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的蛇瓜有多难吃,产量高不能天天吃,苏州那边常吃吗?

朗宸说杂事新闻 2024-11-08 08:08:33

《小巷人家》里有个特别“打脸”的角色,那就是——蛇瓜!没错,就是这个在剧中频繁出现,吃到让人“想吐”的菜。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剧中的人物一开始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却开始反感蛇瓜?更奇怪的是,这种蔬菜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居然能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成为“家常菜”?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根长长的“蛇瓜”,到底有啥难吃的,为什么它又能成为剧中的“明星蔬菜”。而且,苏州人真的是天天吃蛇瓜吗?真相就藏在这篇文章里。

首先,咱们从剧中的蛇瓜开始说起。每次看《小巷人家》,你会发现,每到吃饭时间,桌上总少不了蛇瓜。炒蛇瓜、蛇瓜包子、蛇瓜汤,换个花样,你根本吃不完。而剧中的人物——黄玲、宋莹,刚开始还觉得蛇瓜挺不错,吃几天也行,结果慢慢地,大家都厌倦了。你能想象吗?就是那种刚开始还可以接受,最后直接开始“反胃”的蔬菜。是不是有点熟悉的感觉?就像你刚开始尝试某个新食物,觉得“哇,这个不错”,结果吃多了,吃到你都不想再看到它的影像。剧里人物的情感变化,完全贴合了咱们日常的“食物疲劳症”——吃多了真就不想碰了。

接下来,咱们得说说蛇瓜的味道——简直就是“淡得让人无语”。你吃过那种口感几乎没有,咸了也不咸,淡了也不淡的蔬菜吗?对,蛇瓜就是这么个角色。它没啥特别的味道,完全依赖调料和其他食材来“提升”口感。有人形容它像是“超大号的老豆角”,吃了没啥滋味,口感也不算好。如果你说它是“丝瓜的兄弟”,也不为过。可是,吃得多了,味觉真的会有点“抗拒”,它那种淡到极致的口感,吃上几天就让你不想再碰它。

但是!你以为蛇瓜只是一种“难吃的蔬菜”吗?其实,它还有一大优点,那就是——高产!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大家都希望种一些高产的蔬菜,保证能吃上一段时间。蛇瓜就是这样一个“高效劳工”。它长得快,适应力强,几乎不挑土壤,种上两棵就能吃上一整个夏天!而且,一不小心就能“溢产”,有些人甚至会把蛇瓜送给邻居。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蛇瓜简直就是家里的“救星”。但是,问题来了,虽然它“高产”,但也有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吃久了,谁都吃腻!

再说,剧中的背景虽然是苏州,但实际上,苏州人根本不是天天吃蛇瓜的。你可能会想,苏州有那么多好吃的,怎么会每天吃蛇瓜呢?对啊,原来,剧里让人吃蛇瓜并不是因为它是苏州的“传统美食”,而是因为它有高产的优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种几棵蛇瓜,基本上就能度过整个夏天,省了不少钱。你想想,如果种的是黄瓜、丝瓜之类的,产量远不如蛇瓜那么高。所以,剧中那帮角色,虽然在苏州生活,蛇瓜却成了他们家的“常客”。而且,苏州的老百姓,也许并不熟悉蛇瓜。咱们现在随便问一个苏州的朋友,他们大概会告诉你,“我小时候家里没吃过蛇瓜,真没听过”。所以,蛇瓜在苏州并不是“本土蔬菜”,它其实是“外来品”,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

蛇瓜的“命运”确实很特别。剧里虽然看上去它被“推到风头浪尖”,成了家庭餐桌的常客,但它其实不过是一个“实用工具”,在物资紧张的日子里,它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食物选择,免得每餐都得愁着吃什么。而现在看,蛇瓜这个菜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在餐桌上,可能有些人已经很久没吃过了。像我们这种现代人,基本上都吃惯了各种调料和口味丰富的食物,蛇瓜那种单一、淡而无味的东西,真的是越来越不合时宜了。

不过,尽管蛇瓜被吃腻了,剧中的角色却没有选择放弃它,而是想方设法去改变它的做法。炒、煮、炖,甚至做成包子。你能感觉到,在那个时代,人们并不是在追求食物的美味,而是为了“填饱肚子”。蛇瓜对于剧中的人物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对于我们今天来看,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即使是最简单、最“无聊”的食物,也能承载那个时代的情感和生活压力。你说,它难吃是难吃,但它也有它的存在价值。

那你觉得呢?蛇瓜在现代社会还会有复兴的机会吗?如果它重新回到我们的餐桌上,可能会变成一种“怀旧食品”,带有一种对过去的纪念感,也许会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简单生活产生一点点的共鸣。你有想过,下次再看到蛇瓜,是否会重新审视它的意义,还是仅仅当做一个“时代的符号”而已?

所以,蛇瓜到底能不能重新进入现代人的餐桌呢?你觉得它会成为新的流行蔬菜,还是依然被遗忘在角落里?我觉得,可能它的“回归”已经不再是关于它的味道,而是关于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回忆吧。

0 阅读:0

朗宸说杂事新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