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那份著名的供状中说韦昌辉“监生出身 ”,“出入衙门” ,张德坚在《贼情汇纂》里描述韦昌辉“身材瘦小,白面高颧,须眉疏秀,颇知文义,阴柔奸险”。上述记载让韦昌辉这个天朝重要人物给后世留下了文弱的白面书生印象,同时性格内敛、阴鸷狡黠、奸诈狠毒。
1851年8月12日,太平军在广西平南官村之战中击溃清军向荣部,向荣只身逃进平南县城,之后这位晚清名将因羞愧难当,装病闭门不出,一个多月不敢抛头露面,更不敢轻举妄动。官村之战是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具体负责指挥作战的是杨秀清、萧朝贵以及新近入伙的罗大纲等人,韦昌辉似乎并未直接参战。
后洪秀全在茶地下诏,部署兵力突破清军重重包围。当时任右军主将的韦昌辉和后军主将冯云山负责断后,两人都算太平军中不多见的读书人,而率前锋冲锋陷阵的是公认能征善战的太平军名将石达开,还有一人是被李秀成形容为“勇猛刚强、冲锋第一” 的萧朝贵。这也给人留下“韦昌辉是文官,并非统兵作战的勇将 ”之印象。
然而,也有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与上述说辞迥然不同,或截然相反。
在著名的永安突围战中,湘南天地会头子洪大全(本名焦亮)在城东平冲被清军所俘,据他供称:“(韦昌辉)督军打仗,善能合战,是他最勇,常说他带一千人,就有一万清兵也不怕”。虽然洪大全其人的供词被认为虚浮夸大, 掺水甚多,但彼时他被囚禁在清军前线大营,负责审讯他的是首席军机大臣、特派钦差大臣、清军前敌总指挥赛尚阿,如果韦昌辉不是战将, 不擅长指挥军队打仗,他有必要如此捏造、胡编吗?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据罗尔纲先生叙述,民国年间他曾拜访过韦昌辉的族人,这些韦氏后裔亲口对他说:韦志正(昌辉本名)“转战大江南北,虽身罹疾病,犹令御者扶拥上马,亲自督战 ”。
从现有资料可以检索到,直到金田起义爆发后一年多时间,清廷才从前线将领那儿弄清楚洪秀全才是“发匪”大头目。之前,在前线与“长毛”作战的清军统帅如李星沅、向荣、乌兰泰等人,都根据俘虏的口供做出各自判断,虽然有杨秀清、冯云山、罗大纲等五花八门的猜测、判断,但在奏报中大都把韦昌辉误判成“发匪”的最大头目。
韦昌辉是金田首义六王之一,若不是他经常指挥太平军与敌作战,一直对太平军紧追不舍从广西跟到江南的沙场老将向荣等人恐怕对他印象深刻,否则也不会做出“韦昌辉是太平军老大”这样的误判,亦或常识性错误,而且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一直这样认为。
金田起事之初,捐出全部身家的韦昌辉被封为右军主将、后护又副军师,和烧炭佬杨秀清、萧朝贵、塾师冯云山一起都作军师,都称“王爷” ,在天王洪秀全之下、文武诸臣中的四号人物。在这段时间内,靠装神弄鬼、动辄声称天父下凡附体传言的杨秀清坐镇中枢,逐渐独揽军政大权,原本就是拜上帝会创始人的冯云山则成为朝政的主要辅佐者,所以书生韦昌辉率军打仗的机会较多,因此给清军将领以及盟友留下“ 能征善战” 的印象。甚至还被一些清廷官员误判为太平天国“一号首领”。
待冯云山、萧朝贵相继战死后,韦昌辉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东王杨秀清的主要副手,最重要的辅佐人,于是便少有机会率军征战,不得不改为居中理事。这段时间,因石达开、罗大纲、秦日纲、胡以晃等人成为与清军作战的骨干,在天京协助东王打理天朝军政事务的韦昌辉便给人留下了“柔弱书生”的概念。
1856年7月,各路太平军配合作战,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声势达于鼎盛 ,杨秀清派韦昌辉出天京,赴湖北督军作战。这是时隔两年后,韦昌辉再次率军打仗,但战绩平平,乏善可陈。7月6日,他率军在饶州击败江西地方团练武装,攻占饶州城;8月3日,他率部救援瑞州,却在城下被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部打得大败亏输,昌辉落荒而逃,惊慌失措下连“黄轿、绣伞” 都丢失了。此后半个月间,韦昌辉和曾国华在瑞州城下几番交手,互有胜负。值得一提的是:曾国华部仅有几千人,且属于湘军偏师,即杂牌军,而北王麾下的部队素称太平军精锐,这战绩实在拿不出手。
但有人说,他这次出证是遭到杨秀清猜忌、排挤,属于被“抓差”,且所带之兵皆非北府嫡系部队。他麾下最骁勇善战的弟弟韦志俊和侄儿韦以琳等此时都驻守在武昌。饶州之战,归他节制的胡鼎文、黄文金等人都是杨秀清的心腹将领,能不能为他出死力真不好说;瑞州之战,他只带去3000援军,这支部队的主力是殿左二十七检点赖裕新,是翼王石达开系统的人马。
韦昌辉在江西战绩平平,主要是他指挥的部队是东府胡鼎文、黄文金等旁系人马,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很难磨合形成战斗力。正因如此,韦昌辉凭借这样一支队伍打打清军地方杂牌武装还是绰绰有余的,却很难攻破已经积累相当实战经验的湘军援赣“二流”部队。
综上所述,韦昌辉还是有一定军事能力的,但算不上太平军名将。至少比起公认的名将杨秀清、石达开以及军中后起之秀陈玉成、李秀成来, 尚有不小差距,只能算二流战将。
【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