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吴奇伟,为何解放战争没他身影?最终结局又是如何?

史在没有弦 2024-11-08 01:38:3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吴奇伟曾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出色的将领,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授予“抗战胜利勋章”,当解放战争爆发时,这位曾在万家岭战役和鄂西会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传奇人物,却未见其身影。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究竟去了哪里?为何在后来的历史关头,他再也没有出现在战场上?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吴奇伟1891年生于广东大埔的一个贫苦农家。他自幼聪明伶俐,善于应对各种事务,这使他在早年获得了不少帮助。在学业完成后,吴奇伟加入了粤军,并迅速成为了陈炯明的亲信之一。在帮助统一广东战役中,他表现出色,不久便晋升为粤军第四军12师师长。尽管在中原大战后,作为粤系将领的他原本与蒋介石存在敌对,但战后被纳入国民党正规军,此后开始为蒋介石效力,显示出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灵活应变。

吴奇伟在战争期间的另一项杰出成就是保卫石牌要塞的胜利。这一战役中吴奇伟指挥的江防军与陈诚的第十一师共同抵抗日军的重兵进攻,最终成功地防守住了这一战略要地。石牌保卫战有效地遏制了日军南下的步伐,而且为随后的鄂西会战提供了宝贵的战略休整时间。

1934年10月,随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启动了艰苦的长征。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吴奇伟因其在反围剿行动中的显著表现,被蒋介石委以重任,担任第7纵队司令官,负责追击红军。

吴奇伟在追击红军的过程中展示了高超的军事技巧和坚定的决心,他带领部队紧追红军约两万里,成为红军途中的主要追敌。虽然他的追击未能最终阻止红军的历史性突围,但他的战术部署使红军在长征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1938年7月,日军意图通过九江向南侵犯南昌,实施对武汉的大包围。此时,已晋升为第9集团军司令的吴奇伟奉命率军赶往九江南部的沙河前线,成功地阻截了日军进攻。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吴奇伟的部队与日军第101师团激战,使敌军伤亡惨重,日军的进攻速度被大大延缓,为中国军队的集结和反攻争取了宝贵时间。

随着战局的发展,日军试图通过瑞昌南下到德安县的岷山地区实施迂回,意图打乱国军的防线。尽管川军的抵抗力度较弱,岷山一度失守,但吴奇伟及时调整战略,与薛岳协调,重新部署力量,最终成功收复失地,稳固了防线。

日军不甘失败,继续深入至德安西侧的白水街地区,但此次冒险进攻却使他们陷入了国军的包围之中。吴奇伟利用这一机会,对日军进行了精准的打击,大大削弱了其战斗力。同时他还发现了南浔铁路与瑞武公路之间存在的防线空隙,巧妙地部署部队,成功地防止了日军的穿插行动。

在万家岭的核心战场,吴奇伟指挥第4军及时发现并阻击了日军106师团的进攻,拖延了敌军的行动,而且为周边国军部队的集结和反击创造了条件。薛岳得知后迅速调集力量,筹备对日军的总攻。在吴奇伟的精心部署和果断指挥下,万家岭战役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大胜而告终,歼灭了大量日军并缴获了众多武器装备。

尽管万家岭大捷广为人知是薛岳的功劳,实际上吴奇伟在整个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前线亲自指挥,甚至在战斗最激烈时,直接暴露在日军的炮火和飞机扫射下,他的冷静和勇敢激励了所有官兵。

1940年枣宜会战后,日军占领了宜昌和沙市,但中国军队仍然牢牢控制着襄河两岸广阔区域,不断对盘踞在宜昌、沙市的敌军发起袭击。为减轻中国军队对宜昌的持续威胁,日军方面决定主动进攻。山田乙三制定进攻计划,日本大本营则期望通过一场“大胜利”给即将宣布的汪伪政府“贺喜”。

11月24日,在猛烈的炮火和空中轰炸的掩护下,日军对中国军队展开了大规模攻势。26日,日军推进到仙居并逐步逼近刘猴集和李家当,与中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当天双方激战一整天,日军攻势终受阻挠。入夜后,中国第30军迅速组织反攻,第27师和第31师突击队迂回袭击敌军后方,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到27日日军不支,分散撤退向荆门和钟祥方向,中国军队紧追不舍,斩获颇丰。

日军三千余人从京山至钟祥一路向长寿店和汪塆猛攻,对周围的张家集和沙河地区形成包围之势。27日,第44军从王家河发起反攻,第67军从西北侧支援,合力夹击,使日军损失惨重。25日清晨日军两千余人对第41军123师防守的厉山发起强烈进攻,次日又在金鸡山和净明铺地区与第41军124师和第45军127师激战。

日军随后又派遣数百人绕行至汤家畈地区,但随即遭到中国军队猛烈攻击。27日,净明铺的千余日军被中国军队逼迫撤退,金鸡山方向的日军也被打得溃不成军。敌军各路出击,却像“老鼠出洞”,顾头不顾尾,威风尽失,显得像虚弱病人一般。

第五战区指挥部见状,立即命令各军在确保战略要点的前提下,主力部队利用地形伏击日军,阻击其进一步进犯。各路中国军队对日军穷追猛打,将敌人击退至襄河西岸。至11月30日,中国军队完全恢复原有阵地。这场仅持续7天的战斗中,来犯日军迅速溃败,伤亡惨重,遗尸近千具。

本想靠这场“捷报”贺喜的日本大本营未料到战局急转直下,山田乙三原本试图抢在12月1日日本承认汪精卫伪政府之前献上“大捷”,却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大败而归。消息传到南京,汪精卫面对日本的失败哭丧着脸自嘲:“跟老蒋干,老蒋被日本人打得四处乱窜;跟日本干,日本又被老蒋打得四处逃窜!”汪精卫的牢骚令日本方面大失颜面,山田乙三因此受到严厉警告。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和增援,1941年3月山田乙三再次策动攻势,准备在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宣誓就职典礼前打出“惊喜”。日军第13师团向宜昌西岸增兵三个联队,3月6日凌晨,炮兵与骑兵部队同时发起猛烈炮击,步兵在空中掩护下进攻第26军的防线,突破了谭家台子和赵家店的前沿阵地,继续猛攻长岗岭的主防线。

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观察到日军逐渐呈楔形突进态势,迅速指挥第8军第103师接替前线阵地,并要求第26军死守雨台山、笔架山等要点,同时向西方的敌军发起反攻以重新稳定阵地。3月8日,第26军第41师两支游击纵队对日军展开反击,发起进攻;第44师在高岭坡一带正面阻击日军约2000人,成功挫败了日军多次冲击,使敌军陷入僵持局面。

3月9日清晨,第8军103师从土地岭和狮子垴向日军展开突袭,第44师一部在郭家坝两侧高地同日军激战并歼灭大量敌军,经过整日战斗终于将敌军压制至太平桥、响铃口一带。傍晚时分,中国军队控制了沿公路的土桥坝和大桥边,歼敌甚多;第32师在王胡子冲附近击退日军援兵,阵地巩固。

11日拂晓,日军因伤亡惨重撤退,施放烟幕后分路向东撤离。中国军队随即展开追击,先后收复响铃口、郭家坝、关公岭、天王寺等地。至3月12日,日军退守至太平桥以东的黄泥坑线。

短短8天的战斗,吴奇伟率军以少量兵力击溃日军主力,日军在战斗中伤亡约4000人,山田乙三再次铩羽而归,甚至未敢将失败上报大本营,遑论“贺喜”。

1943年,当日军试图横渡长江,向重庆进发时,吴奇伟正担任长江上游的江防司令。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其安全至关重要。在这关键时刻,吴奇伟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他亲自率领部队在重庆门户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犯,保卫了重庆的安全。

到了1949年5月,感受到新中国即将来临的前夜,吴奇伟与李洁之、曾天节等人一同在粤东发起起义,正式宣布与国民政府决裂,并宣誓效忠中共。这一决定得到了毛主席和朱德的高度评价,他们通过电报表达了对吴奇伟等人起义的极大欣慰和热烈欢迎。

1953年7月10日,吴奇伟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62岁。他的一生虽历经波澜,但他在晚年归顺人民的选择,最终让他名垂青史。

0 阅读:13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