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姓颜,也有颜,曾被评为最美女教授。
最美女教授一直是别家的院士,让人意难平。
如今,终于得到了自家认可。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院士增选结果,45岁的颜宁名列其中,成为最年轻的当选者。
这个结果,有人说是众望所归,也有人说是迟到的正义。
的确,在颜宁当选背后,隐藏着许多心酸往事。
01颜宁,女,1977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开启了学术女神的辉煌之路。
2000年清华毕业,又留学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师从另一位很有知名度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何况颜宁本就是高徒。
在普大七年,她先获博士,再获博士后。
2007年学成归国,进入清华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
颜宁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也无需多说,反正说了也听不懂。
甚至,我根本都说不明白。
总之,只要知道她很厉害,曾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就行了。
年轻人总是很有活力,除了本职工作,颜宁还经常公开参加社会活动。
过人的学识和出众的美貌,让她很快成为学术名人。
当然,区别于某丹之流只会耍嘴皮子的,是真正的学术名人。
颜宁在清华工作10年,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也收获了很多荣誉。
但是在2017年,她突然离开清华,去了普大。
当时,坊间多有流传,说颜宁是“负气出走”。
至于负气原因,有说是连续两年申请不到某项基金。
也有说因为太年轻,评不上院士,还受挤兑。
总之,是归于学术、科研、晋升环境的不够理想。
02后来,越传越大,颜宁不得不出来辟谣说:
纯属无稽之谈。
她的解释是:早在2015年,就陆续收到欧美多所著名研究机构的聘请了。
她还说:怕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固步自封;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新的压力,寻求新的突破。
当然,她还不忘帮原单位说好话:
过去10年我在清华大学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有优秀的学生、给我动力和压力的优秀又友好的同事们、给我全力支持的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等等。
媒体也替她澄清,说就像雇员离开工作10年的岗位,她不欠谁一个解释。
的确,这件事可能被过度解读了。
但随之,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两年后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一如当初她的恩师施一公。
这些荣誉一路承载下来,又不禁让人怀疑,她当初是不是真的“负气出走”。
顺带也感慨一番:唉,好的人才都留不住啊。
再顺带,还有很多人转而骂颜宁。
骂她是白眼狼,骂她崇洋媚外。
曾经的学术女神,名声遭受了很多诋毁。
然而,就像颜宁自己说的那样:
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我的母校,能够在这两所让我骄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
我很开心10年前清华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2年前普林斯顿大学也同样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得以梦想成真。
我也会凭着对清华的热爱和熟悉,为促进普林斯顿等国外一流学府与清华的交流合作尽我所能,这也是我在这个阶段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
说白了,她只是个老师,只是个科研工作者。
经受不起那么多指责。
032022年11月,颜宁在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已经辞掉普大工作,重新回国发展。
随后,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首任院长。
2023年11月,45岁的颜宁,正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到这时,学术女神归去来兮的故事,似乎要告一段落。
然而,围绕她的争议并未停止。
因为这次评选,又引出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术氛围、成长空间。
有人说,屠呦呦不是两院院士,但她狠狠打了院士们的脸。
有人说,袁隆平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却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然,好歹袁老还是工程院院士。
还有人说,颜宁的导师施一公也是首选失败,后成美国两院院士,再后来才重新当选中国院士的。
师徒俩还真是一样的路子。
其实,我国的科研能人何止千万?
不是院士,而造福苍生的,又何止千万?
今年夏天,蒙羽在拍某纪录片期间,认识了一个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郭进考。
很多人都没听过他的名字,却一直吃他的饭。
郭进考是与袁隆平齐名的育种专家。
袁隆平培育的是水稻,郭进考培育的是小麦。
远了不说,整个华北平原,都在种郭进考的种子。
我们吃的白面馒头,很多也是郭进考的小麦做出来的。
这是我在采访期间拍的一张照片。
照片中是郭进考研制的节水高产小麦,根系长达2.5米,创世界之最。
众所周知,华北平原是个大粮食,也是个大漏斗,严重缺水。
别人的小麦,一年需要浇四次水,郭进考研制的小麦,一年浇两次就够。
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一项技术,便节水125亿立方米,小麦增产105亿公斤,创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有谁知道,其背后的辛勤付出者,不是什么院士,只是一介农民?
每天骑着自行车,巡视于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
幸在,万千老百姓没有忘记他,推选他为“燕赵楷模”“中国好人”。
感谢他赐予食物。
而在行业领域的顶端机构呢?居然还有烟草院士、酱香院士。
这个世界真荒唐,有人研究研究,有人研究烟酒。
04不过,事情总能一点点得到改观。
如今,颜宁不就当选院士了吗?
而且,据报道,这届院士还有很多新变化:
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60岁(含)以下的占90%。
是的,院士队伍越来越年轻化,这才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状态。
我们都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黄金时期也不会一直都在。
很多人上了七十八十之后,就很难再有突破。
多数伟大科学家的重要成果,都是年轻时期取得的。
所以,顶端的科研机构里,也应当让年轻人成为主力军。
那位又要反驳了:像你前边刚说的郭进考,就不管了吗?
当然不是,这二者也完全不冲突。
我们为什么不能再设置一类荣誉院士呢?
郭进考兢兢业业一辈子,需要的是荣誉和认可。
颜宁年富力强,需要的是带队攻关,是勇攀高峰。
再加上有老一辈的指导和辅助。
只有这样,我们的科技才能更大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快进步。
当然,颜宁入选院士,也许只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
就像她父亲回应的那样:以平常心看待。
明星、名人、名利场;
猎奇、八卦、说书坊。
喜欢,就请点赞、评论、转发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