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关中,潼关什么时候取代了函谷关?

访彤说国际 2023-02-22 18:26:08

在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关中平原一直是帝国滋生的福地,南有秦岭阻隔,北有陕北高原,东面只有山西高原与秦岭之间的黄河通道可以通往关东,关中平原很容易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势力。关中平原的这个特点与四面环山的四川盆地甚为相似,前者以战国时的秦国为代表,后者则以三国时的蜀汉闻名于史。山西高原与秦岭之间的黄河通道,形成了诸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

对关中平原上的诸侯来说,在己方实力强大之时,可以通过这些关隘向东争夺天下;而在己方实力不足之时,可据守关隘就阻止中原军队向西突入。秦国与关东六国对峙的地方叫函谷关,而到了三国乃至隋唐便成了潼关,比如曹操与马超之间的潼关之战,抑或唐朝哥舒翰守潼关以拒安禄山。同样是易守难攻的隘口,为何后世逐渐废弃了函谷关,而选择了更加靠西的潼关呢?

古人提到函谷关常用“泥丸可塞”来形容,这在先秦时期并不夸张,函谷关骑跨在函谷道上,两侧无路可行。函谷关前的空地极其有限,所以不论关东六国能够动员多少军队,都很难攻破函谷关。

不过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这道关隘的军事意义便大为下降,尤其进入两汉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之后。汉武帝时期,为了扩大关中平原的面积,朝廷下令将函谷关向东移动三百里,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市新安县,秦时函谷关遭毁弃并在遗址上发展出弘农县。新关的战略意义较之旧关大大降低,因为有不止一条通道可以绕过新关通向关中,而旧关已然遭到废弃,所以弘农的防御能力事实上与先秦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三国乱世,关中的军事地位日渐凸显,此时迫切需要一道能够取代新安函谷关的关隘,或许有人会讲重新在弘农复兴旧关不可以吗?随着时代变迁,弘农旧关的水土变更导致即使重新修建,也无法起到之前的效果,于是曹操便在更西处的黄河拐角处修建了潼关。与秦函谷关颇为相似,潼关同样是地势险峻,车马难以通行。

唐朝末年黄巢起兵向长安进攻,唐军据守潼关,黄巢派遣偏师从北面的禁沟绕至潼关后方,两面夹击之下潼关失陷。考虑到此前的安史之乱中,哥舒翰曾力据燕军于潼关城下,禁沟能够通行应该也没有太久,否则安禄山的军队没有理由始终在潼关僵持。

到了明末,李自成自关中向东进发,明朝同样在潼关设置重兵,但潼关还是在李自成的东西夹击之下陷落。时过境迁,如今的潼关已然不具备太大的军事意义,却有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而青史留名。

0 阅读:0

访彤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