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种地吧》总导演杨长岭:敢不敢花半年时间,只是去种地?

冷眼看电视 2023-03-13 20:30:45

“乡村振兴+综艺”一直是冷眼持续关注的议题。

开年时,冷眼曾在冷不丁10|谁说主旋律命题下的综艺就不能创新?中重点对“乡村振兴”议题进行了讨论。在文章中,冷眼强调,《种地吧》将是2023上半年冷眼最期待的一档节目。

2月4日,《种地吧》开播。

的确没让冷眼失望。

节目讲述了10名少年真实运营农场的故事,用180天的时间在142亩土地上播种、灌溉、施肥、收获,自负盈亏,并尝试创立农夫集市。

踏踏实实地干活种地,努力探索乡村的多种可能性,《种地吧》以清新的姿态进入观众视野,迅速成为Q1综艺市场的黑马,拿下8.7的豆瓣高分。

而对于这一档2023年初最特别、最治愈的节目,冷眼在期待之外也充满了好奇。

冷眼有幸邀请到《种地吧》的总导演杨长岭,想和他聊聊《种地吧》是如何讲述“种地”这件事的。

为什么敢“搞真的”?

杨长岭告诉冷眼,《种地吧》的诞生要源于疫情期间的一次出游。

疫情初期,各方面的工作都停滞了,大家也有难得的去野外放松的机会。而这一次田野中的放松给了杨长岭极大的触动。

在自然中,杨长岭获得了极难得的安定。

而杨长岭却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正在离自然越来越远,特别是都市中长大的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没有时间去田野,去了解农作物之间的差别,他们终日忙于不确定的未来,却始终充满迷茫和焦虑。

一方面是对社会情绪的敏锐感知,一方面是对自然“安定感”的向往,杨长岭想,能不能将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让一群迷茫的年轻人和自然呆一段时间,试试看能不能擦出什么火花。

杨长岭想到了种地。

种地实际上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特别朴素的行为,它是一件很确定的事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同时,看着种子一天天长出来,长成粮食,也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

在这个基础上,杨长岭又提出了一个假设,能不能做一档节目,让一群年轻人拿半年时间静下心来,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种地,让付出能够有所回报。

冷眼将其总结为了“确定性”。

在迷茫的大环境下,或许我们太需要回归简单,去单纯做一件事情,享受“收获”的快乐。

然而,要想找到“确定性”,仅靠一个假设是远远不够的,节目组必须要先行出动。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找场地,我们去过东北,去过北京周边,还去了四川、海南和广西,找到合适的拍摄场地其实挺难的。”

而不仅仅是走访,导演组还花了大量的时间调研和学习,研究农业知识,甚至在筹备期间单独把能种的的东西都种了个遍。

杨长岭向冷眼自嘲道“别的导演组在忙着写案子,我们的导演组在忙着当农民”。

而在冷眼看来,这正是《种地吧》的态度。

“做这个节目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的走向,我们只想做一个凸显真实的节目,所以不敢掉以轻心,只能一点一点地去推进,每次只干一件事,每件事都去经历,每个人都要把环节走一遍,这是我们的传统。”

这听起来很笨拙,而且冷眼实话实说,在当下的综艺市场里,这并不是一件很有效率的事。

但也只有在节目播出后,观众才能实打实地体会到这样的“笨拙”所带来的最真实的感动。

《种地吧》中的“真实”是什么?

“真实”是实境体验类节目的核心,特别是对于乡村题材的综艺节目来说,插个秧拍拍屁股就走的事,不仅仅影响内容好不好看,更是涉及尊不尊重土地的严重问题。

刻在骨子里的天然基因,让我们无法容忍在土地问题上开玩笑。

因此,在节目播出前,冷眼也的确有过担心,“邀请十位男艺人去种地,到底是不是在作秀?”

《种地吧》给到了冷眼最“真实”的回答。

首先,人物足够真实。

杨长岭告诉冷眼,他们在选角上花了极大的功夫。

选角是节目的关键,节目组必须要提前明确,邀请这些嘉宾来干什么?

杨长岭透露,在面试初期,有很多年轻人是抱着对理想田园生活的期待来的,以为《种地吧》就是每天种菜、养花、放牛,闲暇之时喝茶聊天、分享人生体验。

显然,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并不是节目组想要的人,种地是件真实且残酷的事情,真正的农民很少有时间喝茶聊天。

何况单靠年轻人的阅历大概率撑不起一档节目厚度,至于分享人生体验,杨长岭说“那是何老师和黄老师该干的事。”

在杨长岭看来,《种地吧》是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他们更想要的是对生活有热爱、有期待的年轻人。

导演组并不在意这些年轻人有没有经验,会不会讨观众喜欢,但他们需要相信土地、愿意尝试、认真踏实。

因此,我们会发现,节目在一开始并没有向观众详细介绍这些年轻人,杨长岭透露,他并不想做人设,也不想把他们打造成很会干活的“种地少年”。

节目第一期中,赵小童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开挖掘机,却导致机器损坏,和村民师傅起争执。而更糟糕的是,一天下来,少年们辛苦割的水稻,却连起烘量都没有达到。

年轻人的天真和笨拙在节目中袒露无遗,但导演组反而真实地保留了这些内容。

在杨长岭看来,这就是他理想中的少年状态,并不需要有多么优秀,也不需要对未来有多么清晰的规划,只要去坚持、去做就好。

有了真实的人物,接下来,是“真实”的种地故事。

以前,我们总会习惯于这样一种剧情:少年们总要经历一番艰难险阻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而这也导致,在真人秀中,我们总会特意去设计一些对应的规则来呈现出这样的“主人公剧情”。

但或是主动或是被动,这样的故事线好像在《种地吧》不太能行得通。

“种地”是一个看天吃饭的事情,任谁都没办法确保“种地”一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因此,在冷眼看来,《种地吧》实际要讲述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人与土地”的故事。

换句话说,在种地这件事上, “事”远大于人。

为了凸显最为真实的种地过程,导演组选择了“不介入、不引导”,只是真实记录种地这件事的自然发展。

杨长岭坦言,他对少年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让麦子死掉。

而也因由这样的真实,《种地吧》收获了很多意外之喜。

直播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杨长岭告诉冷眼,一开始用直播种地的方式只是想打消观众的质疑,告诉观众这些少年是真真正正在种地,并没有作秀,但随着节目的播出,直播成为了少年与观众沟通的更直接的窗口,观众可以通过直播跟随着少年升级羊棚、松土、种玫瑰花……

土地已然延伸到了节目之外,农耕生活也实现了更近一步的“沉浸感”。

同时,少年们在土地上的劳作也希望通过直播实现变现,种地这件事引发了更多的可能。

目前,这十位少年已经注册了“十个勤天”公司,取的是“十个晴天”的希望与期待,杨导向冷眼透露,这帮小伙子注册这个公司的初衷其实十分简单,他们就是想把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自己养的鸡蛋卖到超市里去,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粮食从0到1的过程。

而对于公司的未来,他们倒没有多么野心勃勃的商业蓝图。

杨长岭觉得,开公司是少年的一场实验,他们从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学着种植和养殖,探索致富的农业项目,再到自己开公司把农产品卖出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收获。

在文章开篇,冷眼评价《种地吧》是今年最特别的一档节目。而这正是《种地吧》的特别之处。

在节目中,冷眼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导演组的“目的性”,一切的内容、故事,都是在随着“种地”的过程自然的流露、延展。

比起单纯的“有趣”、“好玩”,《种地吧》给观众带来的,是更难得的对种地故事的“好奇”与“期待”。这种情感,在近些年来,冷眼已鲜少在节目中体验。

最后,冷眼针对“情感”和杨长岭导演展开了对话。

在《种地吧》中,冷眼看到了两重极为难得的情感。

一是“实打实”的地缘情感。

从对于未来的焦虑和迷茫,到对于种地庞大工程量的疲惫,对于自身经验不足的自责和内疚,再到解锁新的生产工具的欣喜,收获粮食的快乐,《种地吧》通过土地呈现情感,同时也化解情感。

这这一方面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火花,另一方面则来自对于土地共同的敬畏。

一群背景相似、年龄相同的少年们同吃同睡,为了种地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体悟着互相帮扶的真挚与温暖。

与邻里的相处从抵触和怀疑变成串门、学习、送菜,慢慢相知、相熟。

土地让这些人联系在一起,构建起一种真实而动人的“地缘情感”。

二是“确定性”所带来的真正的治愈力量。

在这一点上,冷眼与杨导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们总在追求“治愈类”综艺,可实际上,一片漂亮的风景,一段美丽的文字并不能真正带给观众治愈,最多只能是一种放松和向往。

真正的治愈感必须寄托在一件事上,一件付出努力并且能够收获的“确定性事件”上。

就像辛苦劳作一天之后的烟花、割完水稻后的奔跑和欢呼、通完水渠水流奔涌的畅快,都是生活给予的“确定回答”。

《种地吧》用种地的方式探索生活中简单、确定且幸福的事情,它在试图告诉观众:理想生活其实就是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

“认真”和“踏实”是《种地吧》节目组带给冷眼最深刻的感受。

相比于对艺人和招商的重视,《种地吧》节目组更相信土地本身的力量。

冷眼在冷不丁12|综艺研发,究竟在研发什么?中写道:综艺研发,内容是基础,只有内容成立,其他相关的事情才有可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种地吧》正是如此,不去规划和预设节目最终能达成的效果或收益,而是“先把眼前的事做好”,一步步去推进和探索内容。

0 阅读:92

冷眼看电视

简介:提供独家节目解析,深扒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