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十月,随着曹操火烧乌巢,袁绍麾下的十万大军,迅速崩溃。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最终就以曹操的胜利而结束。
然而,和《三国演义》所说不同的是,历史上的真实的袁绍,在这一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其实还是有机会翻身的!因为当时整个北方四州,都还掌握在袁绍的手里。
十万大军的折损,虽然可以让袁绍一蹶不振,但是幽青并冀四州的体量,毕竟还是摆在那里。就算折损了十万大军,袁绍依然还是能再凑出一些军队。
再加上这场官渡之战,曹操阵营也有很大折损。所以此时的袁绍,想要阻挡住曹操的进攻,并不算难。
而一旦袁绍挡住了曹操,假以时日,袁绍其实大概率可以逐渐恢复实力,再次和曹操争雄。
但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这一战之后,袁绍并没能再度崛起。而且,仅仅一年多以后,袁绍就病逝了。而袁绍去世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更是相互攻讦。这导致曹操后来逮到了机会,趁虚而入,最终统一了整个北方。
那么,历史上官渡之战结束以后,袁绍集团到底又发生了什么?当时袁绍明明还掌握了四个州的地盘,为何就没能卷土重来,再次翻身呢?
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官渡之战结束的那天说起。
在官渡之战决战的那一天,曹操通过火烧乌巢,烧掉了袁绍的粮草。而当袁绍得知乌巢遇袭的消息后,袁绍第一时间分兵两路。
一路去乌巢增援,另一路则是去进攻曹操的大营!
从战略角度来说,当时袁绍做出的这个选择,其实并不是错误的。因为和袁绍集团相比,曹操阵营的兵力极为有限。双方进行决战的时候,曹操手上总共也就两万多军队。《三国志》对此更是记载为:时公兵不满万。
而且,在经过了三个月的对峙之后,曹操麾下受伤失去战力的士兵,更是占了十之二三。奇袭乌巢的时候,曹操又带走了五千多精锐。
这也就意味着,在曹操火烧乌巢的那一天夜里,曹操的大营这边,兵力可能也就只有一万左右的兵力,甚至还不到一万。
而当时负责留守大营,全权节制军队的人,则是曹操的从弟,曹洪。
所以,在袁绍看来,只要自己能够在乌巢这边,缠住曹操。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先端了曹操的大营。那么接下来,就算乌巢被烧了,这场官渡之战,最后依然会以袁绍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但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刻,袁绍误判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他派去进攻曹操大营的两个将军,张郃和高览,都是典型的‘反骨仔’。
在袁绍的麾下,张郃、高览二人,曾经和颜良、文丑二人并列,四人并称为‘河北四庭柱’。这四个人,老家都在黄河以北,都属于袁绍麾下的河北派。
而在官渡之战开打之前,这些所谓的‘河北派’人物,其实并不支持袁绍打这一战。他们坚持认为,袁绍应该靠体量获胜。先派军队袭扰曹操的地盘,削弱曹操的实力,同时整个北方四州,迅速休养生息。等到曹操被削弱到一定程度之后,袁绍再进行决战。
但可惜的是,出于种种考量,袁绍最后拒绝了这个方案,而是选择了‘速战方案’。
而袁绍的这个选择,无疑让他失去了很多河北派的支持。作为河北派核心人物的高览和张郃,此后更是对袁绍极为失望。
所以,在这个关键时间点,这两个人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走向!
在战争开始之后,明明是他们率领优势兵力,前去进攻曹操的大营。但后来,当他们听说乌巢失守之后,他们却选择直接放下武器,直接向曹洪投降了!
这个结果,其实连曹操和袁绍这两位统帅,之前都没想过。曹操原本最佳的期望,是烧光乌巢的粮草之后,迫使袁绍后撤。而袁绍后撤之后,自己则可以趁机整合豫州、徐州乃至关中。
等到自己彻底收服这些地方之后,再和袁绍打一场对等的决战。
可是曹操怎么也没想到,在自己奇袭乌巢之后,袁绍麾下的河北精锐,竟然直接投降了!
而这个结果,显然很快引起了连锁反应。当袁绍这边,得知张郃、高览投降之后,他很快就意识到了危险。所以接下来,袁绍只来得及带上自己的儿子,抛下军队,仓皇北逃。
而袁绍的逃走,则是导致袁绍集团的指挥中枢,彻底失灵。乌巢方向的战事,也得以迅速结束,守军被曹操全线击溃。就连乌巢方面的负责人淳于琼,也被曹操俘虏后斩首。
所以,等到第二天清点战果的时候,曹操忽然发现:这场战争的结果,远比他想的要好得多!
当时袁绍已经北逃,而袁绍带来的十多万精锐,除了之前战死折损的少量士兵之外,光是跟着张郃、高览投降的人,再加上被曹操俘虏的人,就有七八万人!
而接下来,在如何处置这七八万降卒的时候,《后汉书》记载的极为明确: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也就是说,当时曹操下了狠手,直接把投降的八万降卒,全部就地坑杀了。
曹操的这个决定,其实对整个河北,都造成了致命的一击。因为这八万降卒,基本上都是袁绍多年带出来的老兵,更是整个北方四州的精锐。如果曹操没杀他们,说不定后来袁绍还有机会,再次策反他们,重整旗鼓。但随着曹操将他们全部坑杀,这些人算是彻底没了。
但同时,为了以后攻略河北,招抚当地士族,曹操却偏偏又留下了一些高层官员和将领。比如说张郃和高览,后来就都成了曹操麾下的将领。尤其是张郃,后来还成了曹魏集团的名将。
曹操这边,我们暂且不提,只说袁绍这边。
在那一夜惨败之后,袁绍第一时间逃到了黄河以北的黎阳。然后,他在黎阳收拢了少量残兵。
同时,他又把自己活着的消息,放到了黄河以南,希望那些溃散的士兵,能够逐渐汇聚过来。
但袁绍没想到的是,恰恰是他放出去的这个消息,激起了曹操的杀心。后来,正是因为担心那八万降卒,日后再哗变,曹操才直接坑杀了他们。
不过接下来,袁绍还来不及为这八万士兵悲伤。为了防备曹操,他第一时间重用了一个叫蒋义渠的将军,整顿兵马,加强黎阳地区的防务。
考虑到此时曹操也已经耗尽了粮食,短期内也不可能再打过来。而黎阳又处于黄河北岸,有黄河作为阻隔,袁绍这才暂时放下心来。
于是再之后,袁绍迅速离开黎阳,撤回到了自己的老巢邺城。
而回到邺城之后,袁绍依然没空悲伤。因为接下来,他需要面对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河北士族的反扑。
这个问题,其实还和之前袁绍起家的过程有关。袁绍虽然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但当初袁绍逃离洛阳,起兵讨董的时候,却并不是在自己的老家起兵,而是在冀州起兵。
在冀州这边,袁家虽然靠着一些门生故旧,有一些影响力。但袁家的老家,毕竟不在河北,而是在豫州的汝南郡!
所以,当年袁绍来到河北之后,手底下的这帮人,就逐渐形成了两派。
一派是以那些袁家的门生故旧为核心,吸引其他各地士族。因为这帮人的家族,大多不在河北地区,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作是‘非河北派’。在袁绍的麾下,淳于琼、许攸、郭图、逄纪等人,都属于非河北派的代表人物。
另一派则是袁绍到了河北地区之后,为了控制当地,重用本地士族豪强,从河北本地提拔起来的官员。这一派,我们可以称作是‘河北派’。而河北派的代表人物,则是沮授、审配、田丰、张郃等人。
一派是外来户,另一派是本地人、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双方天然就存在很大的分歧和矛盾。
不过,在官渡之战爆发以前,双方的矛盾还不算太激烈。这主要是因为,之前袁绍一直在不断扩张。因为袁绍集团的蛋糕,一直在不断变大,大家还没有到存量博弈这个阶段,矛盾自然就隐藏了起来。
但到了官渡之战即将开始的时候,围绕着要不要打这场战争,双方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河北派这边,大多数人主张要‘缓打’,也就是先袭扰曹操,花几年时间恢复河北地区的实力,然后再进行决战。而非河北派这边,则主张要尽快打,趁着曹操那边实力不行,赶快灭了曹操。
从战略角度来说,这两种选择,其实各有利弊。而且这种分歧的本质,其实也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而在官渡大败之前,袁绍其实也一直没觉得,这种分歧是什么大问题。在袁绍看来,只要自己能打赢这场仗,蛋糕继续变大,所有人都会闭嘴。
但正是因为这样,等到官渡大战结束,袁绍退回北方四州之后,这个矛盾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
因为他自己战败了,而且损失了近十万大军。很多河北本地的豪强家族,都因此损失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对袁绍是怨声载道!而且,导致袁绍惨败,直接投降曹操的张郃、高览,恰好又是河北派的核心人物!
所以接下来,河北派势力的反对,乃至整个河北豪强家族的集体造反,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那么,此时的袁绍,到底该怎么做呢?
其实他根本就没什么好办法,只能选择镇压。
为了镇压这种反扑,返回邺城之后,袁绍第一时间杀了田丰!
田丰是河北派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袁绍麾下最重要的谋士。在之前的几年里,田丰一直竭力帮助袁绍,但唯独在官渡之战的问题上,双方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在开战之前,田丰坚决主张缓打。而袁绍因为主战,开战之前,就直接把田丰关进了大牢。
而等到官渡之战结束以后,整个袁绍集团高层,几乎人人都在后悔。大家都说,如果袁绍早听田丰的话,绝对不会有今日的大败!
这让袁绍瞬间警惕了起来。
作为一个败军统帅,袁绍很清楚,此时下面对他的怨恨有多大。而此时的田丰,作为河北派的领袖人物,又让所有人都对他感到信服。这样一来,后来河北派会不会共推田丰,直接造反呢?
这个风险,袁绍不敢去冒,他只能选择先杀了田丰。
在《三国演义》当中,田丰听说袁绍战败的消息之后,马上就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当时有人对田丰说:“此战之后,您一定会被重用。”田丰却说:“如果这一战袁绍赢了,我还有活着的机会。如果输了,我必死无疑。”
很多人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袁绍杀田丰,根本就是莫名其妙。大家觉得,袁绍或许是因为怕田丰笑话自己,觉得羞愧,所以才会杀田丰。
作为一个出身四世三公家族,能够在乱世当中,坐拥四州之地的枭雄。袁绍怎么可能气量小到那个程度,单纯因为怕被田丰耻笑,就直接杀了田丰?
事情的真相,其实就在这里了。
因为此时的田丰,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的统治。
同时,袁绍还迅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动。他让一个叫孟岱的人,替代了河北派的关键人物审配,负责管理和把守邺县。同时,很多河北派的官员,也被袁绍纷纷调离了关键岗位,尽可能削弱河北派的势力。
但接下来的事情,还是没能超出袁绍的预判。此后一年里,整个河北地区,尤其是冀州,开始频繁爆发叛乱。很多冀州的本地士族,都开始直接造反。他们响应曹操,反对袁绍。
当然,最后在袁绍的铁腕镇压下,这些叛乱,肯定还是都被镇压了下去。
但镇压冀州的叛乱,已经消耗掉了袁绍最后的一部分精力。很快,袁绍就开始病入膏肓,逐渐到了弥留之际。
而到了临死之前,袁绍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难题。
这个问题,就是传位的问题。
袁绍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之前袁绍为了控制北方四州,就让自己 的四个儿子,再加上外甥高干,各自统领一个州,担任州牧或者刺史。
这种手段,之前在袁绍活着的时候,其实非常有效。毕竟,儿子肯定是最忠诚的,至少比那些袁家的门生故旧,或者河北派的豪强要忠诚。
但到了袁绍临死之前,这个配置,一下子就出问题了。因为这就意味着,三个儿子的实力都很强,极有可能会在袁绍死后,为了争夺利益而内斗。
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在决定谁是继承人的时候,另一个关键人物的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这个人,就是袁绍的妻子,刘夫人。
正史上对于刘夫人的记载极少!我们只知道,袁绍原本有一个妻子,但后来莫名其妙死了。
然后,袁绍又娶了这位刘夫人续弦。
对于袁绍是何时续弦,刘夫人的家世背景又是怎样的,史书上只字未提。
但对于这位刘夫人,后世却又有很多猜测。曾经有史学家认为,当年袁绍剑指董卓,离开洛阳的时候,因为太过匆忙,没来得及带走自己的家人。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袁绍的发妻被杀。
不过,在逃离的同时,袁绍却又带走了自己的袁谭。而这个长子袁谭,很有可能是那位发妻所生,并不是刘夫人所生。
而到了河北之后,袁绍起兵反董。为了更好的起兵,袁绍就和当地的豪强士族联姻,续弦娶了这位刘夫人。而这位刘夫人,后来则是又生下了袁谭和袁熙。
总之,不管那个长子袁谭,是不是刘夫人所生。反正这个刘夫人,是很不喜欢他。这件事,在史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
所以,为了维护自己死后的团结,袁绍在自己临死之前,忽然下令,将袁谭过继给了自己的大哥!
而这样一来,袁谭就没有继承资格了。
但这样的布置,依然还是没能阻止袁家的衰败。历史证明,袁家似乎有内斗的基因。不管是当年的袁绍和袁术,还是袁谭、袁熙、袁尚这兄弟三人,都打得不可开交。后来在袁绍死后,兄弟三人果然为了争夺继承权,彻底开战了。
当然,这都是袁绍死后的事情了。
总之,公元202年五月,也就是官渡之战结束一年半之后,袁绍终于病逝了。而袁绍死后,‘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不得不说,袁绍在整个北方四州,还是很得人心的。如果他没死,以袁绍在河北地区的根基,或许还能有再次卷土重来的机会。就算袁绍死了,后来曹操依然又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才彻底平定北方四州。
就这样,一代枭雄袁绍,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知道他去世之前,会不会怀念当年自己‘剑指董卓’的意气风发,亦或者会后悔自己和袁术的内斗。
如果袁家内部能团结起来,东汉末年的天下,早就是袁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