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猫猫:一个风靡全球的婴儿游戏,宝宝的笑声里藏了什么奥秘?

快乐的墨墨妈妈 2020-09-29 23:12:47

有没有一种互动游戏是婴儿非常喜欢的,每次都会被逗得笑个不停呢?

当然有,比如今天我要说的——藏猫猫!

彤宝几个月大时,和她玩藏猫猫,每次我一说“mao——”,把藏起来的脸露出来时,她都会开心地笑起来。

《科学发现:为什么婴儿爱玩躲猫猫》一文中这样说:

全世界的婴儿都在玩躲猫猫,这种游戏已经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边界。

为什么这个游戏能风靡全世界?

为什么儿科医生会用这个游戏来给宝宝们做智测?

一个小小的游戏背后体现了孩子的哪些能力?

我们来探讨这其中的奥秘吧!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中藏猫猫游戏是指Peek-a-boo,把脸遮起来,让宝宝以为人不见了,然后再把脸露出来逗孩子笑;而不是指hide and seek,有人藏起来、有人找的追逐游戏捉迷藏哦。

01

孩子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我们可以发现宝宝在玩藏猫猫时开心的点是在脸重新露出来的那刻。

在大人用手或物品遮住脸→移开手露出脸这个过程中,宝宝看到的是脸不见了,本以为消失了,结果脸又出现了,这种突然的惊喜让他们开怀大笑。

为什么这是一种惊喜呢?

因为小婴儿最开始并不懂客体的永恒性,你也可以理解为事物永久存在性。

比如说,你不会在回家后就认为自己放在办公室的笔,因为看不到就是消失了。

对于小婴儿来说,他们最初的认知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物体离开了视线就是没有了,消失了。

随着月龄的增大,他们的认知会发展,慢慢就会发现客体永恒性这个特点。

这可不是我猜的哦,这可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把0~2岁的孩子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而懂得客体的永恒性是1岁内宝宝非常重要的一个认知能力。

婴儿在差不多6个月大时会慢慢发现东西看不见并不是消失了。

那他是如何习得这种经验的呢?藏猫猫游戏就是非常好的一个途径。

妈妈用手遮住脸,再把脸露出来,宝宝就明白了,原来看不见妈妈并不是妈妈消失了,她还在。

说一个挺有意思的题外话,为什么是选择“脸”来做这个游戏呢?

可能是因为人类天生就喜欢“看脸”吧。

具有的科学研究甚至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就具备了一定的识别人脸的能力。

婴儿的视觉是有偏好的,天生对复杂、有图案、对称、立体三维、可动等特征的东西感兴趣。

而人脸就拥有这些特征,英国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认为这就是婴儿对人脸的刺激反应比其它事物刺激反应大的原因。

02

6个月后的宝宝会不会玩Peek-a-boo的游戏,可以用来考察孩子有没有具备一些能力:

1、宝宝能笑出声音。

新生儿只有无意识微笑,慢慢的他会在大人逗笑时发出有意识的微笑,一般到3-4个月时才能发出笑声。

宝宝能笑出声音是语言能力发展的一部分。

2、宝宝会不会和人互动。

看过一段辽宁卫视《爱幼科学说》中说6个月宝宝生长发育标准的视频,里面特别提到藏猫猫游戏是为这么大孩子作智测的一种方法。

孩子会玩藏猫猫是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一种表现,不会玩藏猫猫可能就意味着孩子不会和人互动。

如果做智测时,孩子不会玩,或者不喜欢玩,不理人,不看人,或者看一会眼神就飘走了,医生就会问家长在家时,孩子喜不喜欢玩藏猫猫,如果也一样不玩或不喜欢,就需要引起注意啦,要多和他玩,多给他刺激。

3、宝宝会不会模仿。

和孩子玩藏猫猫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或手绢把脸遮起来,站在孩子身后或左或右地把脸露给孩子,还可以把整个身体都藏起来然后把脸露出来。

这些方法都是大人占主导地位。

等到宝宝1岁左右时,他就会想模仿大人藏猫猫的样子。

模仿是宝宝学习的一种方法,很多技能、生活习惯、说话方式等都是孩子模仿习得的,聪明的孩子还会在模仿中以一举三。

4、宝宝的认知发展。

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认知要求,1岁内宝宝最重要的认知就文章前部分提到的明白物体的永恒性。

这个认知很重要,是以后很多认知能力的前提。

另外,还可以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会因为妈妈的暂时离开而惊慌失措,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03

英国动物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他的著作《裸猿》中从很多方面探讨了人类的各种生物行为。

其中就有解释这个风靡全球的婴儿游戏——藏猫猫为什么会逗的孩子哈哈大笑。

他的见解很独特,角度很新颖。

他说,人生下来只会哭,不会笑,真正的笑声是在3、4个月大才能发出的。

认识父亲的婴儿也许是聪明的婴儿,但是只有认识母亲的婴儿才会笑。

能认得母亲的脸后,婴儿会对着妈妈发出咯咯的笑,但不会哈哈大笑。

那么孩子是如何学会哈哈大笑的呢?

作者认为哈哈大笑是一半哭叫再加一半咯咯笑的神奇组合。

这个过程是这样产生的:

在孩子认识妈妈的脸后,如果妈妈的行为吓到了他,相当于给他发出了两种对立的信号:一种是惊吓,另一种则是安全。如此刺激之下,先是哭后是咯咯笑,就形成了大笑。

藏猫猫就是这样一种建立在安全感之上的强烈刺激的游戏。

当妈妈把脸遮起来时,他受到了惊吓,以为妈妈不见了,会想哭;紧接着妈妈的脸又出现了,他又认为很安全,会想笑。

就这样,一半的哭+一半的笑,呈现出来的就是孩子哈哈大笑。

比如说举高高也是这样一种游戏。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先是发生在和妈妈之间,之后是和常照顾他的人。

这样的游戏只能发生在和宝宝认为安全的人之间。

这种强烈的刺激可以促使宝宝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发现自己的各种身体功能。

所以,爸爸妈妈要常和宝宝玩玩藏猫猫哦。

04

没想到一个藏猫猫游戏隐藏了这么多门门道道吧?

其实,藏猫猫游戏还可以扩展。

比如你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到手心,手打开硬币出现,手攥住硬币消失(游戏结束,记得把硬币收好)。

再比如等宝宝稍大一些,还可以和他玩“藏东西”的游戏,找个不磨手又轻便的盒子,把玩具藏进去,再找出来……

等宝宝会模仿大人玩藏猫猫游戏了才可爱呢,两只小手挡着脸,还要偷瞄大人。

把头用被子一罩,以为别人看不到他的脸就是找不到他了。

这些游戏除了会让宝宝真正理解客体永恒性,也是他们一步步在学习掌控世界的能力。

在一遍遍和宝宝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不是也得到了快乐吗?

参考资料:

《科学发现:为什么婴儿爱玩躲猫猫》, 新浪教育频道

《美国认知老师用这三个小游戏考核孩子认知发展》,知乎,作者:大J小D

《裸猿》,德斯蒙德·莫里斯

0 阅读:3

快乐的墨墨妈妈

简介:想要养育好孩子,父母就得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