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日本和民众的挣扎

颜威说历史 2023-12-25 17:06:18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大师,代表作《雪国》《千纸鹤》《伊豆的舞女》《古都》。他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第一位获得此奖。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将东西方文化、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完成对社会和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发表于1926年。小说的主要内容其实可以用他在昭和二年发表于《手帖》上的一首短歌来概括:

“夜夜难入寐,姑娘浮眼前,却未对你开口明;修善寺汤岛,汤野连台寺,一路旅行思舞女。”

大正七年秋,高中生的川端康成首次踏上伊豆之旅,与一行江湖艺人结伴游览伊豆半岛,感受颇深。以此为蓝本,创作了小说《伊豆的舞女》,并连载于大正十五年的《文艺时代》。

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说白了,很有可能就是当年他自己的感受。那年“我”19岁,独自一人来到伊豆旅行,这种旅行心情难免有些难以排遣的失落寂寞。不过一路的景色很好。

“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

不仅景色优美,而且人也美,当“我”接触美丽的舞女时,此前那种失落和寂寞一扫而空,心里开始如清水般流淌,脑中也是一片清澈。

当时“我”第一眼在汤岛途中看见熏子,便被她吸引,于是我一路追随,从修善寺经汤岛来到了伊豆本岛的下田港。

熏子虽为舞女却具有美丽善良、举止端庄且温顺谦和的性格。随着旅途中的不断接触了解,“我”深刻意识到熏子看似成熟懂事,内心仍为羞涩、天真、纯真的少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情感有了进一步发展,“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不仅如此,故事的最后,“我”被熏子的天真、可爱震撼,有了一种超越的情感。不过多情自古伤离别,各自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分别,而这种分别是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

小说中的舞女和艺人们,虽身处社会底层,却不因低微而自卑,也不因受鄙视而仇恨,始终对人热情、举止谦和艺人的身份所属,实质上代表的是当时日本的社会底层群体。川端康成正是以巡游艺人所反衬的社会底层群体作为诉求价值的对象,展现出社会底层群体的整体生存状况、价值观和精神风貌,从而揭示出更深层次上的、更为普遍的大众的价值存在和意义。

所以说,《伊豆的舞女》所呈现的表面上是少男少女的情愫,但实际上是揭示出了当时的日本民众在经济危机和生活挤压下的一种无奈而悲凉的心态和生存图景。

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日本和民众的挣扎

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的时候,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一个充满着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时代。大面积的公司破产、工厂倒闭、商业凋敝,导致了日本大面积的失业和社会凋敝,失业和收入锐减使得人们的生活极度困难,造就了日本大量的贫苦阶层。例如,1926年日本产业工人中就有300万人失业,贫苦阶层处境维艰,苦不堪言。

他们漂泊无依,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像孤魂野鬼般绝望。在这种衰退、萧条的环境中,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生活,为了能够生存,每个人必须争抢,激烈的竞争,疯狂的争抢,让人发疯。人间就像炼狱,一片萧条和黑暗,每天在死亡线上挣扎。

经济的衰退严重冲击了日本社会,社会不安定因素增长,变得动荡不安。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人来人往的大街小巷、车辆穿梭的公路铁路、琳琅满目的超市商场、活力生机的社会景象……早已远去,但又历历在目,一切恍如隔世。

经济的大萧条不仅使人们从天堂跌入地狱,从物质丰裕时代进入物质匮乏时期,连人们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明治维新后,日本迎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和战争的胜利,日本自信心高涨,预期很高,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是大萧条和经济衰退打击了人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生存危机蔓延使得人们的道德急剧下滑,盗窃、斗殴、凶杀案件层出不穷。贫困的生活加剧了家庭关系的紧张,人们的脾气和挫折感。同时,整个社会充斥着悲观的情绪、民族主义情绪和排外思想,伴随着悲观、焦虑、排外,最终日本将国内不满向国外发泄,走向了战争。

本文参考文献: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杨莉.《伊豆的舞女》叙事艺术

1 阅读:118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