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硝烟散去多年,但历史留下的伤疤仍在隐隐作痛。
近代以来,我国无数珍贵文物被侵略者掠夺,散落他乡。尤其是在侵华战争中,日本掠夺中国文物的规模令人震惊。
据日本博物馆统计,在此期间至少有360万件文物被掠至日本,除此之外,有些文物或许已经被私人收藏,不能被世人见到了。
更可气的是,其中11件文物竟然被日本博物馆堂而皇之的列为“日本国宝”。
这些本应属于中华文明的瑰宝,如今却被异国盗取,这些流失在外的文物还有回来的可能吗?
360万件国宝的离散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
从新石器时代神秘而精美的良渚文化玉器,到清代富有独特韵味与深厚内涵的书画作品,这些文物串联起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兴衰变迁历程。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先人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这些珍贵的文物也随之陷入了命运的泥沼。据不完全统计,仅流落在日本的中国文物数量就多达 360 万件。
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庞大数字,倘若每天花费时间观赏 100 件文物,即便不眠不休、毫无间断地持续观赏,也需要耗费整整 100 年的时光才能将其全部浏览完毕。
这些被掠夺的文物涵盖了许多种类,青铜器、字画、佛像、宝石...都被囊括其中。其中,诸多文物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甚至有一些已然成为了绝版。
掠夺的历史
日本对中国文物的掠夺,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彼时,沿海地区时常遭受倭寇的骚扰侵袭,这些倭寇在烧杀抢掠的过程中,顺手掠走了不少珍贵的物品。
但那时的规模有限,更多是偶然所得。
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日本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抢掠中国文物,甚至派出考古专家参与“搜刮”。
最严重的时期是抗日战争。1931年至1945年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系统化的文物掠夺。从博物馆、图书馆到民间收藏,无一幸免。
甚至连雍和宫中的金丝楠木柱都被换成水泥柱,其原木被运往日本修建寺庙。北海的静心斋更是成为日军的“劫掠基地”。
据相关历史记载,静心斋中的万佛楼曾经供奉着的 1 万尊金佛全部被日军洗劫一空,只留下了一片空荡荡的楼阁。
这些文物被掠夺的途径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赤裸裸的暴力手段直接抢掠所得。
另一部分则是日本侵略者在文物市场上,利用其军事霸权与经济优势,通过不正当手段以极低的价格进行收购。
无论来源如何,这些文物的离散,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日本各处展出的国宝
如今,日本的许多博物馆和私人收藏机构中,充斥着大量中国文物。东京国立博物馆是其中的代表,仅中国文物就超过1万件。
这些文物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种类繁多,囊括了青铜器、瓷器、书画、佛像等珍品。
该馆展出的143件中国国宝级文物中,有45件为宋朝文物,成为了日本研究与欣赏宋代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
京都国立博物馆的藏品体系中,中国文物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比重,其中不乏一些极具价值的珍品。
例如唐代的《汉书?杨雄传》手抄本,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已然被日本列为 “日本国宝”。
奈良正仓院以唐代文物闻名,其展品甚至包括从中国遣唐使带回的丝绸和乐器。
在私人收藏方面,日本京都的有邻馆是一座三层楼的中国文物宝库,展品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这些藏品大多数被私人博物馆严格控制,仅在特定时间展出,而且在展出过程中,严禁观众拍照留念,更有甚者,这些文物的来源信息也被刻意隐瞒,不予以标明。
这种做法无疑进一步使得这些文物回归故土的道路变得更加艰难。
被列为“日本国宝”的11件中国文物
在被掠夺的360万件文物中,有 11 件文物被日本政府堂而皇之地正式列为 “国宝”。这些文物无一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之作。
例如王羲之的《丧乱帖》、南宋李生的《潇湘卧游图卷》、梁楷的《雪景山水图》、宋代曜变天目茶碗,商代“猛虎食人卣”青铜器等。
其中,宋代的曜变天目茶碗是稀世珍品,目前仅存三只,全部在日本。
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然而,如今它们却被日本冠以 “国宝” 的称号,堂而皇之地占为己有。
这不仅是文物的流失,更是文化自尊的深刻创伤。
日本对归还文物的态度
在日本国内,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些中国文物的占有持理所当然的态度。
有一些具有良知和正义感的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文物归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们认为,这些文物是历史的 “负资产”,它们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日本曾经对中国犯下的侵略罪行。
归还这些文物,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救赎,更是促进中日友好关系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
例如,日本历史学者藤田高景就曾大声疾呼:“这些文物应该归还中国,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促进中日友好的必要之举。”
此外,在日本民间还存在着一些积极推动文物归还的组织,如 “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积极推动文物归还。
他们提出,哪怕在现阶段无法立即将文物完璧归赵,日本方面也应该秉持公正、透明的态度,公开文物的来源信息,正视那段掠夺中国文物的历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中日两国在文化层面上的和解与交流,才能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日本政府和大多数私人收藏者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政府以文物已“合法化”为由,拒绝归还。而私人藏家更是深藏不露,甚至故意隐瞒文物的背景信息,进一步增加了追讨难度。
文物追讨困难重重
中国的文物追讨之路,面临多重困难。
首先是法律层面,国际社会关于掠夺文物归还的规定多针对二战后签署的国际协议,而对近代历史掠夺文物的处理则缺乏明确法律依据。
此外,日本对这些文物的来源避而不谈,追讨难以找到突破口。
其次是文物的流散性。许多珍品早已被私人交易转手,甚至被切割拆解,恢复原貌已成奢望。
尽管如此,中国近年来在文物追讨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通过外交、法律和国际合作,部分文物逐渐回归。
例如圆明园的马首铜像便是一个成功案例,这为未来追讨更多文物提供了信心。
它向世界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流失文物的追讨决心是坚定不移的,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与挑战,都不会放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结语
文物作为民族记忆的载体,是文化延续的重要象征。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与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
流失的中国文物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与荣耀,它们不应成为异国的炫耀资本。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日益增强,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也日益广泛与深入,这些都为文物追讨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虽然追讨之路困难重重,但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正义终将到来。
期待有一天,这些散落他乡的珍宝能够回到它们的故乡,重新讲述中华文明的辉煌故事。这不仅是历史的修复,也是文化自信的象征。
在未来的岁月里,愿更多的国人携手努力,为让这些国宝回归祖国、让中华文明重聚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新华社 2024-09-07 日本博物馆里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