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蟾蜍特性、生态习性

吉山花瑶三农[已注销]2 2021-12-12 11:21:06

中华大蟾蜍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

中华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獭格宝、蚧蛤蟆、痴闭  癌密鹰  獭叶子等。是一种药用价值相当高的经济动物。中华大蟾蜍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收集加工制成的蟾酥,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蟾酥含有蟾蜍毒素、精氨酸等物质,还含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类物质,有强心利尿、消肿开窍、解毒、麻醉止痛等功能。以蟾酥为主要成分制作的中成药在我国已达100余种。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蟾酥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为我国近年来研究发现的新动物源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镇静、利尿等功效,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中华大蟾蜍去除内脏后的干燥全体以及皮、舌、头、肝、胆均可人药,分别称为干蟾、蟾皮、蟾舌、蟾头、蟾肝、蟾胆。中华大蟾蜍还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是捕捉害虫的能手。中华大蟾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进行生理学旃究、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

1.生物学特性

中华大蟾蜍为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根据成蟾和蝌蚪的形态特征可分为3个亚种:指名亚种、华西亚种、岷山亚种。中华大蟾蜍指名亚种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和朝鲜。中华大蟾蜍华西亚种在我国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中华大蟾蜍岷山亚种在我国分布于青海(祁连山南端)、甘肃(岷梁卓尼)、宁夏(六盘山)、四川(阿坝州)。

中华大蟾蜍外形似蛙而较大,体粗壮,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雄体较小,整体可分为头、躯干、四肢3个部分。中华大蟾蜍头宽大于头长,头顶部光滑,吻端圆厚,嘴巴宽大,吻棱明显;雄体无声囊;两鼻孔接近吻端,具鼻瓣;可开闭眼睛一对,大而突出,位于头部两侧,有上、下眼睑,下眼睑连接薄而透明的瞬膜,向上覆盖眼球,是对陆栖生活的适应;眼球突出,视野开阔,对活动物体敏感,对静止物体较为迟钝;上眼睑之宽为眼间距的3/5,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头两侧有耳,鼓膜圆形、明显。眼和鼓膜的后方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干粗短,皮肤极粗糙,背部及体侧分布有大小不等的疣粒,为皮肤腺形成的瘤状突起(也可采取蟾酥、。背部无花斑,体色变化较大-在生殖季节—雄件背面呈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颜色较浅,疣粒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花斑。前肢长而粗壮,指稍扁而略具缘膜,指长顺序为3、4、1、2,雄性内侧3指有棕或黑色的婚垫。后肢短粗,宜于匍行,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皮肤疣粒明显,具5趾;趾略扁,趾长顺序为4、3、5、2、1,趾侧缘膜在基部相连形成半蹼。

2.生态习性

(1)温度条件

中华大蟾蜍的新陈代谢速率对温度有很大的依赖性,体温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适宜温度为20 - 32℃,最适温度为25 - 30℃。中华大蟾蜍对低温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当温度低于10℃时进入冬眠状态,在4. 15℃左右时失去定向运动力,在1.5℃左右呈现昏迷状态,在-2℃时可导致死亡。温度过高,则会使其皮肤散失过多的水分,影响呼吸。当在高温中( 39 - 40℃)暴露一定时间后,中华大蟾蜍的皮肤开始干燥,体温出现上升或下降趋势,其生理机能出现紊乱,进入此期后开始出现死亡。

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中华大蟾蜍的活动和采食量。温度适宜,中华大蟾蜍的活动增加,采食次数及采食量也相应增多。当气溫达12℃以上时,中华大蟾蜍的活动量开始增加。夏季,当气温在20℃以上,气候温暖潮湿时,昆虫效量增多,中华大蟾蜍的活动和采食量也增多,利于其生长和发育。同时,中华大蟾蜍的毒腺及耳后腺浆液充足,利于蟾酥的采收。秋末,温度逐渐降低,食物减少,中华大赡蜍的活动也减少,并为越冬作准备。中华大蟾蜍卵孵化的温度范围是10 - 30℃,最适温度为18 - 24℃,低于10℃或高于30℃时,中华大蟾蜍卵就会受到影响而减产或停产。

(2)湿度条件

中华大蟾蜍不同发育阶段对湿度的要求不同,变态幼蟾对湿度要求最高,以后随月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变态后的幼蟾湿度要求控制在85% - 90%,1-2月龄幼蟾湿度要求控制在80% - 85%,3月龄以上的蟾蜍湿度控制在70% - 80%即可。中华大蟾蜍对较低环境湿度的耐受性与环境温度及日晒密切相关。温度越高,中华大蟾蜍所需的湿度越大。尤其是幼蟾蜍,更怕干燥和日晒。

(3)光照条件

中华大蟾蜍的行为、繁殖等都受光照的影响。中华大蟾蜍喜阴暗,有畏光习性,尤其是逃避强光直射。中华大蟾蜍一般夜间、阴雨天气活动频繁,而日照强光会使其躲入洞穴、草丛,长时间日照和干旱天气会影响其活动和采食,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但中华大蟾蜍的生长发育也不可没有光照,适宜的光照对机体的发育、性腺的成熟有促进作用。若将中华大蟾蜍长期饲养在黑暗条件下,则性腺成熟中断,或活动受到抑制,以致停止产卵、排精。另外,光照可以增加气温和水温,有利于陆地昆虫和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为中华大蟾蜍提供充足的食物;光照可以防止霉菌的生长,减少中华大蟾蜍疾病的发生。

(4)水与水质的影响

水的溶氧量对于中华大蟾蜍卵的孵化、蝌蚪的生存、变态及幼体的发育等影响较大。水中溶氧的来源是空气中的氧气,因此水的溶氧量与水温、气压及水的流动有密切关系。—般来说,流动水的溶氧量高于静止水,水温高,气压低,水的溶氧量低;水温低,气压高,水的溶氧量高。胚胎发育与蝌蚪呼吸均需求水中有较高的溶氧量,适于胚胎发育与蝌蚪生长的正常溶氧量为6mg/L。人工养殖时,必要时可利用缓流水或使用增氧机,以提高水中的溶氧量。

水的酸碱度直接影响蝌蚪和成蟾的生存。水的酸碱度过高,会破坏中华大蟾蜍体液的平衡;酸性水会妨碍中华大蟾蜍的正常呼吸,使其摄食强度下降,生长受到影响。适宜中华大蟾蜍生活的水体pH为6-8,碱性浓度太大的水会腐蚀蝌蚪的鳃组织和刺激中华大蟾蜍的皮肤,使中华大蟾蜍在水中生活感动不适,严重时会引起蓝皮病,眼球发白,红腿病等。一般未被污染的缓流小溪、江、河、池塘等的水体均能满足上述要求,人工养殖时尽量加以利用,但需注意废水、粪便的流人会引起水质腐败。

水中还有许多盐类,如硝酸盐、铵盐、硫酸盐、碳酸盐等。水的含盐量主要通过影响水的密度和渗透压对中华大蟾蜍产生影响。中华大蟾蜍身体外表的皮肤角质化程度低,如果水中含盐量过高,体内液体和血液里盐度低,体内水分就会大量失去,造成死亡。水中含盐量过高对蝌蚪及孵化中的卵影响更大,这种失水也会造成在水中孵化的卵和幼嫩的蝌蚪快速死亡。中华大蟾蜍饲养用水适宜的含盐量应在1%以下,否则会影响蝌蚪及中华大蟾蜍的生存。养殖中华大蟾蜍的水中一般不要撒化肥和药品,若确是防病需要,可适当应用某些药品,待病害消除后,应适当换水。同时要注意不要用被农药、化肥污染的水养殖中华大蟾蜍。

自然环境的水中,往往生存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水草等),适量的浮游生物可为蝌蚪及大蟾蜍提供饵料,适量的水草利于蝌蚪和幼蟾栖息,也利于成蟾产卵和卵的孵化。但要注意,如果水质过营养或是高温季节,水中容易滋生有害病菌,浮游生物及有害藻类(铜绿微囊藻、水花囊藻、蓝藻、水绵、双星藻、转板藻等)也会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溶氧量下降。藻类分解的有害物质会使蝌蚪及卵因缺氧或受毒害而死亡,或使中华大蟾蜍被藻类机械性缠绕而致死。因此,夏季养殖时,要控制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定期更换池水,饵料的投放要适度,以防过多饵料沉入水底造成水体污染,影响蝌蚪及幼蟾的生长发育。

0 阅读:24

吉山花瑶三农[已注销]2

简介:介绍三农与分享三农的那些事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