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个核心观点——“知道比精通重要”,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曾经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强调不求甚解是不可取的,学习任何东西都必须做到精通,因此,对于“知道比精通重要”这一观点,想必很多人都难以认同,但我却对其深表赞同,毕竟时代已经改变。我们常被教导要有一技之长,这确实没错,不过在当下这个时代,我觉得这一技之长不一定是某一专业领域的能力,但有一种能力是肯定要归属于此范畴的,那就是提问的能力。
要知道,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去了解某个事物,重点在于知晓问题,而精通则是寻求答案的过程。不然,那些大佬们经常分享自己一年读几百本书的经历,我实在难以相信他们对每一本书都能深入钻研。我并不反对读书,只是不提倡这样的做法。这并不是说读几百本书就一定不靠谱,而是这件事的本质并非在于读了多少本书,而是在于你通过读书知道了多少原本陌生的领域,获取了多少新的信息,提出了多少新的问题。对我而言,一年读几百本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样读书效率实在太低了,几百本书的信息量又能有多少呢?
对于读书,尤其是阅读实体书,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经典作品上,像哲学经典、经典文学、经典史学著作等。如今,我们身处多媒体时代,与书籍相比,视频、互动程序、网页所承载的信息量要大得多。读书的本质是获取信息、启发思考,只要目标相同,是否通过书籍来实现就不是必然的了。过去经典书籍众多,是因为在没有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年代,书籍是最高效、最系统的知识传播方式。若要了解那些经典内容、传承自古代的知识,就需要去阅读一手资料,也就是那个时代最有效的信息载体。然而在现代社会,知识的主流传播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书籍,所以一年读几百本新书,这种行为可行,但并非必要。
大家无需有压力,不必因大佬们事务繁忙却仍能一年读几百本书而倍感压力,进而想要效仿,这种心理压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或许只是大佬们塑造人设的一部分罢了。我一年能读两三本书就已经很不错了,也没有读书方面的压力,因为我大部分信息是通过多媒体渠道获取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并不局限于书本。
在当今时代,知道比精通重要,也就是问题比答案重要。实际上,古代哲学家们就有这样的认知,在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如今,我们并非缺乏信息,而是面临着信息爆炸的局面,这恰恰凸显了问题比答案重要这一论断。哪怕是在学术研究领域,科研中有个行话叫“挖坑”,那些引用量极高的文章往往都起到了“挖坑”的作用。
所谓“挖坑”,就是提出一系列重要问题,吸引整个学术界共同探索,如此才能获得高引用量。如果只是提出一个普通问题,自己写篇文章就解决了,那它的引用量就不会太多。必然是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一个具有方向性的大问题,并且自己给出了部分解决方案,才能吸引其他人投身于这个方向的研究。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未来的AI时代,只要你能提出问题,大多数情况下,AI都能为你提供答案,尤其是当你并非从事科研工作时,对于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中你所不了解的部分,只要学会提出问题,然后找出答案,这将是一项更为关键的能力,所以说知道比精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