痫病(俗称羊羔风)用此方可解

青囊译录 2024-05-24 06:44:51

“羊羔风”临床上称之为癫痫,西医之理本文不涉及,只是西医用药多为:卡马西平片、奥卡西平片、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片、复方苯巴比妥溴化钠片等,可以抗癫痫。由于部分患者对卡马西平片、奥卡西平片这类药物会出现不耐受情况,故在此做提醒。也就是说,看到西医大夫给开出的上述药物,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中医在认知此类疾病上更为细分一些,比如“癫痫”在中医范畴是两个病,一个是癫病,一个是痫病。

癫病是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或静而多喜为特征,多由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癫病又称为“文疯子”,那“武疯子”就是狂证)。

痫病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神机受损,元神失控导致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性疾病,以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强直抽搐,或口中怪叫,移动后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自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病。

痫病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论述,称之为“胎病”《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故令子发为巅疾也。”强调了本病与先天因素有关。治疗则以针刺为主。

《丹溪心法·痫》指出“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而成,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对癫、狂、痫加以区别,是痫证认识上的一个大的飞跃。如《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要之癫、狂、痫,大相径庭,非名殊而实一之谓也。”《古今医鉴·五痫》对其发作性、典型临床表现的记述确切,如“发则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背脊强直,口吐涎沫,声类畜叫,食顷乃苏。”《医述·癫狂痫》引《临证指南》:“天地一阴阳也,阴阳和则天清地凝,一有偏性,遂有非常之变。

人身亦分阴阳,阴阳和则神清志宁,凡有偏胜,则有不测之疴。……古人集癫、狂、痫,辨以为阳并于阴,阴并于阳。……医者惟调其阴阳,不使有所偏胜,则郁逆自消,而神气得反其常矣。”又引李东垣:“皆阳迹、阴迹、督、冲四脉之邪上行而为病。”王清任进一步认识到痫病与元气虚、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气虚血瘀之痫,为痫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此方为气虚血瘀而设)

《医林改错》龙马自来丹以及黄芪赤风汤原文:

马前子八两、地龙八条去土焙干为末、香油一斤。将香油入锅内熬滚,入马前子炸之,得马前子微有响爆之声,拿一个用刀切两半,看其内以紫红色为度,研为细末,再入前地龙末,和均,面糊为丸,绿豆大。每付吃三、四分,临卧服,盐水送。若五、六岁小儿,服二分,红糖水送。如不为丸,面子亦可服。如吃斋人,去地龙亦可。

治痫症,俗名羊羔风。每晚先服黄芪赤风汤一付,临卧服丸药一付,吃一月后,不必服汤药,净吃丸药,久而自愈。愈后将丸药再吃一、二年,可保除根。病源记前“脑髓说”中。

附:黄芪赤风汤

黄芪二两生、 赤芍一钱、防风一钱

水煎服。小儿减半。

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自动为准,不可再多。如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总书数篇,不能言尽其妙。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痫病形成多先天,惊恐脑伤气逆乱;

昏仆抽风吐涎沫,声类畜叫总由痰;

定痫丸主风痰阻,火盛涤痰并龙胆;

大补元煎合六君,心肾亏虚滋是全。

21 阅读:1631
评论列表

青囊译录

简介:传承原汁原味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知识,为有需要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