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的泥板文书是不是凭空伪造的?

郑青春谈天地 2024-10-14 18:46:29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字几经变迁,从甲骨文、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经历了多次演化才最终形成今天文字。文字载体也是不断发展,最早刻在陶器青铜器上,再到龟骨、竹简、布帛、早期纸、改良纸,到最后的宣纸、麻纸、硬黄纸、竹笺等等,可以说每一步都非常不容易,每一次更替都是划时代的革新。但西方就简单粗暴多了,莎草纸、羊皮纸外加一个泥板文书,齐活。前两个已经被人喷烂了,今天来说说这个泥板文书。

泥板文书是苏美尔人首创,起源时间不明,反正说是最少也有五六千年。19世纪50年代前后,改革春风吹满地,千树万树梨花开,寻宝巴比伦热潮期间,两河流域瞬间发现了无数块泥板文书,最终数量超过了100万块。顾名思义,泥板文书就是在泥巴上写字,趁着没干奋笔疾书,写完了晾干或者烤干。注意,烤干不是烘烤,也就是说,这玩意连砖头都算不上,最多算个土坯。这可不是我瞎掰,这是西方人自己说的。

爱德华·凯拉,20世纪初亚述学家,在伊拉克发现了大量泥板文书。他的著作《他们曾在泥板上写字》这样写道,他们随身携带软泥块和小木棍,在泥板上写完晾干后,还要加封皮。封皮也是泥做的,在平面板上擀成薄片,将晾干的泥板包起来,把边上多余的泥捏掉,最终形成了一个泥制信封。嗯,这很像包饺子,讲究薄皮厚馅,个大肚圆。这种信怎么打开呢,拿小木槌敲,我想这个手法必须长期苦练,要不然很容易里面的馅敲碎了,封皮还好好的。

这种没经过高温烧制的土坯块,能保存到5000多年后的今天,实在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神奇程度不比莎草纸差多少。各位如果谁家还有老屋,而且没塌,可以回去看看,看看当年砌墙的土坯砖能留下几块。咱就不论泥板厚度多少,就当它是砖头,更何况,苏美尔这些泥板文书,都是埋在地下,经历了几千年的潮湿环境。

众所周知,土坯非常容易降解,本来就是土,埋在地下,过不了几天就尘归尘土归土,该啥样回啥样。但苏美尔这个地方就很神奇,上百万块泥板不仅保留了下来,上面的字还一个个清清楚楚,跟刚出砖窑差不多,摸上去或许还有点烫。如果你想说那地方干燥,对不起,两河流域一点都不干。我们楼兰古城位于沙漠,苏美尔再干也不可能干过楼兰吧,楼兰遗址距今不过1500年,你去看看,还能找到一块完好无损的砖头不。

更何况苏美尔还爆发过毁天灭地的大洪水,为了与圣经对应嘛。泥板文书记载,苏美尔曾被洪水淹没了五座王城,其中一座叫苏美鲁克,然后呢,美国和德国的考古学家在那里找到了5000年前的泥板文书。啧啧啧!被洪水淹没的王城保存下来了大量泥板,你是在挑战我的智商吗?顺便说一下,根据泥板记载以及西方学者推测,苏美尔灭亡的原因是农业太发达,过度垦殖导致土地盐碱化。啧啧啧!嗯!因为太发达所以导致毁灭,这很科学。

西方造假的动机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文物贩子编故事卖个好价钱。编故事其实也不容易,最简单的办法是抄,所以你能从苏美尔身上看到无数中华文明的影子,如黑头发、带会意功能的楔形文字、烧制陶瓷、农业发达、擅长星象观测等等。 古埃及文明也是一大抄,不过今天不说它,反正你到处都能看到相同点,这些造假痕迹,到了今天,居然变成某些人口中文明西传的证据,真的是脑壳都要坏掉了。

接着说泥板文书,古巴比伦开设了学校,有一块泥板据说是几千年前,苏美尔一个学生的家庭作业,上面写着学生不想读书非常苦恼。我觉得吧,如果这是真的,他苦恼的不应该是读书,应该是交作业。想在泥板上写字,首要条件是不能干,上课写字怎么办?自己和泥?你那是玩呢还是上课。先不说老师允许不允许,每天得带多少泥巴去上学?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我认为巴比伦的学校,一定给每个班都配备了大量泥瓦匠,随用随和。如果我小时候能知道这件事,理想一定是去巴比伦当个泥巴工,巴比伦的学校里,当真是读书声搓泥声齐飞,汗水共泥水一色。

老师布置完作业,学生每天抱着厚厚一摞砖头回家,第二天交作业,要抱更多砖头回去,碰上暑假更惨,开学那天,估计每家都得租个拖拉机,装上满满一车砖头。每个有学生的家庭,父母都应该是优秀的泥瓦工,而每个巴比伦学校,都至少配备一个设施齐全的砖瓦厂。

与此类推,巴比伦的办公衙门或者政府,至少配五个砖瓦厂,国王办公室,那只能搬到沼泽地才行,至于图书馆,我已经想象不出来了。国王发布圣旨,侍从们别的不说,首先得有两膀子力气,颁布个法典,那不是闹着玩的。前面说到巴比伦用泥板写信,邮局的邮差,我相信一定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工作,每封信都是沉甸甸两斤重砖头,想想就酸爽。

西方人太急了,其实他们再稍微等几年,等到1899年,他们就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甲骨文这种东西,大可不必把苏美尔人折腾得如此辛苦。

0 阅读:7

郑青春谈天地

简介:谈天说地、人文历史、诗词歌赋,作品维度绝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