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部分盲目推崇外国产品和实力的人,结果反而遭到了自我反击……
巴黎奥运会在国外展现了极其奇特的局面:比赛场馆内冷冷清清,场外却是各种争议不断。
更有趣的是,国内一群人赞美巴黎奥运会的轻松、包容和多样性,还提到“今晚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可能是国人与全球文化最接近的时刻”。
结果第二天就遭到反击,外国人自己首先开始吐槽和抵制了。
这件事的缘由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群人以“自由、包容、多元、放松”等口号为幌子,在开幕式中加入了许多“变装表演和LGBT相关内容等政治正确的元素”。
连外国观众都忍受不了,开始争论起来。
这幅名为《最后的晚餐》的壁画由达·芬奇创作,目前保存在意大利米兰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实际上是因为壁画无法拆卸,所以只能在原地进行保护)。
那么这幅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它包含两个层次。
第一层,象征着达·芬奇艺术成就的巅峰,同时也意味着文艺复兴达到了其成熟阶段。
文艺复兴对欧美世界的意义,就类似于「改革开放之于中国」,把欧洲从中世界黑暗里面脱离出来。
之后才有「社会和思想基础」酝酿出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可以看做是西方世界纵横几百年的基石。
第二层面是宗教的层面,《最后的晚餐》是耶稣在被捕和被出卖之前,与他的门徒共享的最后一顿饭。
这一事件是基督教叙事中一个重要的时刻,对于当今的基督教两大派别——天主教与新教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你在开幕式上用一群扮装的人士来模仿《最后的晚餐》,显然就会冒犯所有的保守派,并且损害了大部分路人的印象。
马斯克,原本对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还是各种点赞的,说什么灯光秀很酷啊,说什么做的很了不起啊。
观看完这个模仿表演后,立刻感到被冒犯,表示这是「十分不尊重」。
最终,奥运会的官方账号删除了巴黎开幕式的视频,并且出现了赞助商撤资的状况。
赞助商的话也很明确,兄弟,你不能只顾自己开心,嘴上说要包容,却随意嘲弄他人的宗教信仰,对其他人的信仰和喜好则显得极不宽容。
那这件事情与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联呢?
实际上,关联很显著。
这些年来,欧美的政治正确因素强调一个“反向天罡”。
最初是在小团体中争取某些权益,大家都表现出宽容,比如不歧视,或者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问题在于,LGBT群体似乎有些过分了。
公众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当大多数人在谈论包容时,必然会有人发出反对的声音。
LGBT群体的立场是不允许任何批评,所有批评者都被视为歧视者,被认为是异端,应该被舆论彻底否定。
歧视这个标志已成为LGBT群体的重要武器,随时可以拿来使用。
欧美地区的LGBT群体变成了肆无忌惮的一方,他们在享受社会给予的特权时,也毫无顾忌地侵占着普通人的生活空间。
那时在推特上发布了一篇文章: 《创造一个对有月经者更加公平的世界》。
罗琳在转发后评论道:有生理期的人?我相信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有个名字吧。直接称呼女性,难道不可吗?
这实际上只是一个平常的评价,认为欧美社会的性别划分多达上百种的做法有些过火。
还出现了许多「自认跨性别就能成为跨性别者」的人参与女性体育赛事并获得世界冠军,实在有些奇怪。
就因为这番评论,JK罗琳几乎遭到了全面封杀。
更加有趣的事情来了,为了迎合LGBT群体,新版《哈利·波特》中哈利的母亲被设定为变性者……
这与少数群体寻求「生存空间」的情况截然不同,反而演变为少数群体对其他群体的压迫。
甚至让我联想到什么?
在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中,有一段时间,许多无赖为了更好地祸害乡里,自称是“信徒”。
他们认为只要声称是信徒,就背后有洋人作为保护,这样无论是欺辱他人还是强夺财物,当地官员都不敢干预。
LGBT群体如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特点,尽管人数不多,却以其强大的气场,成为了西方社会中的独特存在。
在中国是否也曾出现过仅仅因为给自己贴上标签而自以为是的情况呢?
实际上是存在的。
例如,一小部分不良分子自称为爱犬人士,既拦住车辆又殴打他人。
通过直播获得打赏或销售商品赚得不菲,严重损害了大多数正常宠物主人的声誉。
别人还无法进行批评,一旦批评,就会被指责缺乏爱心,说是吃狗肉,说是不文明,甚至还会说不如纳粹对待小动物的态度……
例如,少数几个人渲染自己是女权主义者,煽动对立情感。
自认为是看透世界的代言人,借此获取流量和利益,损害了大多数真正在为女性权益奋斗的女性的声誉。
他人尚未能够发表意见,一旦发表评论,便会被指责为直男或女性叛徒,被认为是男权思想的体现,甚至被说成是封建主义思潮的复苏……
中国人也应对这种情况保持警觉:
少数群体可以为自己的权益而努力,但不应当以“政治正确”为借口,肆意侵害他人的利益。
就连西方国家也对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感到无法接受。
英国《卫报》对其的评价是:
巴黎奥运会的开幕仪式:一场极为肤浅(高水平糟粕)的河边盛景。
西方社会为什么也忍无可忍呢?
因为他们察觉到了一个规律:
LGBT群体以“政治适当性”为旗帜,开始追求世俗方面的权利和利益。
目前网络上有人揭露,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是一位42岁的“犹太裔男性,且为同性恋者”。
犹太人对最后的晚餐持有不同看法,因为根据《圣经》的记载,正是犹太人犹大在这餐之后背叛了耶稣。
同性恋者,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他们会选择在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盛大且受到全球瞩目的舞台上“暗中插入个人 agendas”。
关键是,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被选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的呢?
这位总导演以往的经历相对普通。
在大学期间,我成立了一个校园剧团。毕业后,我创办了一家鲜为人知的娱乐公司。
直到2022年,我根据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三部曲和《理查三世》创作了一部长达24小时的戏剧,算是终于小有名气。
在法国这个艺术文化和艺术产业都十分发达的国家,这样的经历在众多人中显得毫无特别之处。
他身上有魅力,有加成,还有让人无法拒绝他的理由。
这就是政治正确的身份认同。
他去应聘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你能不理睬他吗?
无法。
一旦拒绝,便立即被贴上了「其实是少数群体」的标签。
这位总导演并不必在整个法国艺术圈中卓尔不群,他仅需在那些具有政治正确光环的导演中表现得更为出色,相当于为自己创造了一条“特殊通道”。
我来做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这位总导演的选择就像是没有按照高考的方式,而是走了一条通过健身操获奖后被保送的道路。
甚至还不如参加健美操,他只要表明自己属于LGBT群体即可,轻松无比。
欧美国家因此认识到,必须停止无节制的行为,否则将会影响到每个人的权益和权力。
毕竟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若将一部分资源分配给某些人以便他们走更快的路,其他人自然会付出更大的努力。
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优点在于强调“权利与责任相对应”。
你付出了努力,所以你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些年,LGBT群体一直在倡导,我是LGBT,因此我感到自豪,因而我光荣,我也很棒。
这已经不再是抽象,而是显而易见的恶劣。
你为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让你感到自豪,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和文化创意也赋予你荣誉。
仅凭一句“我属于LGBT群体”就可以自认了不起吗?
为什么要这样?
那我完全可以按照这些群体的逻辑来个声明,我,是心理认知上的女人,但我又是同性恋所以我还是喜欢女人,是我黑人,别看我皮肤是黄色的但你怎么能定义我的肤色呢,所以,你们不能骂我。
即使LGBT群体认为我的文章写得不够好,也不应提出质疑或反对意见,因为你们这样做就是在歧视、施加压力和逆行历史……
各位专家看看,这就是少数群体的嚣张气焰。
借用古人的一句话:
如果一群人从不犯错误,那么他们的存在本身可能就是一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