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干不成的!在沙漠中心挖出巨型水库,美专家:赶紧停手!

慧言说个史 2024-10-08 03:05:30

在如今的中国,似乎没有什么梦想是无法实现的。

在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催动下,大自然也向中国人低下了头。

可能我们很难想象,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还能存在一座水库。

但是,在24万中国基建人的努力下,这个浩大的工程已经变为了现实。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向以“世界灯塔”自居的美国人,却突然坐不住了。

一些美国的环保专家居然呼吁,让中国赶紧停手。

这一次,中国是又触动了他们的哪一根敏感神经了呢?

这就要提一下甘肃的红崖山水库了。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曾经是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

自古以来,这里就有人类聚居,从事着各种商旅及贸易服务行业。

在丝绸之路最兴盛的时候,甘肃的文化和经济之发达,就是以现在的眼光也很难想象。

然而,这里也是一个缺水的地区,荒漠、戈壁比比皆是。

想要在这里进行农业生产,可以说难上加难。

即使是甘肃最繁荣的时期,人民的口粮也要从外地运输。

其实,严格说起来,甘肃并不算是一个缺水省份。

这里有的区域,年降水量甚至能达到735毫米。

但关键是,这里的植被太少,风沙太大,水落到地上也很难留住。

而且,这里的降水分布不均,很难形成持续性的灌溉系统。

所以长久以来,甘肃不但农业生产很成问题,就是吃水都很困难。

世界开始工业化之后,环境被破坏的程度日益严重,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的危机。

而对我国来讲,情况也不乐观。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即使是首都北京,也要经常面对沙尘暴的威胁。

至于原本就荒漠化严重的甘肃,情况更是让人揪心。

所以从很早开始,国家就决定下大气力,来治理沙漠。

治理沙漠,是一项比降服水患更加困难的工程。

最根本的困难,就是没有水。

如果没有水,植物无法生长,也就无法做到固定沙土和减弱风速。

所以在1958年前后,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的红崖山地区,修建一座水库。

在两大沙漠间建水库,听起来简直是个天方夜谭。

那么,为何还会有人提出这个方案呢?

那自然是因为,这里有比较丰沛的地表水系,河西走廊地区的第三大河流——

石羊河,就流经这附近的民勤县。

石羊河是甘肃最重要的内流水系之一。

它发源于祁连山东段,那里每年的雪山融水和雨水,可以为石羊河提供足够的水量。

虽然这条河的长度仅为250公里,但是地表径流量却达到了15亿立方米以上,确实算得上是一条大河了。

但是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和民勤县等地,却无法从河水中收获希望。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水留不住。

沙土的渗透性太强了,水一到这里,就会被土地吸收。

为了解决当地的吃水和农业生产问题,在195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4万基建工人来到了民勤县,开始建设红崖山水库。

水库修建于高于地面三百多米的山地,但沙土的渗透问题仍然严重。

为了解决问题,工程人员们想了很多方法。

有人提出,可以用防水材料,将沙漠底部覆盖起来。

但是,沙漠的面积太大,而防水材料的强度也达不到要求,这个方案最终被废止。

此时,又有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红黏土遇水后黏性大,而且和沙土有很好的结合性。

如果用红黏土和沙土打底,应该可以解决渗透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这个方案最终通过。

于是,水库的建设正式开始。

1958年,还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工人们没有机械化的设备可用,最常见的工具就是铁镐和锄头。

时常吹来的风沙,也是他们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另外,剧烈的社会和政治变动,也会时不时地影响施工。

但就是这样,工程还是如期完成了。

从此以后,红崖山水库成了一个容积达到0.99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

民勤县及其附近的60万亩土地,有了可以利用的水源。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实力有了提升,基建工程的设备也全面更新换代。

而红崖山水库,也迎来了一轮扩建的工程。

这一次,速度明显快了很多。

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工程人员的面前:

经过多年的沙土淤积,库区的容量已经显著减小。

水库下游的几个湖区,以及需要石羊河注水的青海湖,都因此面临着缺水的窘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水利局于2016年,再次启动扩建工程。

而这一次,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一劳永逸地解决红崖山水库的所有问题。

图源:每日甘肃

首先是对坝体的改造。

为了减少泥沙对水库的磨损,水利局一次性清理淤泥670万立方米。

这几乎是将数十年涌入的泥沙,一次性清除掉了五分之一,让水库容积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

另外,水利部门还对水库的东西两座水坝,进行了加高、加厚处理,让其可以承担更大的压力。

经过一系列改扩建,红崖山水库的容积,一跃来到了1.48亿立方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型水坝。

同时,为了减少泥沙的淤积速度,水利局还协调其他部门,在水库周围种植了将近一千八百亩的防风固沙带。

这一举措,不仅降服了附近的沙漠,还调整了当地的农业环境。

如今,红崖山水库负责的农业灌溉面积,已经提升到了90万亩。

每年往青海湖输送的水量,也达到了两千多万立方米。

石羊河下游几个消失的湖泊,也开始重新聚水,焕发出了生机。

在沙漠中建水库的优越性,在中国人的手中得以证明。

其实,中国近些年来的治沙成绩有目共睹,红崖山水库只是其中之一。

如今的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甚至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绿色。

我国在过去的15年内,让境内所有的沙漠都得到了治理,全国沙化土地已经减少了七千多万亩。

放眼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出这样的成绩。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治沙工作的标杆,在环保道路上独树一帜。

然而,中国的成绩,却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很不舒服。

他们开始打着“生态平衡”、“水土平衡”的幌子,对中国开始无端指责。

甚至有美国专家表示,一旦中国的沙漠得到了治理,就会吸收更多的水汽,进而影响世界的整体气候。

所以他们接连在一些大会上呼吁,让中国停止治沙。

美国专家的话,无疑是可笑的。

要知道,沙漠治理对气候的改变,充其量不过是自身的周边,对于大气候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相反,沙漠变绿了,还能吸收大量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变暖的过程。

这对世界的气候,绝对是个贡献,而非破坏。

美国所谓专家的话,其实就是想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不作为辩护,进而维护自己“世界灯塔”的面子。

然而,事实就是事实。

中国不会因为美国的叫嚣而停下环境治理的脚步,也不会停止对世界环保事业的整体贡献。

2024年,由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全国沙漠的变化也更加明显。

很多荒漠的深处,也形成了河流和绿洲。

我们希望能借着这个机会,进一步推进治沙工作。

让人迹罕至的沙漠,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聚居点,成为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个典范。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 《开闸!民勤县近20万亩农田“喝”上春灌水》

2、中国新闻网 《石羊河流域“沙乡”换新颜:民众置业揽胜 生态经济“双赢”》

3、新闻社 《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累计向黄河“借”水近11亿立方米》

0 阅读:2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