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仁义礼智信”是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深厚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和优秀道德精神。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德目被分别提出和确立的阶段。后称“五常”直至如今一直深受影响。
“仁”地提出,最初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阐释和传播的,仁政、仁爱,仁者爱人,是儒家构想的理想人格。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儒家意为仁义,墨家意为道义。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的儒家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予以倡导。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在历史的长河里“仁义礼智信”的代表人物比比皆是,最有名气的莫过于孔子、孟子、荀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把“五常”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为历代儒客所推崇。
不过在我们历史长河中,有着这样一位君主,因所谓的仁义把国家给弄丢了。
春秋时代,有着“春秋五霸”之首名头的齐桓公病死之后,齐桓公的几个儿子就大打出手,争夺齐国的控制权,宋襄公因为答应齐桓公生前的嘱托率军队平定齐国内乱,扶持公子昭即位。
宋国本来是比较弱小的,一直隐忍着想要称霸的野心,不过等扶持公子昭即位后,天下无人不称赞他讲信用,宋襄公也因此而名声大振,这时宋襄公的野心也就暴露出来了,他先是效仿齐桓公会盟天下诸侯,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再则派兵攻打郑国,秀秀肌肉,敲打敲打这些邻近的小国。不过楚国不愿意了,为了救援郑国,便发兵攻打宋国。宋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交战前,宋军已摆好阵,而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大司马子鱼建议乘机袭击楚军。
一心想博取君子虚名的宋襄公不听。当楚军已经渡过泓水但还没有布好阵的时候,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攻击,宋襄公却又说:“君子不攻打未摆好阵势的敌军。”等到楚军布好阵,宋襄公才下令开战。楚军人多势强,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后来,伤情恶化而死。此事成了千古笑谈,后人把这种愚蠢的举动讥为“宋襄公之仁”。
/事见《左传》僖公二二年,《韩非子》篇三二,《尹文子》上篇,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八/《史记》卷三八: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
在儒家看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而上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君子、仁义之士,没当好的话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仁义和生命在很多时候是不可同时兼顾的,为了仁义,牺牲生命在很多时候也是必要的。这是道德崇高者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在两千多年后的如今仍然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