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任务
文/独醒狂人
据说,天津某大学的助学金分配不公事件出现了反转。学校公布相关通报,称“不存在国家助学金名额遭挤占”后,朱姓同学通过直播回应争议的举动,被网友质疑利用流量敛财。继而当事人表示自己遭受严重的网络暴力,于是提出了休学。
回顾此事经过,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就是困难学生的评选方式:先由班级投票,再经老师认定。但是,我们仔细思考,可知衡量是否清贫的唯一合理标准,便是他的经济情况。既然家庭收入的高低,才是区别穷富的依据,何须反复商讨呢?究竟救助对象的判定,实际的操作中并非按照国内贫困线进行,而是常常拿人数作为指标。具体解释一下,有多少个名额,每年发多少助学金。反正辛苦得到的名额不能浪费,避免影响帮扶覆盖面,导致学校的名声和形象损坏。所以,真正的贫困者数量不够的时候,为了填满下派的名额,往往还会吸纳一些家境比较宽裕的冒牌贫困生,一起给予了助学金,倒不是个例,早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了。那么,一边领取救济,一边高消费,其实不足为奇了。
一般与贫困学生不匹配的昂贵生活品,到底是依靠勤工俭学收入所购买的,或是亲属赠送的,还是在挥霍社会资助,都不重要了。无论符不符合助学申请资格,只管尽快完成任务,大抵是上层应对问题的逻辑。久而久之,百姓诟病的“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盲目地完成任务”难免引发鸠占鹊巢的漏洞,最终激化对立双方的利益冲突。想来,公租房小区排查出七百多户公职人员,同样是属于类似性质的案例——为达到入住率的指标,当地胡乱降低开放门槛,一点点演变成走后门的人违规侵占无房群体的兜底保障。
倘若为了完成任务,随意践踏公平正义,算是恶劣的表现,为了完成任务,滥用权力满足私欲,则是典型的彻底扭曲了。我以为,一系列吃相难看的明抢,诸如为了罚款而罚款的钓鱼执法,为了赚钱而赚钱的垄断营销等等,把扭曲的任务不断上升新高度。看看近一段时间的新闻:执法人员要求聚餐生火要办证,否则处罚;司机车里离世,仍被贴两张缴费单;男子坐火车站按摩椅未扫码支付,被管理人员驱赶……足够证明,如今为了完成某个任务,人们可以走向极度疯狂的境地。
这是每个人回归理智的必要,解决因为任务扭曲带来的各种各样矛盾,的确刻不容缓了。关键的是追求一个合适的目标,方能将无限的欲望约束在可控的范围。譬如助学金的分配任务只有一个,即改善条件困难同学的基本生活。举报者也好,被举报者也罢,首先调查他们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其次监督一笔笔款项的用途。凡是想要获得援助的,绝不允许铺张的花钱买奢侈品。既不偏袒谁,也不歧视谁,搞清楚应该的权利及责任,自然能够战胜一切扭曲的任务。
2023年12月4日
图片来自网络
等一个官方通报,学校自查算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