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公子。
姜萍事件迎来大结局,主办方阿里发了全球数学竞赛的通报。
划重点:姜萍确实作弊了,她的成绩系其老师王某某在预赛中给她提供帮助。
此外,涟水中专还取消了王某某的评优资格。
结果一出,之前的质疑都合理了。
为什么姜萍写错数学公式,数学月考才83分,不参加浙大夏令营?因为姜萍并非数学天才。
但坦率来讲,即便姜萍在镜头面前撒谎,这个故事也不能全怪未成年的姜萍。
公子甚至觉得,姜萍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她不仅背负了欺骗的骂名,她的艰难生活,她的贫困家境并没有得到改变。
回顾整场事件,这个忽悠14亿人的骗局,是多方参与的群像戏。
首先,“总导演”是钻赛制空子的王某某。
在去年的竞赛中,王某某和其妻子几乎同分同排名。
大胆推测,王某某所谓的帮助,不只是简单地给姜萍提供思路,而是借姜萍的账号去考试。
这样,他每多一个小号,不管是预赛还是决赛,就能比别人多一次答题机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难题。只要多答对一题,就能把不少人甩在身后,他离申请数学系博士的梦想就更近。
但没想到,在预赛中,名次最高的竟然是姜萍的账号。
这怎能不引起主办方的注意?
姜萍出身农村,中专少女,非数学专业,却挤进了全球第12名,比一些清华北大的学神都牛,任何一个词条拎出来,都是泼天的流量。
主办方往年就爱宣传外卖员、快递员等普通人,比如去年就介绍了95后快递小哥孙金元,曾用两周证明了欧拉常数公式。这次自然宣传姜萍。
于是主办方来不及核实成绩,不等决赛结果,又或者怀疑了但还是冲着流量,马不停蹄地把姜萍推出去,造神。
姜萍和王某某看着这种情形,总不能提前自爆,只好假戏真做,配合采访,配合宣传。学校领导同样不查查姜萍的平时成绩,就上赶着往自己脸上贴金。
但没想到,“中专少女逆袭”的剧情太过炸裂,民众也喜闻乐见“寒门出贵子”的故事,姜萍迅速走红。
官媒一看,姜萍的成功,既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例,又能顺便推广职业教育,也加入报道。
这下,无数眼睛盯着姜萍,质疑声、夸赞声应有尽有,甚至有人拿钱赌姜萍作弊。
可以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主办方要负很大的责,不是一句“赛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谨”就能把自己摘干净。
你举办一场赛事,赛制随意,做不到绝对的真实公平就算了,甚至后面姜萍成绩有争议,居然还装死,任由各种言论对立:
质疑她就是看低穷人,这是贫富对立;质疑她就是歧视中专生,这是学历对立;质疑她就是厌恶女性,这是性别对立……
这是最不可原谅的地方。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网友还将矛头对准了教育制度:姜萍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去了中专?
以及得知姜萍心仪浙江大学后,“网友们”想让浙大破格录取。
但如果让任何企业组织的竞赛绑架或代替高考,无疑冲击中国的高考制度。
如果一个民企举办的线上比赛,能直接把中专生送去浙大。那明天,会有无数个不够含金量的大赛举行,无数个姜萍出现?
比如,有个初中生拿了某个编程大赛的第一,能不能也被破格录取?如果能,界定的标准能否说清?这其中有没有猫腻,真的是初中生独自编写,还是家里人花钱找人代写?
毕竟,对于有钱人来说,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问题。就像在十几年前,国家二级运动员当时还能高考加分,一堆家长给自家孩子买证。
在已有的国家选拔人才途径,浙大不会轻易同意,也无须同意。
更重要的是,天才有一定的轨迹。这次竞赛的金奖得主瞿宵宇就是典型,他母校是著名的巴蜀中学,16岁满分拿下国际奥数金牌,保送到北大数学系。
而且,我们换个思路想,姜萍事件,也说明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下,人才越来越不会被埋没。
先不说从小到大的考试,能印证一个人的水平。即便去了中专,也有可能有高校研究生毕业的老师教你。然后,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想要参加一场赛事并不难,甚至如果你是天才,想不出名都难。
而且越是底层,越容易出名。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了这么多季,但最被人记住的,报道最多的,是外卖小哥雷海为打败北大硕士,拿了第三季的总冠军。
这次的姜萍也是如此,媒体争相报道,各大学校也抛出橄榄枝,邀请姜萍报考他们学校。
浙大虽然不说录取姜萍,但邀请她来参加今年的夏令营,相当于给姜萍的简历镀金,让她接触到更多数学大佬。但这么好的机会,姜萍没回应。
很多人也愿意相信,中专生能考出好成绩,希望姜萍前程似锦。甚至即便提出质疑的同时,多数人也有错过人才的顾虑。
北大的袁教授,作为北大数学“黄金一代”的成员之一,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经验,去详细分析姜萍很有可能作弊。
但他在结尾,依然表示愿意帮姜萍自证清白,如果姜萍真的有数学天赋,他还会提供学业上的帮助,甚至承担姜萍的费用。
只能说,朋友会离开你,兄弟会背叛你,但数学不会,因为数学不会就是真的不会。
希望在经历这场风波后,能少点造神,并允许存在一些合理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