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是鲁迅原本以“巴人”笔名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间刊载于《晨报》副刊,后在1923年8月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之中。被公认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
小说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图。小小的未庄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专制、等级。在未庄最有权势的人是赵太爷,他就是未庄的“土君主”。在未庄,他的话就是“圣旨”,没有人敢反驳他,也不敢反驳他。他垄断了未庄的权力。
未庄的等级依次是钱太爷,赵大爷、假洋鬼子之流,赵白眼、堂倌、掌柜、地保、土谷祠老头之辈,邹七嫂、吴妈、阿Q、王胡、小D、小尼姑等等。所以说,这就是一个等级社会。
在未庄这个专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等是统治阶层,他们在未庄对民众实行专制统治。他们过着奢侈、腐败的生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权势和地位,他们不断打压民众、压榨民众、奴役民众。
而民众在他们的专制统治下毫无任何权利,比如阿Q、王胡、小D等,他们可以说连饮食男女等人的基本权利和本能要求也被剥夺,遭受着沉重的剥削、压迫,相当悲惨。
小说中的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司里。他是个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工,更被人视若草芥。
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的时候,锣鼓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正在喝酒的阿Q感到“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本是本家”,他说出这“家世”后旁人便不觉“肃然的有些起敬”。看来,在他们的心目中,阿Q的地位等级因此陡然高升了。不想,赵太爷视姓赵为他在未庄的专利,听说后竟给阿Q一个嘴巴,并且呵斥道:“你怎么会姓赵!——你也配姓赵!”
在那个社会中,像赵太爷那样的人“要买一个小的”是司空见惯的也似乎天经地义的事,但当阿Q向吴妈下跪求爱,就被视为无法无天。还得罪了赵太爷,结果阿Q在未庄断了生计,他不得不进城去谋生。
后来阿Q因为卷入大革命,大革命中一些富豪家被抢了,而这些富豪在大革命并没有受影响。所以大革命之后,他们要追责,把总们必须要给他们一个交代,于是没有什么背景的阿Q最终成了这换汤不换药的“新政权”下的无辜冤魂。
鲁迅的《阿Q正传》除了揭示国人的“精神胜利法”之外,根本还是在说当年的大革命和革命之后,整个社会依然没有什么改观,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专制、等级的社会中。
大革命之后还是一个专制社会、等级社会在鲁迅来看,当年的大革命是失败的,革命并没有改变什么。虽然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表面上结束了君主专制,但实际上并没有。就连革命本身也是失败的,因为革命前后,统治者还是统治者,被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革命前当官的是当官,革命之后当官的还是当官的;革命前是穷人,革命后还是穷人。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在首义的武昌,黎元洪、汤化龙等清王朝时代的旧军官掌握了军政大权。绍兴的旧官绅听到革命的消息后,立刻纷纷成立什么自由团体、社会团体等,原绍兴知府匆忙地组成军政分府,自任民政长,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地主章介眉也成了治安科长。不久,虽然王金发成立了新的军政分府,开始时尚采取了一些革命措施,但旧官绅们又变换手段重新控制了权力。绍兴如此,武昌如此,全国也大都如此。
所以鲁迅才说,大革命是失败的。我们仍然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王国,所有的区别只是用以标画地域区分的颜色不同。鲁迅甚至认为,即使这些区域颜色的区分也不过他后来回忆的感觉。
我们仍然是一个专制的社会,等级社会,仍然在唱老调子。革命结束了,但是并没有给广大民众带来任何思想和行动上的改变,未庄还是那个黑暗的未庄,思潮如死一般沉寂。
统治者还是在做着君主梦。所谓革命只不过是推翻一个奴隶主,上来一个新的奴隶主,彼而代之的过程。革命之后还是维持原有的专制统治,等级秩序不变。即便是大革命之后那些个军阀们,也梦想着朝“称君”的目标迈进。将权力高度垄断,凌驾于一切法律、制度之上,且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
然后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来完成权力的确认和行使。这就决定了权力来源和特点,来源于君主和上级,特点是垄断性、封闭性、排他性。正是由于这种特点,所以能监督官吏的只有上级,人民根本无权监督,平级和下级也难以制约。
官吏们也只需要伺候好上级即可,根本不需要过问人民,所以官吏们行使权力的时候任性、武断、专断、野蛮、粗暴、暴力,有权任性,以权压法,态度恶劣,言语粗暴,连必要的法定程序都不需要遵守。
在这种专制统治、高压、官吏的野蛮暴力对待下,民众还是日渐顺从、服从,奴性十足,麻木不仁。说他们愚昧无知,殊不知,他们没得选择,专制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就是如此。管它什么社会,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做稳奴隶的时代。建立等级秩序,确定好主子,奴隶规则,如何称颂,如何纳贡,如何朝拜,然后迎来一个人人歌功颂德的太平盛世!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阿Q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