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来概括三国时期的情况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那个时期,君臣关系可以说是相当特殊。君主统治天下,谋士是为君主服务的。然而谋士稍不留神,就会受到君主的猜忌和打压。在那种情况下,谋士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以维护自己的利益。然而三国时的魏延临死前却大喊“谁敢杀我”四字,不禁令后人耻笑。
三国时期,天下动荡,诸侯们为了巩固在天下的统治地位,都广招人才、聚集贤能之士以巩固统治,传扬其重贤用贤的美名。与此不谋而合,当时的谋士之事,也正想投靠贤明的君主以达到自己政治上的目的,恰恰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谋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主与臣战达成某种共识时,臣忠君为国。但要记住的是,古代君主大都用人必疑,一旦他们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疑虑,必杀之而后快。
魏延有忠君爱国的一面,几次得到刘备的赏识,在刘备的辟护下,也得到了很快的提升,开始跟着刘备入蜀作战的时候,刘备与刘璋因意见不合而发生冲突,兵戎相见,在刘备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魏延和黄忠等人平定广汉郡有功,后在刘备称帝后被封为“镇北将军”。
当刘备要魏延镇守汉中的时候,魏延凭借自己的胆识和忠诚,得到刘备重用,魏延的晋升也并不是一帆顺利,就在他被重用不久后,刘备就病逝白帝城。之后刘婵继位,虽然说魏延仍被封为“都亭侯”,但也几次遭到诸葛亮的打压,开始变得有名无实。他与诸葛亮的得意手下,杨仪的争执,更是让魏延处于窘迫的地位。
魏延跟随诸葛亮作战十几载,也立下了不少功劳,他总是三番五次向诸葛亮申请自己调用兵权,然而每次都遭到诸葛亮以各种理由的否定,魏延也因此对诸葛亮心生怨恨,认为这是对他的不重视,心中愤懑之情难以言说。魏延性情孤傲,与杨仪是个死敌,甚至有次直接把刀架在杨仪的脖子上,把杨仪吓得泣不成声。幸亏有诸葛亮在其中的和解,才避免了争执的发生。杨、魏不和之事,孙权早就有所耳闻。孙权之前就说过,若有一天没有诸葛亮,杨、魏二人一定会成为祸乱之根。
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也想到了两个人的问题,于是特地和杨仪、费祎、姜维等商定身后退军节度事,诸葛亮死后,魏延以为能主掌兵权,擅自做主。魏延虽很能打仗,但骄傲过分,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自此以后,蜀国开始南迁。长达几十年的分裂局面又开始了。
魏延临死前还大喊“谁敢杀我?”狂妄至极的嚣张,至今依旧让国人胆寒,不过最终自食恶果。而“谁敢杀我?”这句话如今也成为风靡大江南北的网络用语,寓意着为人嚣张,不可一世,飞扬跋扈,不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