗生性好动,斗鸡走狗,上树爬房,完全就是一个熊孩子,小时候这样,长大了好像也没改善多少,又是修豹房,又是自封大将军,还好几次带兵去边关巡视,一点不在乎重蹈他太爷爷英宗的覆辙。。。
其实呢,这些事确实都有,不过呢,武宗并不是像文官们指责的那样在胡闹,而是大有深意。。。
先说豹房,这个有点意思,绝不是简单的寻欢作乐的行宫,武宗自己组建了一支卫队,就驻扎在豹房。你想,武宗常年不待在给他安排好的地方,自己找了个地方办公,卫队也不用安排好的,自己另建了一支。这是啥意思?
自封大将军,带兵出征,并不是为了过过瘾,实际是为了争夺军队的控制权。
自从土木之变之后,军权就从勋贵集团转移到文官手里,后来文官集团紧紧把着不放,视之为最重要的权力之一。后面的几任皇帝,也做过一些尝试,搞不成,后来还是不得不选择和文官集团妥协合作。
武宗不信邪啊,他非要试一试,没有合适的人,就自己出马,你说文官集团是不是气得牙痒痒?
所以说武宗绝不是史书说的那么荒唐愚蠢,实际上他的智商水平很高,很多事情看得非常明白,只不过处理方式有点他个人特色而已。
武宗对于自己的危险,是有所认知的,英宗当年为啥出事,他一定有所认知,可能完全按照史书理解。那些文官们是特别希望武宗能相信史书上记载的那些,偏偏武宗这人很不好骗,文人们那些拙劣的不合逻辑的谎言,总是被他问来问去问出破绽。。。
虽说有所认知,武宗还是太年轻了,最后还是着了人家的道。。。按明史记载:
“九月丙寅,上至清江浦,复幸太监张阳第。逾三日,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溺焉,左右大恐,争入水掖之出,自是遂不豫。
在一个水坑里泛舟钓鱼,然后就落水了,然后就没治好,挂了。。。
武宗为啥去了清江浦?这是镇江附近的一个地方。他是南下去平定宁王叛乱的。他为啥非要亲自去平定这个叛乱?核心还是要抓回军权。那文官集团能干么,催着王阳明赶紧把叛乱给平了,把宁王赶紧给送来,别让武宗找到南下的借口。。。
史书上写的很有趣,说是宁王在通州被杀。虽说没提是谁下令杀的,话里话外是武宗的旨意。。。那时候武宗已经落水三个月,正在北京的皇宫里养病呢,离死不远了。。。再说通州已经是北京郊区了,既然已经快到了,为啥不让刑部,大理寺好好审一审,明正典刑?急吼吼地在进京之前把宁王给砍了,还遮遮掩掩不敢说是谁的命令,这是啥意思?
武宗折腾了十几年,还是没能折腾出这个牢笼,最后只能很不甘地认输,他最遗憾的大概就是没有留下一个儿子继承皇位,最后旁落到他那个不省事的堂弟手里。抹在武宗身上那些污黑,嘉靖也没少参与。。。
朱厚照确实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