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豫,生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出生的时候,父亲李亨还属于一个普通的年长皇子,连太子都不是。而唐玄宗对儿子们的品格要求严苛,李亨非常惧怕因男女瓜葛受处分,且李豫的母亲吴氏出身很普通,李亨一度不想,甚至是不敢要这个儿子。
史书特别记载,李亨亲自煎药准备让吴氏堕胎。经宰相张说一番劝说,李亨心中确实犹豫不舍,最后才保住儿子。哪知李豫也是玄宗的皇长孙,非常喜欢这孩子,十五岁册封广平郡王,继位之前一直叫李俶。
影视剧中唐代宗李豫
笔者再次强调,关于历来称呼唐代宗,本来的庙号其实应该是世宗,为避讳李世民名字的礼法习俗这才改“代”,所谓“世代世代”。李豫有主持平定安史的大功,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在古代以武功建业的皇帝里有不少旧例依据,如汉武帝刘彻的庙号是世宗,光武帝刘秀庙号是世祖,唐代文化一向又以汉朝为参照,稍微了解唐诗的都清楚,动辄“汉家”“汉皇”类似语汇在唐诗里简直可用泛滥来形容。
就以唐代本身的史料依据也可以证明,《全唐文》虽然是后世编辑,但文章内容基本保存唐代原貌,其中收录“加尊号文”中有“太祖景皇帝……代祖元皇帝……”等早先祖宗的尊号,文中“代祖”在没有开始避讳的时候就是传统的“世祖”,是指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唐代避讳是高宗李治以后严格推行,所以,唐代宗李豫的事迹在今天人们印象里并不算太陌生,但对这个皇帝的称号本意很多人却并不一定清楚。
宝应元年(762)的时候,唐肃宗李亨病重,决定让太子监国,李豫一边哭泣一边接旨。当时张皇后和李辅国之间,矛盾渐渐白热化。有一次张皇后让太子入宫协商准备除掉李辅国,李豫哭着说父亲病重,若除掉李辅国可能会对父亲的影响很大,不利于养病,婉言拒绝了张皇后。
笔者认为,以李豫和张氏之间的紧张,这一情节不大像是事实,而是为了凸显李豫对肃宗的孝顺,同时不愿滥杀的仁厚形象罢了,须知代宗在社稷动荡之后大力重塑唐室形象,可以说是模范代表。
影视剧中张皇后和越王李係
鉴于这一情节可信不高,实际张皇后早已决定拉相对被忽视的肃宗次子越王李係合作,说服越王除掉太子可以自己称帝,越王以为可捡便宜的龙椅来坐,就听从张皇后安排,在宫内布置人手对付太子。
都知道,他们一番谋划加害李豫的秘密被程元振的手下探听到消息,火速传给李辅国,李辅国提前动手控制宫内局面,然后成为扶持李豫登基的大功臣。
就在这一火烧眉毛的时刻,史书写太子知道自己可能遭遇危险之后,居然还是坚持要去入宫看父亲,这又一次强调李豫为人的忠孝,其实同样颇为虚假,实际反而显示他不管是主动或者被动,已经选择与李辅国合作。
从历史本身来看,李豫虽然算不上祖宗那样的英明神武,可也不是仁弱无知之辈,李豫对张皇后与李辅国同样愤恨,可经过长期权衡利弊,他实际不得不倾向李辅国。理由很简单,李豫与张氏合作虽然也能够登位,但张氏既有外戚还有子嗣,毫无疑问会对李唐前途带来巨大麻烦,恰恰说明李豫选择李辅国登位是非常聪明的盘算,至少“两害相权取其轻者”。
在继承大位之后,虽然李辅国起初对唐代宗李豫的威胁也不小,可只要双方不立刻撕破脸,李辅国是一个阉人宦官身份,从原则上就不大存在当真有霸占皇位的可能,这就相当于买下一份李唐家族的“保险”。说穿了,这也就是唐朝皇帝后来都会那么借重大量宦官的真实根源。李辅国这时毕竟还不存在庞大的家族势力,而这一点,随着后面神策军的出现会更加清晰影响唐朝的历史走向。
代宗李豫登基后,前面对李辅国是比较忌惮,唯有处处忍让,同时也琢磨究竟如何可以摆脱李辅国,最后选择的方式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选择其他宦官来对付李辅国这个宦官,所以宦官势力在代宗时已经非常突出。
为表明自己得位正当,为人各种完美,忠孝仁厚,有情有义等等。李豫除了对肃宗表现各种尊崇外,继位不久就追封生母吴氏为皇太后,广德元年又加追为章敬皇后,还把吴氏同李亨合葬。他了解母亲生前爱好崇佛,就在长安花费巨款修章敬寺作为纪念,并亲自主持为千人剃度出家,还附带追封外祖父吴令桂为太尉。
其实史书并没有记载李豫小时候有与母亲吴氏生活的经历。按玄宗要求,皇子皇孙都集中在十王宅和百孙院,李豫应该很少见到母亲。甚至可以推断,吴氏或许体弱不好,生了李豫后没几年就死了,导致李豫对母亲的印象并不很深。李豫后来半生风雨飘摇,内心怀念这个命运不佳的生母吴氏当然不算虚情假意,可他各种表彰推崇母亲家人的举动也不完全是真情流露,有刻意显示自己仁孝的作秀成分。
笔者多次特意指,代宗李豫在重塑唐室形象方面非常重视,依然还是基于安史八年以来对朝野的巨大冲击。前面分析安史时已经强调,安史起兵虽然是反对李唐,可在北方制造了诸多表明他们上乘天意,下合情理的弘扬正统的做法,“树碑立传”不少,这对民间是非常大的鼓动,尽管安史的失败事实上当然并不那么合乎民心民意。
最终解决安史的唐代宗,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李唐朝廷,面对如何收拾民心,显然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单一案例看不出来,可类似的事情多了,就能发现李豫的做法有鲜明的主观目的在内。当然,这样做有多大成效是另一回事,也许看到后来河朔地区藩镇军、地方军带给朝廷不断的困扰,可以评估有一些白费功夫,但不能认为代宗在重塑形象方面不该有所行动表示。
年轻时的李豫事迹几乎为零,即使史书形容他“喜惧不形于色。仁孝温恭,动必由礼。幼而好学,尤专《礼》、《易》,玄宗钟爱之”等,也谈不上对他性格为人的把握。不过可以留意,父亲李亨当太子以后的种种压抑和郁闷,多少伴随李豫的成长看在眼里,也潜移默化在他身上。
要知道李豫是李亨的长子,也是玄宗的长孙,很多时候要刻意维系父亲一样的处境,一旦有机会侍奉祖父玄宗,李豫也都刻意讨好,对父亲李亨也极力孝顺。史书对李豫的为人特别强调“仁孝”一面,也不能认为全都是做作;只不过反过来过分推崇这一点,自然难免有美化性质。那么,李豫真实的为人如何就成了一个谜。至少李豫与兄弟建宁王李倓那种坦诚直爽的个性应该很不一样。
例如分析肃宗李亨一生最重大抉择北上灵武的时候,长子李豫只是紧跟支持,并不像三弟李倓那么张扬,甚至这一建议都由李倓提出。李亨大半辈子沉默收敛,心里也许的确更喜欢与自己个性不同:有勇有谋、敢作敢为的李倓,这样的儿子当然多少表明能够为自己带来一些希望的成就。
而长子李豫天然地肩负一堆责任,并没有太突出自己的能力,因此他在李亨心中的地位显得一般。当然李亨也不算是疏远冷落李豫,外加有强悍的张良娣身边有李佋,还身怀另一孩子。李豫当时所处的亲情关系与早年李亨的情形变得颇为相似:夹在玄宗与武惠妃以及众皇子中非常复杂微妙,尤其如今李豫还挑着长子的担子。
影视剧中的沈珍珠
正是李豫的地位渐渐尴尬,他需要刻意去经营协调各种关系,后来史书自然就在李豫为人处世方面各种称赞和塑造,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人:好儿子、好孙子、好丈夫、好兄长等等标签,对家庭各种维系,对社稷各种担当……事实不能说全是假的,但也绝不都是真的。比如李豫和德宗生母沈氏的遭遇历来被改写的让人瞠目结舌。
安禄山起兵以后,当一家人匆忙跟随玄宗离开长安时,沈氏奇怪地被扔在长安,陷入燕军手中。沈氏在民间传说叫沈珍珠,这个毫无根据。不过,自南朝以来就十分出名的吴兴沈氏家族(以今天来说属于浙江湖州),据说沈氏其父沈易直为大理寺正,伯父沈从道为书法名家,官阶不算很高,可也不是普通平民。沈氏以良家子身份入东宫,指当时太子李亨的府邸,年岁不详,只能推断与李豫相仿佛。
天宝元年(742),李豫十五岁刚封广平郡王,沈氏已经生下长子李适。即便沈氏在李豫身边属于一般妾侍,李适也是肃宗李亨的长孙。李唐家族逃离长安时,李适也有十三四岁,李豫年届而立,在史书中标榜各种忠厚仁孝,有情有义的李豫,为何在如此重要关头莫名其妙抛下沈氏这样一个弱女子?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以司马光《资治通鉴》说是没有在宫廷的皇子后妃才未能带走,暗示沈氏可能不在皇城之内。直到官军收复洛阳,李豫与沈氏是在东都掖庭再次重逢,貌似安禄山多半问出过沈氏身份。若从沈氏家族分析,吴兴沈氏不少人从北周隋朝就迁居洛阳。换句话说,沈氏当时也许是返家在洛阳,这才没有随李豫一家从离开长安,安禄山入洛阳就把沈氏扣押,这是基于沈氏为何后来会在洛阳出现的一种背景推论。
当然也有充满野史趣味的说法。就是张良娣、李辅国等人针对李豫和李倓,故意没有及时通知沈氏出走。这需要相信,张良娣、李辅国很早就怂恿李亨自立门户,且李亨已经在酝酿才能成立。
张良娣已有一个儿子李佋,同时还另有身孕,她不希望李豫干扰自己的图谋。假如李豫被李亨选为未来的太子,本来沈氏是很普通,可作为太子妻族的吴兴沈氏家族,对张良娣母子就可以构成很大威胁,所以她采取这种方式撇下沈氏,身为女子一旦陷入兵荒马乱,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意味九死一生,几乎没有悬念。
李豫和沈氏第一次失散,勉强可说李亨、李豫父子撤退太突然发生的意外。更令人不解的是重逢以后,李豫居然仍没有把沈氏接回身边,继续安置在洛阳。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在相州大破九镇节度使约二十万人,唐军溃散,史思明于九月再占洛阳。整整三年后的宝应元年(762)十月,坐上皇位的代宗李豫再次收复洛阳,这时再也找不到沈氏了,她从历史上离奇消失了。
据说李光弼败退之际,曾通知百姓尽量撤离洛阳,不知沈氏是离开还是陷入燕军遇害。或者正是李光弼通知百姓撤离,所以代宗李豫包括后来德宗李适都长期寻找沈氏,最终没有任何消息。
由于代宗李豫在史书一再表示种种正面,所以失去沈氏完全像是一时不得已的疏忽大意。经过对李豫种种事迹的分析,恰恰笔者认为,他对沈氏的感情很大程度是事后作秀,李豫对沈氏究竟有多深的感情,从史书记载看可信度也不太高。
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且不说李豫曾经两次抛下沈氏是否出于不得已,沈氏对李豫完全没有过真正名分,她从来不是李豫的正式妻妾,李豫早年正妻是崔氏,连妾的身份也没给沈氏,这是其一;连当皇帝之后,李豫对这个所谓半生苦苦寻找的女人,根本也没有在礼法层面加以肯定,沈氏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封赠!这是其二。
李豫心里当真念念不忘于沈氏吗?他宠爱的其实是独孤氏,之前就跟在身边,正妻崔氏在史书的形象号称悍妒,独孤氏还是先生儿子后生女儿,得到妾的身份。崔氏非常苦恼郁闷,据说在天宝末年已不在,独孤氏成为李豫最宠爱的女人。后来她一直是贵妃享有皇后礼遇,这是武惠妃、杨贵妃以来宫廷传统。
影视剧中的独孤氏
大历十年(775)独孤氏去世立刻封赠贞懿皇后!而沈氏能有身份是儿子德宗李适继位后的孝顺之举,以隆重的仪式在含元殿尊母亲为太后,和李豫半点关系都没有。即便如此,德宗也没有轻易给母亲加任何谥号,也许他还存有找到母亲的念头,算是特殊情况。沈氏获得睿真皇后谥号已是宪宗时期,也已经基本可以确定沈氏不在人世,所以笔者认为李豫和沈氏之间从来没有多深的感情。
很多人认为,李豫生前一直没有立皇后是因为怀念沈氏,更是凭空揣测。唐代皇帝对后妃干扰朝局有非常恐惧的阴影。李豫一生处在乱局,登位前长期纠缠在张皇后的风波中,怎么敢轻易封皇后?他在位前半期仍然非常动荡不安,没有皇后完全出于现实考虑,与感情深厚无关。
同样因为这一点,笔者反而更加相信,如果李豫深爱沈氏的话,不论找不找得到沈氏,或者不管是否她已死,都应该会有一个来自官方的名分。因为唐代社会风气就是敢于打破习俗著称,从肃宗到代宗,正对如何进行礼仪恢复,从文化传统方面有过一番讨论和拟定,是由颜真卿、裴冕等北方豪门子弟牵头进行。包括皇室系统,家眷后妃以及各级官员方方面面都进行礼仪身份等级的安排。
李豫对沈氏一生都没有任何名分确认,到处表现自己对父母、兄弟、亲属多么忠厚仁孝,有情有义,假如认为他的行为是出于真诚,岂不恰恰证明他真真切切已把沈氏抛在脑后,又何来对沈氏还深情款款一说?难道沈氏不在宫廷,生死不明就不能享有一个名分?这就是他对待沈氏的事实,包括那个当年宣称素来亲厚的弟弟建宁王李倓,也是侧面佐证。
比如大历三年(768)五月,历来号称与弟弟李倓感情深厚的李豫,是在李泌沉痛诉说当年被诬杀的冤情时,又经过李泌回忆唐玄宗追封前太子为帝的旧例,李豫这才恍然大悟要追封弟弟李倓为承天皇帝,归葬顺陵,下诏书表扬李倓生前的功德和才能。如此夸张是他想起对弟弟建宁王的深厚感情了吗?非也,重点不是在此,而是因此可以把他和皇祖父玄宗的正面形象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