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看古装片的时候,那些晚上外出在山洞或古墓里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就会掏出一个棒棒,然后一吹,这个棒棒就点着火了。
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吗?要是有这种神奇的东西,为什么没有留存到现在呢?难道中国古人这种点火的东西比现在的打火机还要更方便?
哈哈哈哈,原来我们都被电视剧了骗了。
要知道,在中,在火柴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生火做饭可都是一件重要和不容易的事情呢。从上古一直到唐朝,人们点火都是靠钻木取火,因为钻木取火比较费时费力,所有有条件的情况下,人们都会保存火种,以边做饭的时候取用。这大概就是成语薪火相传的来历吧。包括现代的奥运会前的火炬传递,都与上古人们保存火种的习俗有关。
在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取火方法。在魏晋南北朝使其,人们发明的是石敲取货发,就是用铁片敲击石头,然后下边放上火绒,火绒就是用草纸或艾草制作的比较亦然的东西。
还有在宋朝的时候发明了金燧取火,即利用凸透镜的原理,制作一面铜镜,放在太阳地下,在放上艾绒或干草之类的取火。
而到了清朝的时候,火镰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火镰的构成包括三部分:燧石、火绒、贴片。火镰做工美观,取火效率高,得到了广泛使用。小马记得小时候,在河边玩的时候,哥哥姐姐经常会兴奋的大叫:我找到一块燧石。我一看,那东西灰白色,有少少许的宝石的感觉,和青灰色的石头一比,还是挺显眼的。
至于为什么找到燧石就兴奋的呢?那是因为小的时候虽然火柴已经普及了。但是家里的老人为了省钱,有的时候还是会用火镰,所以就需要用到燧石啊!变相是为家里省钱。哈哈,现在的小朋友可能找不到那种乐趣了吧!
好了说会主题。古装剧中那个一吹就会起火的棒棒,叫做火折子,但是它并不是跟我们认为的一样,是一个打火工具。其实他只是一个保存火种的工具,而且保存时间也比较有限,价格也比较高。
火折子外壳一般是竹筒或者木头,里边放了许多易燃物。其中主要会用到红薯藤蔓、棉花、芦苇缨子等,主要是作为燃烧介质。以及硫磺、松香、磷、硝、香料等主要是作为助燃剂。其中红薯藤蔓需要在水中浸泡,然后晾干,锤扁作为引火和燃烧用。
在这些古人需要外出的时候,需要提前将火折子点燃,然后扣上盖子,使其保持半燃烧半灭的状态。需要用的时候,打开盖子,火种和空气接触,再加上里边有助燃剂,就会死灰复燃。
虽然也算不得什么高科技,但是制作成本摆在那里,一般人可是用不起的。最后,并不像电视剧种演绎的那样,直接吹就能点火。它是需要提前点燃,保存作为火种使用的。如果大侠临出门之前忘记了,那恐怕还是要在外边用火镰,敲半天,关键那样不够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