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四年(1749)敕命编纂《西清古鉴》(1751),继而续编《宁寿鉴古》(约 1776-1781)《西清续鉴·甲编》(1793)及《西清续鉴·乙编》(1793),四者合称为“西清四鉴”。四部图谱共收录青铜器4074 件,其中最为学者所重的带铭青铜器计有1179 件。经过数年对《西清古鉴》著录过有铭文青铜器的收集和整理,从已出版的《西清古鉴今访》三卷中,目前可知这些青铜器的保存情况是:台北故宫藏有96 件,北京故宫藏有98 件,流散海内外者60 件,共有254 件清宫旧藏有铭文青铜器。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些保存在海内外各个文博收藏单位或私人收藏家那里,是需要我们继续寻找的。另外《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及《西清续鉴·乙编》收录的有铭文青铜器,我们正在继续地收集和整理中。
Lot 1828
清宫旧藏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青铜汱盉盖
铭文:汱作父乙尊彝。木/吹册。
著录:
1.梁诗正等奉敕纂修,《西清古鉴》卷三十一,周虢盉,乾隆二十年(1755年)。
2.王国维、罗福颐,《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P320,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3.安徽省博物院藏,清《黄牧甫钟彝钩本册》。
4.步黟堂藏,清《商汱盉拓本》立轴。
5.王辰,《续殷文存》下卷73.6, 1935年。
6.严一萍,《金文总集》4428,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编号9421,北京,1984年。
8.刘雨,《乾隆四鉴综理表》,P112,中华书局,1989年。
9.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14742,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0.孟繁放编译,《西清古鉴疏》,二四二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年。
来源:
1.清宫旧藏。
2.欧阳务耘旧藏。
D:12.2 cm; 276g
RMB: 800,000-1,200,000
王国维先生的《说盉》:“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和之而注之于爵。”即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为调酒器,而非一般的盛酒器。但同时考古资料表明盉又常与盘配合使用,研究表明盉应为水器。盉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盉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之后仍在使用,但器形有比较大的变化。
《西清古鉴》卷三十一,周虢盉
汱盉盖,为青铜盉的器盖,著录于《西清古鉴》三十一卷。这件器物它当时在清宫旧藏的时候是有盖和器的。盖表使用清宫传统烫蜡之法处理,其锈色和北京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很多清宫旧藏铜器状态统一。
汱盉盖铸造精美,采用分解式的兽面纹,将兽面的眼、鼻、尾等各个部均展现出来,线条粗细变化,层次明晰。盖内壁铸铭二行八字:“汱乍父乙尊彝。木/吹册”。第一个字“汱”,准确应为左“川”右“犬”,现多将此字释为汱。铭文的大意为汱为父亲乙作此盉。最后二字,“木/吹”为族徽,而“册”字代表史官,说明这个家族在当时担任王室史官。
《西清古鉴》著录所绘“周虢盉”与实物对比少一环钮。《西清古鉴》每器皆采取临写的方式,白描器型及纹饰,再摹写铭文,在残泐难辨的情况下,临写失真、漏字、误摹等实是在所难免。我们从青铜器的铸造、设计使用的逻辑,以及大量青铜盉的实物来看,盉盖皆有环钮与器柄部相连,故此盉盖缺钮应是由于画工失误造成。
安徽博物院藏,清 《黄牧甫钟彝钩本册》
清 黄士陵《商汱盉拓本》立轴
根据器型、纹饰、锈色、铭文,以及《西清古鉴》上的相关著录,还有黄士陵摹古图题跋可知,这个盉盖与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同铭盉身,很可能是同一件器。器身流传出宫后,由潘祖荫收藏,然后又由文物局划拨给了故宫。现在就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如果他日珠联璧合,应该也是一段金石佳话。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号 新00142901,盉身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号 新00142901,盉身铭文
Lot 1826
清宫旧藏
明
铜错金银周乙公尊
铭文:乙公作万寿。
著录:《西清古鉴》,清梁诗正、蒋溥等奉敕编纂,清乾隆二十年(1755),卷八,第十八。
H:16.8 cm; 1053.9g
RMB: 300,000-500,000
《西清古鉴》卷八,第十八
《西清古鉴》第八卷收录“周乙公尊”,以错金银之法,仿商周青铜觯之形,圈足内底亦有仿先秦器物的强筋线。此器之铜色与常见的明代宣德炉之铜色相近,结合错金银之法装饰的饕餮纹,综合推测可能为前朝遗物保存在清宫。器内底铸造两行五字铭:“乙公作万寿”,故为祝寿而铸之器。
Lot 1827
清宫旧藏
明
铜饕餮纹方彝
铭文:绍兴二年,大宁厂臣苏汉臣监督,姜氏铸,至德坛用。
黄签:
1.乾字四十七号。
2.御二千二百六十七号。
12×10×18 cm; 1269g
RMB: 250,000-350,000
此器仿商周青铜方彝,纹饰古雅细腻,底部铸篆书铭“绍兴二年,大宁厂臣苏汉臣监督,姜氏铸,至德坛用”。苏汉臣是宋朝的一个画师,当过皇宫画院待诏。姜氏一般认为所谓的姜娘子,她是元代的一个铸铜工匠,同铭器可见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及台北故宫,大多为方形的香炉,而像这种方彝的形式,此件为仅见。
器表纹饰完全是仿商周饕餮纹,而细节纹饰又颇具独特性,比方说它饕餮纹上下的有一组小的纹饰,在商周时期是没有的。底部网状纹饰,是以阴线刻出。以器表状态判断,此器是含锡铅量较高,表面呈现出黑漆古之皮色。方彝的内壁里面贴两个黄签,一者是“御二千二百六十七号”,另者“乾字四十七号”。“御字号”可能为清宫典藏编号,而“乾字号”,推测可能是陈设在乾清宫之器。
Lot 1830
吴大澂旧藏
古驵琮
楠木匣刻铭:古驵琮。《考工记·玉人》云,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郑注云,如王之镇圭也。《周礼·典瑞》驵琮注,郑司农云,驵外有捷卢也。贾疏云,捷卢若锯牙然。是琮刻文棱,棱如锯齿,即周之驵琮。合周尺十有三寸,意必有尊于天子之后者,故其制特异。臣吴大澂恭进。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同治七年进士,曾入李鸿章幕。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益精工。题跋行楷方正流丽,独树一帜。作山水,用笔秀逸,仿古之作尤佳。
来源:
1.吴大澂旧藏。
2.美国威廉·S·阿内特(William S. Arnett)旧藏。
传拓:清 王文心旧藏《吴大澂拓注金石各器屏》朱拓,“驵琮”拓片。
展览:
1.美国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High Museum of Art, Atlanta, Georgia),1973-1980年。
2.美国埃默里大学迈克尔·卡洛斯博物馆(Michael C. Carlos Museum, Emory University, Atlanta, Georgia),1993年。
7.1×7.1×28.5 cm.
RMB: 3,500,000-5,500,000
琮,是中国古代的祭祀用玉,按照《周礼》中的记载:“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玉琮在新时期时代的良渚文化多有发现。此琮从器型上来看,非良渚之器,玉料亦远之,应为后世仿古之作。
清 王文心旧藏《吴大澂拓注金石各器屏》一组朱拓四条屏
此琮与王文心旧藏《吴大澂拓注金石各器屏》朱拓四条屏细节相吻合,所以可见吴大澂是收藏过这件琮的。据史料推测,吴大澂为给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祝寿,将此琮进贡清廷,此后它又流出清宫,保存至今,实为难得。
Lot 1829
黄伯川旧藏
商晚期
青铜丙爵
来源:
1.出自河南安阳殷墟。
2.黄伯川旧藏,得自于1944年之前。
3.意大利藏家弗朗科·马里诺蒂(Franco Marinotti,1891-1966)旧藏。
著录:
1.《邺中片羽》第三集卷上第45页,黄浚编著,1944年印行。
2.《殷周金文集成》7663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出版,1984-1994年。
15.2×9.2×18.8 cm; 667.4g
RMB: 500,000-800,000
《邺中片羽》第三集卷上第45页
《殷周金文集成》
青铜爵,为商周时期的饮酒器。清末民国时期的北京琉璃厂古董商黄伯川所著《邺中片羽》收录一件商晚期的丙爵。《邺中片羽》里很多青铜器都出自安阳殷墟。此爵腹饕餮纹,流下饰龙纹,铸造皆精,为安阳殷墟典型之器。鋬下单铭 “丙”字,为族徽。鋬上饰立体牛首,牛是当时供奉之牺牲。丙字族徽的青铜器还是比较多见的,甲骨文里面有很多叫“丙贞”,说明商王室里面掌管占卜的官员有叫丙的。所以丙这个家族在商王朝应该是很有地位之族裔。
此文根据周亚(上海博物馆青铜部研究员)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