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部长姬鹏飞酒后误事,总理怒斥:为什么不立即报告?回去反省
世人皆知周恩来总理待人温和,却鲜有人知他也有雷霆震怒之时。1969年春天,一场本该其乐融融的外交晚宴,却因几杯美酒酿成大祸。更令人意外的是,作为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的姬鹏飞,不但在事后试图掩盖真相,更是整整两周都未向总理汇报。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时,总理勃然大怒,将姬鹏飞当众训斥:"你以为自己可以压下来吗?自不量力!"究竟是什么样的过错,让向来宽厚的周总理如此动怒?又是什么样的处理方式,让这起外交危机最终化险为夷?
一、晚宴风波
1969年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阿尔巴尼亚新任驻华大使罗博刚刚抵达北京不久,按照外交惯例,中国外交部需要举办一场隆重的欢迎宴会。这场宴会由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姬鹏飞亲自主持,地点就选在了北京饭店二楼的宴会厅。
罗博大使是阿尔巴尼亚政坛的新秀,此前曾在欧洲多国担任外交官,为人谨慎持重。这天晚上,他身着笔挺的西装,带着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的几位重要外交官出席晚宴,其中就包括参赞阿果利。
当时的北京饭店是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餐厅里水晶吊灯熠熠生辉,中国传统的红色丝绸装饰与西式餐具完美融合。这场晚宴足足准备了十几道中国特色菜肴,其中既有北京烤鸭这样的宫廷菜,也有象征着中国人民与阿尔巴尼亚人民深厚友谊的"红烧狮子头"。
姬鹏飞作为东道主,按照外交礼仪频频向罗博敬酒。罗博虽然礼貌地举杯示意,但每次都是浅尝辄止。这时,坐在罗博身边的阿果利参赞却显得格外活跃,他主动请缨替罗博挡酒,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我来陪各位喝!"
这一举动立即得到了在场中方官员的赞赏。礼宾司司长韩叙见状,立即吩咐服务员换上了五粮液。阿果利面对中国白酒,丝毫不露怯色,一杯接一杯地与中方官员对饮。酒过三巡,晚宴气氛越发热烈,就连一向严谨的姬鹏飞也破例多喝了几杯。
到了晚宴后期,罗博依然保持清醒,但阿果利和部分中方官员已经显露醉态。按照外交部的规定,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立即安排专车送外宾回住处。然而当晚负责接待的外交部工作人员,或许是受到酒精的影响,竟然都忘记了这项基本规定。
宴会结束时,已是晚上十点过后。阿果利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执意要自己开车回使馆。此时的姬鹏飞正在和罗博大使告别,其他工作人员或是在收拾餐具,或是在处理剩余事务,竟然没有人注意到醉醺醺的阿果利已经走向了停车场。
就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外交晚宴,在微醺的春夜里悄然埋下了一个重大外交事故的隐患。谁也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让整个外交部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二、事态恶化
离开北京饭店后,阿果利驾驶着一辆黑色伏尔加轿车,沿着长安街向东行驶。当时的北京街道上已经行人寥寥,但建国门附近的十字路口仍有零星的自行车通行。夜里的路灯光线昏暗,加上道路两侧的梧桐树投下斑驳的阴影,更增添了视线的模糊度。
就在车辆驶近建国门十字路口时,一声刺耳的刹车声划破了夜空的宁静。阿果利的车子与一辆自行车发生了严重碰撞。被撞的是一名刚从北京第一机床厂下夜班的工人张立明。事发时,张立明正常通过人行横道,而阿果利却因酒精作用导致反应迟钝,未能及时刹车。
事故发生后,周围正在值勤的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当时阿果利仍坐在驾驶座上,说话含糊不清,身上散发着浓烈的酒气。路过的群众立即帮忙将重伤的张立明送往附近的北京协和医院。然而经过4个小时的抢救,由于伤势过重,张立明还是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
消息很快传到了阿尔巴尼亚驻华使馆。使馆工作人员连夜赶到现场,出示了阿果利的外交官身份证明。按照外交惯例,外交官在驻在国享有外交豁免权,但这起事故涉及人命,性质极其严重。阿尔巴尼亚使馆立即向本国外交部报告了这一情况。
第二天一早,这个消息就传到了外交部。值班人员立即向主管外交事务的姬鹏飞副部长汇报。接到报告后,姬鹏飞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礼宾司司长韩叙提出,这起事故的责任不能完全推给阿方,因为按照惯例,中方理应安排专车送醉酒的外交官回使馆。
事态进一步发展,阿尔巴尼亚外交部很快做出反应。他们一方面表示将立即调回阿果利,以示对这起严重事故的重视;另一方面又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表示,希望中方能够承担相应责任,毕竟是在中方的宴会上,阿果利才会饮酒过量。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姬鹏飞采取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上报材料时,尽量淡化事故的严重程度,将重点放在赔偿事宜上。同时,他还下令将这起事故定性为一般交通事故,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在随后的几天里,姬鹏飞亲自主持处理此事,但始终没有向周总理汇报。他一面与阿方进行交涉,一面安排人员处理善后事宜。然而,这种方式不仅没有平息事态,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张立明的家属对赔偿方案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外交部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与此同时,阿方也对中方的处理方式表示不解,认为中方似乎在回避责任。
就这样,这起本可以及时妥善处理的外交事故,在姬鹏飞刻意淡化和拖延中,逐渐演变成一个严重的外交危机。而这一切,都将在两周后引发一场更大的风波。
三、总理震怒
1969年4月2日,周恩来总理正在中南海处理公务。这天上午,一份来自北京市公安局的详细报告摆在了他的办公桌上。报告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建国门车祸事件的始末,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外交部在处理这一事件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当看到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是两周前,周总理立即拿起电话,命令秘书立刻通知姬鹏飞到中南海汇报工作。这个电话打出去不到一个小时,姬鹏飞就匆匆赶到了中南海。
在中南海芳菲苑,一场罕见的严厉问责随即展开。当时的会议室里除了周总理和姬鹏飞,还有外交部几位主要负责同志。总理首先质问姬鹏飞:"这么重大的外交事故,为什么不立即向我报告?"
面对总理的质问,姬鹏飞试图解释说这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外交部已经在积极处理。但周总理立即打断了他的话:"什么叫普通交通事故?死了人你知道吗?涉及外交人员你知道吗?这种事情怎么能擅自处理?"
总理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他指出,这起事件暴露出外交部在工作中存在严重问题:首先,在宴会期间疏于管理,让醉酒的外交官自行驾车;其次,事故发生后未能及时上报,试图私下解决;最后,在处理过程中存在官僚主义作风,没有从外交工作的高度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更让总理愤怒的是,姬鹏飞竟然在处理过程中刻意回避了死者家属的正当诉求。"你们这样做,置党和国家的威信于何地?"总理厉声说道。随后,他当场责令外交部必须立即改变处理方式,要求:第一,立即向死者家属道歉,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第二,与阿尔巴尼亚使馆进行坦诚沟通,明确双方责任;第三,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这次训话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期间,总理多次提到外交工作者的职业操守问题。他强调,外交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任何时候都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官僚主义作风。
训话结束后,总理还特别叮嘱要妥善照顾死者家属。他说:"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这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我们外交工作的检验。"
就在当天下午,外交部立即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姬鹏飞被责令写出深刻检讨,并亲自带队走访死者家属。与此同时,外交部也重新与阿尔巴尼亚使馆展开谈判,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明确双方在此次事故中应承担的责任。
这场风波给外交部上下都带来了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总理的严厉训斥之后,外交部的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然而,这起事件的后续发展,却还有更多出人意料的转折。
四、危机化解
在总理的直接过问下,这起严重的外交事故终于走上了正轨。1969年4月3日,也就是总理训话的第二天,外交部专门召开了紧急会议,制定了详细的处理方案。这个方案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对内做好死者家属的安抚工作,对外与阿尔巴尼亚方面进行深入沟通,对内部进行全面整顿。
首先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抚工作。4月4日上午,姬鹏飞带领外交部工作组来到张立明家中。这是一间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四合院,张立明的父母、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都住在这里。工作组不仅带来了慰问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份详细的安置方案:为死者家属安排了新的住房,接收死者的妻子到国营工厂工作,并承诺负责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直至大学毕业。
与此同时,外交部也重新启动了与阿尔巴尼亚使馆的谈判。这一次,中方改变了此前回避责任的态度,明确承认在宴会安排上的失误。4月6日,双方代表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会谈。中方表示,虽然阿果利酒后驾驶要负主要责任,但中方在未安排专车接送等方面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坦诚的态度得到了阿方的积极回应。
4月8日,阿尔巴尼亚外交部发来照会,同意承担事故的主要赔偿责任,并决定将阿果利调回国内处理。作为回应,中方也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分:礼宾司司长韩叙被免职,负责接待工作的外交部官员受到严厉警告。
事态的转机出现在4月中旬。在一次例行的外交活动中,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罗博主动向中方表示,他个人愿意代表使馆全体人员,亲自看望死者家属。这个提议得到了外交部的积极支持。4月15日下午,在外交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罗博大使来到张立明家中,向死者家属表达深切慰问。
这次会面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罗博大使见到张立明年迈的父母时,他的真诚态度打动了在场所有人。张父表示,虽然失去儿子让他们痛心,但看到使馆能够如此重视,也感到些许安慰。这次会面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周总理那里。总理对此表示肯定,认为这是化解矛盾的重要一步。
到了4月底,这起事件的善后工作基本完成。死者家属获得了合理的补偿,新的住房也已经安排妥当。阿果利已经离开中国返回祖国,而中阿两国的外交关系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为双方在处理危机时表现出的诚意与智慧而得到加强。
就这样,一场原本可能导致严重外交危机的事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妥善解决。这个过程中各种细节的处理,也为以后类似外交事件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制度改革
这起外交事故的处理告一段落后,周总理并未就此放手。1969年5月初,他专门召集外交部领导班子开会,着手解决暴露出来的制度性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总理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完善外事接待制度,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及改革干部考核机制。
首先是外事接待制度的改革。5月10日,外交部颁布了新的《外事接待工作条例》。这份条例对外事接待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一是明确规定宴会期间的酒水管理,服务人员必须注意观察来宾的饮酒情况;二是规定所有外交官离开宴会现场时必须安排专车接送;三是要求每场宴会都必须有专人全程负责,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其次是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建立。5月15日,外交部制定了《涉外突发事件处理办法》。这个办法规定,凡是涉及人员伤亡、财产重大损失或可能影响外交关系的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向部领导报告,部领导则要在两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同时,还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重要信息能够及时传递。
最后是干部考核机制的改革。从6月1日开始,外交部在全系统推行新的考核制度。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群众评议"环节。每个外交官除了要接受上级考核外,还要接受其工作对象的评价。比如负责外事接待的干部,就要接受被接待外宾的评价;负责领事工作的干部,则要接受办理业务群众的评价。
这些改革措施很快就显示出效果。1969年6月下旬,在接待一个东欧国家代表团时,礼宾司的工作人员发现其中一位代表有醉酒征兆,立即按照新规定安排专车送其回驻地,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意外。这个处理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
7月初,外交部对新制度实施一个月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数据显示,重大事项报告数量显著增加,平均报告时间缩短到30分钟以内。而在群众评议方面,超过80%的干部得到了良好以上的评价。这些变化表明,新制度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到了8月份,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扩大到其他涉外部门。商务部、文化部等部委相继参照外交部的做法,建立健全了各自的涉外工作制度。这种制度创新,为整个国家的外事工作带来了深远影响。
9月下旬,外交部又专门召开会议,总结推广这次制度改革的经验。会议认为,这次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不是具体的规章制度,而是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工作理念:外交工作既要讲究专业性,更要重视群众立场;既要维护国家利益,也要善于化解矛盾。
这些制度性变革,使得类似的外交事故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次发生。而这起始于一场意外的制度改革,也为中国的外交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直到今天,外交部的许多规章制度中,仍能看到当年改革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