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董倩究竟经历了什么?

王哆娱 2023-09-04 18:04:50

“因为采访发人深省,遭到了全国人民的谩骂。”

一个主持人,或者是一个记者,每当在追逐热点的时候,总要抛出一些尖锐且犀利的问题,为此来博取关注。

但这个度,却很难拿捏。

就连董倩这种成名已久的央视主持人,在采访这方面,都栽了很大的跟头。

一次次“毫不顾忌”受访者感受的抛出问题,让受访者当场“痛哭流涕”,外界对于她这样“冷酷无情”的行为,纷纷报以鄙视,甚至是谩骂。

可即便面对铺天盖地的骂声,董倩依旧“我行我素”。

而她这种过于真实的采访风格,真的是错误的吗?

现实中的她,又是否真的是一位“冷酷无情”的新闻从业者呢?

1971年,董倩出生。

董倩生在繁华的北京,是一户普通家庭中却受尽万千宠爱的独生女。

像许多活泼的孩子一样,她小时候调皮捣蛋,且不太善于学习,这让她妈妈颇感头疼。

入学后,她依旧没有改掉不爱学习的习惯,直到新来了一位看似“凶狠”的老师。

那位老师注意到董倩的表现,决定对她进行人生方向的引导。

经过一系列深入鼓励和指导,董倩终于反省,并开始刻苦钻研文化课。

高考结束后,董倩凭借自己的实力,闯入了北大的门槛。

不过,她最开始选择了历史专业,而非是如今的主持人。

但该说不说,历史专业里的所学,相当渊博,这让董倩迅速累积起不少知识,也成为了她日后工作的深厚基础。

在董倩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亲友们都觉得她会当一名历史老师,毕竟这份职业与她所学紧密相关。

然而,意气风发的董倩,却颠覆了所有人的预想,她想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寻求一种独属自我的人生体验。

毕业前,央视的主持人招聘团队来到校园。

尽管不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但董倩抛却犹豫,毅然参加了考试。

让每个人都惊讶的是,在众多竞争激烈的角逐者当中,董倩凭借她的自信和镇定从容的气质,成功打动了面试者。

就这样,原本应该是一名老师的董倩,居然摇身变成了央视的人。

初出茅庐的董倩,还带着浓厚的学生气息。

走进央视大楼,梦想似火,虽是冬季,她却如同夏天一般热血沸腾。

然而,冷酷的现实,很快就浇灭了这份新鲜的热情。

电视台的现场,和电视中的呈现大相径庭。

那一小块屏幕,折射着观众全部的关注和期待,幕后却隐藏着团队的辛勤付出。

年轻的董倩,如同迷路的孩子一样,在电视台中瞎转悠,仿佛置身于人潮涌动之中,又与人群格格不入。

内敛的她不知道应该如何融入其中,她在北大生出的骄傲,也让她害怕开口求教。

更重要的是,既没有人主动提供指导,也没有人愿意搭理她。

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董倩不禁感到世界有些陌生,自己就像一个只会望洋兴叹的外人。

逐渐地,董倩开始意识到职场跟学校迥然不同。

没有老师领你上路,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一个人去摸索,去主动请求他人的帮助。

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这里没有贵人相助,也不值得去展现任何骄傲。

当然,初到职场的董倩,依旧有些自卑,始终畏首畏尾。

然而,经过在《焦点访谈》做编辑的锤炼,她积累了一些机会。

1997年1月,她转战《东方之子》担任出镜记者。

这对于当时的董倩来说,是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所以她十分珍惜。

可对于这份工作她太过珍视,而越是在意的部分,越容易出错。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总会收到观众的投诉,同时也因为不慎,在主持工作上出现的失误,同事们对她的态度也逐渐冷淡。

观众的批评,同事的冷落,收视率的滑坡,负面舆论的围攻。

一切像是在告诉她,或许这个岗位并不适合她。

所幸在董倩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依旧有人选择相信她。

她的制片人坚定地告诉她:“我挑主持人从未错过,你不能成为我的败笔。”

有一天,部门主任递给她一个密封的信封。

带着忐忑心情,她打开看到一份由北广导师张颂撰写的内部参考。

长达四五页的信,逐字逐句地对她的节目进行深入剖析,也没有吝啬严厉的鞭策。

那之后,董倩开始进入自我调整和反思的阶段,接纳外界的建议,努力提高自己、拓展视野。

经历了这一段漫长且艰难的洗礼后,董倩终于渐入佳境,更加娴熟、沉稳。

稳重的风格和专业的能力,赢得了领导、同事和观众的认可。

就这样,她在优秀人才济济的央视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从北大才女,摇身一变“央视名嘴”,董倩的路上总是繁花盛放、掌声雷动。

期间虽也有过因其尖锐刻薄的问答风格,引发的争议和质疑,但她都没有退缩。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所有人的心被触动,深深的悲痛也将董倩紧紧包裹。

作为前线记者,她亲眼见证了灾难的惨状。

一次,救援人员挖出一个被埋在废墟中的小男孩,她毅然上前进行了接触与采访。

那天,董倩走上前去采访刚从灾难中被挖出的小男孩:“你感觉怎么样?在废墟下感到恐惧和绝望了吗?”

尽管她用的都是简单的口语,但有人认为这让已经非常害怕的小孩,更加痛苦。

2013年,董倩采访到了中国女排传奇教练郎平:“当你以美国队的主教练身份,对阵中国队时,心里会不会觉得很纠结?”

播出后,董倩备受网友指责。

毕竟她问的这个问题,伤透了很多人的心,甚至还被冠以“冷血”的称号。

2015年,最触动人心的一幕发生在天津滨海的爆炸事故上。

大火肆虐,消防员英勇奋战,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将自己的性命无畏地抛之脑后。

而一向深入访问的董倩,在面对这些守护我们生活的英雄时,却反其道而行,问出了很多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让消防员们无所适从。

火场上的悲伤创疤,还未愈合,消防员内心很沉重。

可即便如此,她仍然追问下去:“家人知道你在这里执行任务吗?”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针对的是每位消防员内心深处矛盾而复杂的情感,看似只需一个答案,实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取舍。

这样的提问,引发了不少社会舆论。

网友们纷纷议论董倩过于冷酷,甚至出现了要求她离开主持界的声音。

董倩的锐利言辞,都让人们重新审视和评价她的采访方式。

2019年3月,一场猛烈的森林大火,在四川凉山席卷而过,无情的火势,瞬间吞噬了无数生命和财产。

经历了一周的艰苦作战,消防人员才终于将火势逐渐扑灭,而这其中,惨然牺牲了27位守护森林、守护百姓的消防勇士。

董倩,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线记者,随即赶往灾区,她希望能直面真相,采访那些从火海中归来的消防员,揭示事件的第一手信息。

然而,没人想到,这次采访又让董倩成为众口非议的焦点。

一连串直击人心的提问,激发了消防员们最深层的情感,使得镜头前的消防员泪流满面,声音哽咽。

这场采访,引发了公众对董倩采访风格的争论,甚至有人写信给央视,要求严惩董倩的“尖刻”采访行为。

但是董倩并未因此作出改变,她清楚自身所处的困境,也知道自身犀利的问答风格,是这一切的根源。

董倩坚信自己的立场——新闻工作者有义务呈现事物最真实的面貌,探究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使同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尽管她的问题锐利、直接,但目标只是为了寻找真理,为观众揭示事实的全貌,给大家带来深入的思考与反思。

很多人都指责董倩“冷酷无情”,但有人看到, 正是这种所谓的“冷酷”,帮助她挖掘出了受访者隐藏在心底的坚强和美好。

白岩松曾经说过,董倩与众不同的采访方式,常常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

但他也指出,她能做到这些,就是因为她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2019年年底,武汉疫情爆发,面对恐惧和困难,董倩选择了冲向最危险的前线。

甚至连丈夫的反对,都没有阻止她。

因为她深知,作为一个记者,这是自己的职责。

在那里,她记录下了一段又一段动人的故事。

医学界的战士,张伯礼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在董倩的提问下,张伯礼回忆起了当时为抗击疫情赴武汉的初衷,感动之情使他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说:“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

那段封锁的日子,武汉像被黑暗笼罩,而董倩就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那些英雄的容颜。

作为记者,她勇敢地直面疫情,多次进入重灾区,即使面临高风险,她也未曾退缩。

期间,她病痛反复,腰肌劳损让她夜不能寐,但这个身穿战甲的女人,只是紧紧咬牙,默默承受。

90多天的时间里,正是因为她的坚持、勇敢,让那些差点被人遗忘的英雄,走进了公众视野,让我们更深地认识到了他们的辛劳与付出。

直到现在,网络上对董倩的争议依然如潮。

她独特且锐利的采访风格,可以说是备受瞩目,确切地说是备受“指责”。

但正如她在《懂得》一书中所说:“普通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平凡的故事。”

是的,就是这种深刻而真实的风格,让我们见到了许多看似普通,却内含力量的心灵。

董倩的所作所为,在另一种程度上,揭示了许多美好之下,被牺牲掉的个人情感,这虽然残酷,却也让观众看到了取舍之后的“大义”。

作为一个挺身而出的前线记者,展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一直都是董倩的义务,而冷静客观,则是她专业工作的体现。

热议还在继续,但董倩依然在岗位上,以自己的方式持续为社会付出。

无论有人赞美,还是有人指责,她都坚定如往,尽职尽责。

而对于董倩的做法,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1 阅读:550
评论列表
  • 2023-09-08 06:21

    面由心生,董倩的长相实在是不一般,看到她我们就想哭

  • 2023-09-09 11:31

    他具体主持水平多高,我不知道,从第一次她看见露脸主持我就不爱看,就爱煽情,后来但凡看到直接换台。

王哆娱

简介:头铁大角牛带你四处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