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沈阳将城市更新作为东北振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秉持“高品质、精益心”,持续实施“社会民生保障、产业经济振兴、人文魅力彰显、绿色生态优化、韧性智慧支撑”五大行动,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逐步形成符合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具有东北老工业城市特点的城市更新样本与发展路径。
截至目前,沈阳“城市更新跨项目统筹运作模式”“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统一部署协调机制”“城市更新中长期规划”等多项举措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典型经验推荐清单,街路更新、口袋公园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管理“一网统管”等作为示范经验在全国推广。
12月18日,南湖公园步道两旁别样的树干风景。
民生保障 打造幸福家园近年来,沈阳市以改造老旧小区、各类地下管网和建设完整社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为重点,实施社会民生保障行动。“十四五”以来,累计改造1723个老旧小区,完成20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今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沈阳召开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现场会,对沈阳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沈阳市对城市老街路进行新提升,完成青年大街、南京街等88条大街主路和825条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快速路总里程为388公里,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位,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持续评估老旧管网运行情况,切实改造存在隐患的老旧管网5381公里,实现“应改尽改、适度超前”。
华丽转身 老厂房植入新业态建成市级夜经济街区18条,获评全国夜经济“十佳城市”。老北市成为多民族、多民俗融合发展的“最沈阳”文化地标。
2024年龙年央视春晚分会场选址的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了原沈阳铸造厂的翻砂车间,上百个创造中国工业史第一的藏品都保存于这座博物馆内。原沈阳重型机器厂改造成1905文化创意园,原沈阳味精厂搬迁后留下的红砖厂房变成了红梅文创园……通过城市更新植入文化新业态,这些昔日的老厂房、老车间华丽转身,已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名片和地标。
历史文化不断焕发新生机。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原址为原东北贸易部储运局第一仓库——东贸库,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第一代仓储园区,也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和现代仓储物流园区的新建升级,占地17.5万平方米的东贸库渐趋没落。2020年,沈阳请来专业设计团队,对东贸库进行整体更新,现已成为集文化、艺术、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
此外,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扩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环境提升、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改扩建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功能、丰富内容,更好实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
生态优化 人居环境换新颜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浑河两岸沿线开放共享公园13座,绿地面积1133公顷,建设各类球场336座、儿童活动场地69座、市民健身广场264座,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的新需求。特别是长达61公里的浑河滨水慢道,像一条美丽的彩带贯穿城市东西。
“十四五”以来,沈阳共建成口袋公园3000多座,“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沈阳居民的生活常态。前不久,沈阳市口袋公园建设成就作为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在联合国人居署主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城市论坛”上进行了展示。
韧性支撑 打造安全智慧城市南京街—黄河大街改造完成焕新归来,通过针对性调整标高设计方案、调整排水流线、增设雨水收集口、建设海绵设施等措施,改造路段及相交街路积水点位全部清除。同时,统筹各类老旧管线产权单位未来几年改造计划,一次性进行更新改造,确保街路10年内不因管线导致路面开挖。
沈阳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全面实施韧性智慧支撑行动,强化安全运行。完成25562公里燃气、排水、供水、供热管网和600座桥梁普查,安装燃气智能远传报警器约292万台(套),对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运行全面感知、监测分析、预警上报。围绕源头减排、水系整治等六大方面实施103个项目,夯实海绵城市项目基础。高标准打造“一网统管”平台,开发好停车、好游玩等18个特色应用场景,让城市“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
沈报全媒体记者 于海
摄影记者 张文魁
编辑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