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希庆:漫谈教育强国梦

踏浪乘风课程 2024-03-29 22:35:37

少年强,则国强。对于教育,我们一直寄予厚望!

然而,中国是一个尊重传统的国家,应试教育自隋唐诞生,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全身心的投入在科举一条梦里,尽管最终圆梦中举的寥寥无几,在近千年的历史岁月里,科举成名,几乎是国内知识分子唯一的选择。

起初很长一段时间里,科举只是一篇文章,文以载道,文章似乎囊括了宇宙间所有的道理,浑浑噩噩考了一千多年。辉煌一时,曾经的状元已沦落为历史的尘埃,留名者寥寥。

近代,列强的洋枪洋炮,落后的思想与科技,让国家蒙受羞辱,让人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无情的撕开了封建王朝的天国美梦——强国,成为新一代觉醒的知识分子的梦想。探索教育强国之道,成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

解放后的教育摒弃了传统的学科,全方面的引进了西方教育学科,然而,科举的路依旧存在心底,过独木桥的选拔形式根深蒂固——应试教育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只是,与以前一篇文章定乾坤的局面比较,新的应试教育被掺杂了“精英教育”的梦想。我想,起初政策制定者的想法是好的,想通过考试来培养能够同时胜任各种学科的新人。

然而,应试教育推广这么多年了,我们除了看到校园里的新人,如同科举中的故人一般饱受海量知识的挤压之外,可曾真正培养出了一名理想中的“精英”吗?曾经,为了所谓“精英梦”,学生们无缘体育健身、书法绘画、学习音律舞蹈……全身心的,只是投入到应试教育之中,结局如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劣势日趋严重,教育改革的呼声此消彼长。然而,终归是存在有一定的时间基础的教育形态了,应试教育改革在当代,依旧存在很大的难度。

从根本上,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一、何为精英?

见识到西方教育学科设置优点的一代,曾经毫不犹豫的抱着“拿来主义”的态度,毫不犹豫地在现代化学堂里全面推广。但盲目的是,片面的认为必须同时学好全部的学科才算“精英”,有偏科,就是不足了。甚至于,苛刻地认为,老师要把全班的学生都教好,有不好的就是老师的失职了。

但是,推行几十年来,我们可曾培养出一名这样的精英?而且,古往今来的众多历史名人之中,全学科都通的可有一人?

很明显,“精英教育”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遐想。甚至于是一帮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无法做好的人,用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真正的精英,一生之中能够做好一个或者两个领域的已经寥寥无几了,又如何让所有人去做好全部领域?

不尊重主观现实,不尊重个性特长的存在,是当代教育必然失败的原因。由此,也让知识成了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路上的沉重枷锁。

二、教育就是考试?

考试,在国人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无怪乎,曾经腐败的成本太低,对教育腐败构不成威慑。除却考试,教育公平问题太难保证。

然而,考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投机意识。有形的考试分数比较,带来了恶性的教育竞争,投机意识造成了学科教育精神的扭曲。

如此,语文不重视演讲、自由阅读、自由写作精神的培养,却不断地书山题海做卷子;理化生等自然学科,不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自由阅读、观察、实践探索,不在自然界、实验室里培养人才,却是在教室里埋头做卷子;音体美等应试外学科被边缘化……

让考试服务于教育?还是教育服务于考试?

毋庸置疑,应试教育已经让中国教育彻底与世界教育精神脱轨。

三、教育培养人?还是要让人去适应教育要求?

如果教育的初心是培养人才,那么应该根据不同人才的主观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安排每个人不同的学习内容。然而,如果是要让所有的人去适应一个模板化的教育体制,那么,目前的应试教育是成功了!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古人发出的呐喊由在耳畔,然而,不拘一格的人才降生了,但是却被羁绊在统一的应试体制里,最终,还能不拘一格的发展吗?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灌输,不在于用成人化的知识去挤压少年们的头脑。恰恰在于唤醒,唤醒每个人心中对知识的向往,引导人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领域里学会探索,让每一个个体学会终生学习。而不是用繁重考试压力来消耗人的学习探索兴趣,导致很多人毕业之后几乎再也不愿意去学习。

为此,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快速恢复学科教育精神,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体系,取而代之,多元化的学科分类选拔。允许人才在某一或者某几个擅长的领域里自由深入地探索。

如此,或许能改变学术萎靡、造假成风的局面吧!同时,让每一名求知欲旺盛的少年,带着浓厚的兴趣出发,快速的融入一个值得自己付出终生努力的领域去研究、去探索。

强国之路,需要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去铺就!

0 阅读:0

踏浪乘风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