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楠
马克思主义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观,涉及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等多个方面。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同时人类要正视对自然的依赖性,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能源资源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意识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能源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依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生态保护意识不高,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甚至粗放发展、生态安全形势严峻等现实困境。面临这些困境,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宣教力度和广度,培育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提升公众参与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这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现阶段生态理念结合起来,宣传培育尊重自然和生态保护的理念,理清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加速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发展动能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且后发优势和潜力无限。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调整能源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居环境、减少污染排放、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等一系列举措,逐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在资源开发、污染排放、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领域进一步细化规则,通过顶层设计夯实生态保护的制度基础。在实践中,遵循“严守生态红线”的理念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监管体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补贴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只有完整准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