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摩托为何输给日本摩托?专家分析:不怪日本,问题在自己人!

海瑶评过去 2024-08-07 03:32:39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国摩托车为何输给日本摩托?

早在90年代,东南亚一带几乎全是我国生产的摩托车,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我国摩托车占到了80%。

但到了今天,几乎在东南亚看不到任何一款中国摩托,平均100辆摩托车,几乎有90辆都是日本摩托,中国摩托一度在东南亚绝迹。

我国摩托究竟输在哪里?这些年来,我国摩托又为何在东南亚消失?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中日摩托之争。

一 摩托困境

放眼全球,要说哪个地方对摩托车的需求最大,那无疑是东南亚地区,缅甸、柬埔寨、泰国,街道上几乎全是摩托车。

先来看一组数据,泰国人口只有7000万,摩托车数量就达到了3000多万,也就是说,平均两三个人里,就拥有一辆摩托车,一个家庭里也必定会拥有一辆摩托车。

再来看越南,人口将近1个亿,国内摩托车数量也达到了4500多万辆;马来西亚更加夸张,人口只有3000多万,摩托车数量也飙升到了1000多万。

也就是说,在东南亚这些地方,随处可见其实不是汽车,而是满地跑的摩托车。

在这些摩托车里,绝大部分都是我国生产出来的,尤其是在90年代之前,我国可谓是霸占了整个东南亚的摩托车市场。

东南亚100辆摩托车里,可能我国摩托车数量就高达98辆,只有极少数摩托产自其他国家。

也可以说,我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占据绝对优势,就连一众西方国家也望尘莫及。

一方面,这些西方国家生产的摩托车不够多,他们本国更多使用汽车出行,对于摩托车的制造就比较忽视。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距离东南亚比较远,东南亚订购起摩托车来,优先考虑的就是距离比较近的中国。

靠着这种绝对优势,我国摩托车行业制霸了整个东南亚市场,然而,就在我国摩托行业已经稳扎稳打的时候,突然杀出了一个日本摩托。

从9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摩托便逐渐进入东南亚市场,一开始我国并没有重视,我国在东南亚拥有着80%的市场,不管日本摩托车如何进入市场,似乎对我国都构不成威胁。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日本摩托就对东南亚市场来了一次大洗牌,经过一场大清洗过后,我国摩托几乎在东南亚销声匿迹。

平时满地跑的中国摩托,几乎再也看不到任何一辆,代替中国摩托的,就成了日本摩托。

家家户户购买的都是什么本田、铃木、川崎、或者是雅马哈,跨进21世纪后,中国摩托在东南亚的占比一度暴跌,从80%的市场占有率,直接暴跌到了1%。

换句话来说,在东南亚的街道上抽出100辆摩托车,可能只有一辆摩托车是我国生产的。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提起中国摩托,东南亚的评价也不是很好,不管价格再怎么优惠,他们都不会考虑购买中国摩托。

从制霸东南亚摩托车市场,到人人喊打的地步,中国摩托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10年之后,中国摩托在东南亚败北,这让不少厂商感到愤怒,但同时他们也无能为力,他们不理解,中国摩托到底输在了哪里,日本摩托到底哪里比我们好?

带着诸多疑问,摩托车厂商开始了一轮秘密调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调查结果只有一句话:

中国摩托之所以在东南亚败走,其实是输给了自己人。

中国摩托到底因何失败?在东南亚市场里,中国摩托又能否重振雄风?

二 中国摩托车辉煌

中国摩托到底是如何辉煌,最后又是如何没落的呢?

1964年,上海城里兴起了一家厂房,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几乎没人关心这座厂房是干什么用的,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知道,这是我国摩托车行业的起点。

随着上海摩托车厂成立,全国各地也逐渐修起了不少专门制造摩托车的厂房,到了70年代,中国摩托车已经来到了大功率的电启动摩托车时代。

但在大洋彼岸,我国还面临着一个强劲的对手,那就是日本。

日本摩托起步比我们早,民国时期日本就开始制造摩托车,他们从欧美引进先进技术,随后在这一基础上改造,日本摩托以轻便、快捷著称。

一经发售,迅速火遍全日本,在二战期间,日本就使用了大量摩托。

战场上需要运输物资,卡车只能在平坦的大道上行驶,摩托车则能行驶于崎岖的小路上,这位日军提供了不少方便。

二战之后,日本摩托发展得更加恐怖,由于经济遭受重创,日本摩托不得不提供一些便宜的摩托车,价格越低,购买的人就越多。

就这样,日本摩托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同一时间的我国,甚至摩托车行业还没有起步。

到了80年代,我国摩托车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那时候我们的对手依旧是日本。

要如何碾压日本摩托,在全球摩托中脱颖而出呢?

我国再三考察,最终看中了东南亚这片市场。

东南亚可以说是全世界对摩托车需求最大的地区,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这里天气炎热,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气候都比较潮湿。

如果采用小汽车出行,难免会造成闷热的出行体验,上车后没多久,衣服、裤子全都会被汗水打湿,这种体验感极差的出行让东南亚人厌恶,他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行方式,这就给了摩托车出场机会。

东南亚地区是很喜爱摩托车的,一辆小巧的摩托车,不仅清凉还十分便宜,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摩托车。

另一方面,东南亚普遍经济不太好,如果是购买小汽车,这对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一笔比较大的开支,他们负担不起。

但摩托车就不一样了,一辆摩托车的价格最低只有500多美元,而东南亚人均GDP则将近3000多美元,购买一辆摩托车完全不成问题。

价格方面占优势,这也是摩托车畅销东南亚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东南亚街道狭小,人群众多,在这种道路上行驶,动不动就会堵车,开着小汽车出行,往往会因为堵塞浪费时间。

这时候摩托车的优势又体现了出来,骑着一辆摩托车见缝插针,左拐再右拐,马上就能抵达目的地,既节约了时间,还轻松便捷。

最后还有一点,东南亚年轻人认为起摩托车十分酷炫,他们不认为开摩托不体面,反而引以为傲。

在泰国,甚至还兴起了改装摩托车的风潮,他们将摩托车改造之后拿去进行飙车比赛,在一段时间内,骑摩托车甚至成了一种潮流。

印尼地区的情况也和泰国差不多,走到大街上,到处都是穿着西装骑摩托车的人。

东南亚对摩托车的痴迷是众所周知的,这也让我国看到了希望,只要拿下东南亚这块市场,中国摩托一定能在国际上威名远扬。

只不过在80年代,东南亚摩托车更多使用的是日本车型,日本摩托质量好,有名气,是不少东南亚人的首选。

要想抢夺东南亚市场,就必须解决掉日本摩托这个强劲的对手,为此我国使出了杀手锏,那就是打价格战。

东南亚人买一辆日本摩托要花上500美金,但购买中国摩托却只用400美金,更少的价格,买到的车辆质量却差不多,久而久之,东南亚人全都放弃了日本摩托,转头开始购买中国摩托。

90年代,中国摩托成功拿下东南亚市场,街上100辆摩托,就有98辆产自中国。

但谁也没想到,短短十年时间,中国摩托却在东南亚销声匿迹,日本摩托成功取代中国摩托。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国摩托究竟输在哪里?

三 败北原因

90年代,中国摩托在东南亚是很吃香的,摩托车占比率更是高达80%,仅仅10年时间,中国摩托占比率就暴跌到了1%。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摩托卷土重来,开始重新占领东南亚市场。

从90年代末期开始,东南亚人几乎不再购买中国摩托,一提起中国摩托,他们的评价也十分差劲。

如此可怕的现象,不得不引起中国摩托制造商的重视,我国摩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的答案,可能跟中国摩托曾经的辉煌息息相关。

90年代初,我国靠着价格战的优势,在东南亚杀出一条血路,就连世界闻名的日本摩托也要避其锋芒。

那段时间,东南亚每两个人就会购买一辆中国摩托,为什么呢?

首先,中国距离东南亚更近,摩托车运输过去更加方便,比起从日本运过来,更加节约时间。

其次,中国摩托产量大,劳动力多,东南亚需求大,如果产量少,就很难满足东南亚市场,而我国在短时间内就能生产出大量摩托车,这也是东南亚选择中国摩托的原因之一。

第三点个原因,我国摩托卖得比日本摩托便宜,差不多的质量下,东南亚人肯定会选择相对便宜的摩托。

种种原因加持,让我国摩托完胜日本摩托。

只可惜,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靠着价格战胜出,最终也会因为价格战败北。

可以说,中国摩托为何没落,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摩托车制造厂商身上。

本来占领东南亚市场后,中国摩托更应该专注质量,但一些摩托车厂商一味追求销量,摩托车标价一家比一家低,为了在价格上占优势,每家摩托车都拼命降价。

降价的同时,又不得不保证盈利,这就引发了一串连带效应,随着价格走低,摩托车的原材料不得不选便宜的去使用,一些关键零件的质量也变得更差。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一些摩托车产商因为持续亏损被迫宣布破产,剩下的摩托车产商,则依旧在价格战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刚好在这个时候,国内许多地方又因为环保而限制摩托,摩托车厂商无法在国内畅销,便只好往东南亚地区销售。

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东南亚市场早就淘汰了中国摩托,由于中国摩托过度节约成本,出售的摩托车便经常出现质量问题。

以前的中国摩托用好几年都不会出问题,现在的摩托用不到3年,就必须进行维修,维修又会对摩托车的质量造成损坏,质量越来越差,许多东南亚人便抛弃了中国摩托。

同一时间,日本摩托虽然卖得比较贵,但在油耗上却做得很用心,两相对比之下,东南亚人便选择了日本摩托。

可以说,正是恶性的价格战拖垮了中国摩托,等到中国摩托厂商反应过来的时候,早就为时已晚。

如今中国摩托又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质量上来,尽管经过改造,中国摩托重新变得物美价廉,但在东南亚人眼里,他们在中国摩托上吃过大亏,他们已经不愿意再相信中国摩托,一提到中国摩托,他们的评价也总是四个字——廉价低质。

种种困境,都是一些不良厂商自己造成的,如今中国摩托在东南亚的销量依旧堪忧,要想重回巅峰,可能还要花上一段时间。

这也为我国敲响了警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不能一味追求价格优势,同时还要兼顾质量、以及品牌形象。

0 阅读:3

海瑶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