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卡夫卡的《万里长城建造时》:君主的专制权力与民众的奴性

颜威说历史 2024-03-25 17:19:19
卡夫卡

卡夫卡是奥地利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变形记》《审判》《城堡》。卡夫卡享有世界顶级文学大师的盛誉。

《万里长城建造时》

《万里长城建造时》是卡夫卡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写于1917年,不过当年没有写完。到1919年12月,卡夫卡在《乡村医生》结集出版时将其中的一个片段抽出来,以《一道圣旨》为题先行发表。现在我们读的到这篇作品实际上是卡夫卡的朋友在1931年整理他的文稿而来。

小说跟其它文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他其实不是在说长城,也可以说既是在说长城,也不是在说长城。它的意义似乎也不在长城,而在有关长城的某种隐喻。小说的文本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解构长城的建筑方式与目的,发现长城的意义并不在于长城本身,长城只是一种隐喻。

“中国长城止于中国的最北端。工程从东南和西南两头发端,伸展到这里相联结。这种分段修建的方法在东西两支劳动大军的内部也以小的规模加以实行。方法是:二十来个民工为一个小队,每队担负修建约五百米长的一段,邻队则修建同样长度的一段与他们相接。”

“留下了许多缺口,它们是渐渐地才补起来的,有些甚至在长城已宣布竣工之后才补全。据说有一些缺口从来就没有堵上。”

小说的开始,卡夫卡先是叙述了长城建造的方法和目的,方法就是分段建造,然后将所有小段都连接起来,就成了万里长城。但问题是,很多缺口根本就没有补上。既然有这么多缺口,还怎么防御外敌呢?

这里卡夫卡揭示出了统治者修造长城的目的,那就是“防御北方民族”。但问题自长城建成后的两千多年来,它实际上就没有真正发挥过人们所期望的那种战争的防御作用。而且“这一段段城堞孤零零地矗立于荒无人烟的地带,会轻易地一再遭到游牧民族的摧毁。”

甚至,“这样的长城非但不能起防御作用,这一建筑本身就存在着经常性的危险。”因为修筑过程中,可能存在坍塌,也有可能让行走在长城上的人,失足掉入城下。修筑长城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让国家消耗于修筑万里长城,根本无暇顾及。

那么,让卡夫卡质疑的是一座并不连贯的长城非但不能防御敌人,反而会伤害自己。既然如此,修筑万里长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文本的第二部分。

在第二部分中,卡夫卡解构这个修筑万里长城的帝国的组织机构,发现这个在空间上广阔无边、时间上静止不动的长城帝国,在权力结构上竟像是激流中的漩涡,它迅速有效地流动,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目标过于宏大,也就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帝国的存在无法在现实中证实,正如长城的功能无法证实一样。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帝国一钱不值,长城毫无用处。我们找不到帝国,也不能将庞大的长城整体用来作御敌的武器,这不是我们的错,只不过是我们内心与生俱来的一种困难,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客观的条件致使我们的选择,那就是专制的命运。万里长城修筑与其说是所谓的抵御外敌,倒不如说是君主专制权力的体现和民众的奴性。

君主的专制权力与民众的奴性

在一望无际的广袤北方边关,要建造如此延绵的城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调动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那就必须强大的专制驱动力。所以说万里长城的修筑是君主权力的体现。

当“一道圣旨”从高大巍峨的殿宇,层层城墙的宫廷中发出来的时候,即意味着权力向帝国的边边角角触达。没有人敢反抗,也没有人敢不从,帝国的每个臣民都将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的执行并遵守来自君主的指令。忙忙碌碌的官吏们丝毫不敢怠慢,他们只是一个解读君主圣旨的机器和执行君主指令的机器。

而普通的老百姓们更是没有任何话语权,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指令,到千里之外、荒无人烟的地方修筑长城,尽管他们有没有见过君主,见过那高高在上的王。尽管他们也不知道这修筑的意义何在,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圣旨已经下达,君无戏言,每个人都必须服从,任何的反抗都将被消灭于无声之中。

最后,我们就会在那个长达上千年的专制社会中发现专制的权力和教化将臣民的理智禁锢在孩童阶段的幼稚状态,他们吃苦耐劳、乐天知命、奴性十足、对专制君主百般依顺,并以这种精神创造出许多令世人惊叹的工程或艺术,如道路、园林、大运河、万里长城。

本文参考文献:

卡夫卡.《万里长城建造时》

残雪.读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

谢建文——《卡夫卡与弗里施笔下的中国长城》

0 阅读:20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