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艾滋病防治的攻坚战中,有一支一直冲锋在最前线的队伍,他们就是广西胸科医院感染科。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我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广西胸科医院艾滋病科组建于2004年。蓝珂是2008年主动报名调到艾滋病科的。在这十多年诊疗中,她感悟到,面对艾滋病患者,不仅要治他们的病,还需要治他们的心。
蓝珂因此养成了一个习惯——主动将自己的手机号码提供给病人,以方便病人随时联系。有时候,病人晚上打电话来咨询,她也会认真倾听和解答。
该科收治住院的艾滋病患者多为晚期和危重病人,为了更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蓝珂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科室。逢年过节,这个科室留下的病人总是全院最多。所以,该科医务人员节假日加班是常态,蓝珂一直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岗位上。
蓝珂所在的二病区主要承担救治重症艾滋病病人的任务。为了破解救治难题,蓝珂曾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修。回来后,她带领科室开展了多项研究,并将成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为一名医生,我很荣幸有机会尽自己的力量为艾滋病病人做一些事情,我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让一些不可能变成可能!”蓝珂说道。
“只要病人找,我一定尽职尽责”
黄葵也是在2008年春天成为感染科一员的。到感染科不久,她就遇了一名年幼的艾滋病患儿。
孩子仅1岁大,被家人送来就诊时有高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而且瘦得皮包骨。外院诊断患儿为重症肺炎,因治疗效果不佳,再加上查出HIV阳性,于是建议转到广西胸科医院。
当时,门诊医生问黄葵:“这么小的孩子,你们收吗?”黄葵毫不犹豫地回答:“收!外院的儿科不收艾滋病患儿,如果我们再不收,孩子就没有救了。”
住院检查后,患儿被确诊肺孢子菌肺炎。经过治疗,患儿的病情有了好转。但几天后又再次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经血培养、痰和大便等检查,诊断为肺结核、肠结核、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等。
每一种疾病都可能导致患儿的死亡,而况他同时患上这些病,治疗难度非常大。看着瘦弱的孩子,黄葵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治好。后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该孩子最终痊愈出院。
黄葵说:“艾滋病的并发症非常复杂,常常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需要多学科讨论。遇到复杂的问题,我常常在多个全国的学术群里向老师们请教。”
一些没接触过艾滋病的同行问黄葵:“天天与艾滋病人打交道,你不怕吗?”黄葵回答:“不管救治的是什么疾病,只要病人找到我,我一定会尽职尽责帮助解决问题。”黄葵这么说,也是这么做。每当把一个复杂、疑难或危重的病人诊断清楚,把病人治好,她会特别开心,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他们是抗“艾”路上的排头兵
蒙志好是感染科的大科主任。身为“领头羊”,他一直以身作则,带领科室的医护人员与艾滋病战斗。
2007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路杨杰医生在科主任的指导下,运用无创通气技术救治了一名严重呼吸衰竭的病人。从此,感染科开创了经鼻高流量给氧、无创通气、有创通气、高频通气救治艾滋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人的时代。医院领导大力支持科室发展,把最好的医疗设备提供给感染科使用。
蒙志好说,目前,广西胸科医院感染科已经建立重症监护病房、血液净化治疗室、艾滋病专科手术病房和手术室、内窥镜室等现代化的救治体系,可以为艾滋病病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
关爱门诊护士长叶海琳最欣慰的是看到抗病毒治疗后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她说,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他们医护人员也一样开心。但是,也有一些孩子没有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叶海琳能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所以她都尽其所能给予孩子们支持与关爱,常常为他们加油。她说:“我已经从事艾滋病临床工作多年,知道坚持就是胜利,希望大家都不要放弃。”
蒙志好表示,他和科室同仁是从事特殊工作的医护人员,任何一种传染病的防控,都离不开传染源的控制。而与传染源零距离接触的感染科医护人员,是抗“艾”路上的排头兵,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