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救时良相”姚崇,为何要力排众议,以身作则灭蝗救灾呢

猜透啊 2024-09-05 00:45:31

开元四年(716年)的夏天,山东大地陷入一片绝望。漫天飞舞的蝗虫吞噬着农田里的庄稼,眼看就要酿成大饥荒。此时,年过花甲的宰相姚崇站在田埂上,眉头紧锁。他知道,自己即将做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关乎百姓的生计,更将挑战整个朝廷的传统观念。

背景介绍:老百姓眼中的"救火队长"

姚崇是个有意思的主。年轻时候他可不是什么正经人,整天打猎喝酒,活脱脱一个纨绔子弟。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后来居然当上了宰相?更奇葩的是,他还成了个能干事的主儿。

姚崇的转变来得突然又彻底。20岁那年,他像是开了窍似的,突然抛下酒肉朋友,一头扎进了书堆里。没过多久,这位昔日的浪子就考中了科举,走上了仕途。

从此,姚崇像是变了个人。他工作起来不要命,经常加班到半夜。有一次他儿子死了,请了十来天假。等他回来一看,公文都堆成了小山。可这老小子愣是三下五除二就把活儿干完了,把身边人都看傻了眼。

姚崇当上宰相后,更是大展拳脚。他整治贪官,削减开支,搞得朝廷上下焕然一新。老百姓都说,这位姚大人就像是专门救火的,哪里有难题他就往哪里冲。

可谁能想到,这个"救火队长"马上就要面对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火灾"了。

事情起因:蝗虫来了,大臣们慌了神

那年夏天,山东地区突然爆发了大规模蝗灾。农民们看着满天飞舞的蝗虫,都快哭出来了。

要知道,在古代,蝗灾可不是闹着玩的。没了粮食,那就意味着饥荒、动乱,甚至是朝代的更替。所以朝廷里的大臣们一听说蝗灾,屁股都坐不住了。

可问题是,面对蝗灾,这帮大臣们想出来的对策简直让人无语。有的说要祈祷,有的说要修德,还有的干脆说这是老天爷的惩罚,咱们认命得了。

姚崇听了直摇头。他心想,就这水平还当朝廷大臣?要我说,与其在这瞎捣鼓,还不如直接把这些蝗虫给灭了。

可姚崇这话一出口,朝堂上顿时炸了锅。

冲突发展:姚崇单挑朝廷众臣

姚崇的提议一出,朝堂上的气氛立马变得剑拔弩张。大臣们七嘴八舌地反对,说什么"天灾人力难为"、"杀生有伤天和"。

这时,黄门监卢怀慎站了出来。这位号称"副宰相"的大臣平时就是个摆设,这回倒是来了精神。他义正言辞地说:"姚大人,你这想法太离谱了!蝗灾是天灾,咱们凡人哪能跟老天爷对着干?再说了,杀这么多蝗虫,不怕折寿啊?"

姚崇听了,差点没笑出声来。他心想,这帮书呆子,整天就知道啃古书,遇到实际问题就傻眼。

于是,姚崇不紧不慢地说:"卢大人,你说得对,咱们是不该跟老天爷对着干。那依你看,咱们是不是该眼睁睁看着老百姓饿死?"

卢怀慎被问住了,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姚崇趁热打铁,又说:"再说了,你们不是整天念叨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吗?现在老百姓都快吃不上饭了,你们倒是挺会为蝗虫说话。"

这下,朝堂上鸦雀无声。大臣们被姚崇说得哑口无言,一个个低下了头。

姚崇见状,知道时机已到。他一拍桌子,站起身来:"诸位大人,事不宜迟。我这就去山东督促灭蝗。要是真有什么天谴,冲我来好了!"

说完,不等其他人反应,姚崇就甩袖子走了。留下一群目瞪口呆的大臣面面相觑。

高潮部分:姚崇亲自下场灭蝗

姚崇说到做到,很快就带着一帮官员到了山东。一到地方,他就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糕。

只见田野里黑压压一片都是蝗虫,庄稼几乎被啃光了。更让姚崇生气的是,当地官员和百姓居然在田边烧香拜佛,一个个愁眉苦脸地看着蝗虫肆虐。

姚崇二话不说,一把抓起一把蝗虫就往嘴里塞。周围的人都惊呆了,有人惊呼:"姚大人,您这是干什么?这可是'天虫'啊!"

姚崇嚼着蝗虫,含糊不清地说:"什么天虫不天虫的,不过是害虫罢了。你们看,我吃了不也没事吗?"

说着,他又抓起一把蝗虫往火里扔:"《诗经》上不是说'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稻,田祖有神'吗?连圣人都说该烧,你们还怕什么?"

姚崇这一番操作,把在场的人都看傻了。有人觉得他疯了,有人觉得他是在装神弄鬼。但更多的人,开始对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宰相产生了敬佩之情。

接下来的日子里,姚崇带着官员和百姓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灭蝗行动。他们白天在田里驱赶蝗虫,晚上用火把烧。姚崇还想出了不少妙招,比如用鸡鸭吃蝗虫,用蝗虫做肥料等等。

一开始,很多人还半信半疑。但看到姚崇亲自下田,连衣服都弄脏了也不在乎,大家也慢慢被他的精神感染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灭蝗大军。

这时候,姚崇又遇到了一个刺头。汴州刺史倪若水拒不配合,还说什么"修德才能消灾"。姚崇二话不说,给他写了封信,大意是:你说修德就能消灾?那你倪大人德行这么高,怎么蝗虫还敢来你的地盘?要我说啊,你这是无德!

倪若水看了信,脸都绿了。他哪还敢再说什么,赶紧带着手下加入了灭蝗行列。

就这样,在姚崇的带领下,山东的百姓们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人蝗大战。白天黑夜,男女老少,所有人都投入到了这场战斗中。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蝗灾被控制住了。据说,他们一共消灭了十四万石的蝗虫!更重要的是,山东地区保住了那年的收成,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荒。

姚崇这波操作,可以说是把当时的朝廷和百姓都给惊着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与其坐等天灾,不如主动出击。这种实干精神,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可以说是相当难得的。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一些官员,有姚崇这种实干精神吗?面对突发事件,他们是会像姚崇一样迎难而上,还是会像当年的那些大臣一样推诿塞责?

说实话,现在的一些地方官员,遇到问题就爱踢皮球、甩锅。要是能有姚崇这种"我先来"的精神,恐怕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古人神化。姚崇虽然在这件事上表现出色,但他也有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他面对困难时那种迎难而上、实事求是的态度。

姚崇灭蝗这件事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造福百姓。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0 阅读:10

猜透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