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军改之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现役成员包括军官、文职干部、士官和义务兵这4个类别。然而,本轮军改之后,军队有关权威部门在描述现役军人构成时,没有再提到文职干部,而只提到了“军官、军士长和义务兵”,这似乎意味着在军队,存在了近30年的文职干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文职干部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都在军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在这次军改之后,文职干部何去何从呢?
首先,要回顾一下历史。在八十年代中期,军队经历了一场力度非常大的改革,11个大军区合并为七大军区,同时军队员额裁减了100万。正是在这次改革中,首次出现了“文职干部”这个名词。按照军队的表述,文职干部是军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是军官,但却可以享受军官待遇。文职干部主要在部队从事文职技术类工作,包括医疗卫生、体育运动、文化出版、文艺、技术研究、科技研发、教育教学等,分布在军队系统的部队医院、文工团、体工队、军事院校、科研院所、干休所等单位。因此,军队医院的许多军医、部队文工团的演员,以及军事院校的教员,都属于文职干部。
然而,军队文职干部与军官在职能上存在明显差异。我们通常理解的军官,是指在部队担任指挥、管理职务的干部,具备指挥权和管理权,负责军队的指挥作战和行政管理。而文职干部的工作属性则更侧重于“文”,即非指挥管理工作。举例来说,军官可能担任连长、营长、旅长等职务,而文职干部则可能在医院从事医疗工作,文工团从事文艺表演,或在科研院所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2016年的军改力度之大,甚至超过了历次改革。在军改过程中,文职干部再度成为焦点。据有关工作安排,军队将逐步淘汰文职干部,他们将会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些文职干部将有可能转为专业技术军官,并改授专业技术军衔。
那么,文职干部和专业技术军官究竟有何关系呢?实际上,从工作任务来看,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军队的技术类干部。唯一的不同在于,专业技术军官有军衔,而文职干部则只有等级。然而,这并未妨碍文职干部和专业技术军官之间的相互转换。在军改之前,文职干部和专业技术军官都存在,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身份。文职干部的等级最高为文职一级,最低为文职十四级。此外,后来还推出了文职特级,享受正大军区级军官待遇,成为文职干部中的特殊存在。
军队文职干部和专业技术军官之间的对应关系较为明确。文职一级对应副大军区级专业技术中将,文职二级对应正军级专业技术少将,以此类推。然而,军队实际上很少有专业技术中将,一般而言,专业技术军官的最高军衔为中将,而专业技术少将则是常见的。这也说明,专业技术军官和文职干部的对应关系并非百分之百匹配。
总体来说,文职干部和专业技术军官之间的关系密切,除了一个有军衔,一个有等级外,几乎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军改后将文职干部改为专业技术军官,也是顺理成章的发展。
要了解这一转变的原因,以及文职干部和专业技术军官的详细工作差异,目前无法得知。但军队的确在军改之前同时存在这两类干部,并且根据实际需要,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身份。在军队的历史演变中,这种灵活性和变通性也是一种制度上的进步。
综上所述,文职干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并转为专业技术军官,是军队组织结构调整的一部分。这一调整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代军事需求,提高军队的整体效能。军队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而这一次的调整无疑是对军事管理模式的积极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变革对军队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