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环保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是全面禁烧,还是因地制宜、合理焚烧?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似乎有了新的动向。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始探索农村秸秆焚烧的新政策,试图在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之间找到一条平衡之路。
湖南、四川、广西、吉林、云南等省份开始尝试“限时分区”焚烧政策,即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分时有序地进行秸秆焚烧。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缓解农民因秸秆处理难题而产生的困扰,同时也考虑了环境保护的需求。不少专家对这一政策持赞成态度,认为这是在现有条件下的一种可行选择。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国际农业教育科学院院士、国际黑土研究院主席韩贵清指出,秸秆禁烧已成为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他认为,目前实行的秸秆禁烧政策并不科学,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历史上都没有全面禁烧秸秆的先例。即使是日本,每年秋收后也会进行秸秆焚烧。韩贵清院士还提到,根据他们的下乡调研,农民对禁烧秸秆的反对声音很大,乡村民意普遍反对全面禁烧。
禁止焚烧秸秆,意味着农民需要寻找其他方式来处理这些秸秆。然而,秸秆留在田里,会妨碍下一季的种植,这是农民们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地方选择将秸秆粉碎后就地还田。然而,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弊端。如果粉碎的秸秆只是留在耕地表面,可能会导致第二年种下的农作物种子悬浮在空中,不利于落地生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地方采用深翻地的办法,将秸秆深埋土壤中。然而,这一方法的效果也未必理想。一位镇干部指出,即使秸秆被翻到60厘米以下的土层,不影响种田,但在北方冬季时间长、气温低的情况下,秸秆腐烂、发酵的速度很慢,因此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可能会导致粮食病虫害增多。曹晓风院士曾指出,部分粮食产区病虫害日趋严重,尤其是东北寒地水稻秸秆还田后,病虫害呈加重趋势。通过广泛的走访和调研,曹晓风院士发现,秸秆还田措施在我国粮食作物生产中导致病虫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上升了9.5%和12.2%。而焚烧秸秆则可以有效地烧死虫卵,减少下一季的病虫害。
除了粉碎还田外,农作物秸秆还可以被收集起来作为生物质电厂的燃料,进行统一焚烧。生物质电厂通过技术手段,可以使秸秆的燃烧更加充分,同时对燃烧产生的烟尘进行除尘净化处理,从而减轻污染。这一做法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还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生物质电厂统一焚烧秸秆的优势在于其规模化、专业化的处理方式。相比分散燃烧,生物质电厂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燃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农业生产以及农民利益等多个方面。全面禁烧秸秆虽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也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而合理焚烧秸秆则需要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秸秆处理的新政策和新方法,寻求一条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平衡之道。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专家、农民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农作物秸秆问题的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