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王朝的兴盛和衰落都是有一定的周期规律的。就比如说清代,是兴于一对孤儿寡母,也是亡于一对孤儿寡母。并且在这两对母子的身边,还都有一个摄政王。
清初期的摄政王多尔衮,功过都是出名的,自然是不必多说什么。而与之相较的,王朝最后的摄政王,就不怎么为人所知了。当然这与他担任摄政王的时间极短有些关系,也是因为他在史册上只留下了寥寥数笔。
这位摄政王不是别人,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他在二十八岁便赋闲在家,晚年更是潦倒窘困到了卖掉王府的地步。
王朝动荡,临危受命
进入20世纪初的时候,清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局面。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载沣得到了慈禧的“赏识”,进入到了军机处,开始参与军政要务。
当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是重病缠身,作为军机大臣的载沣自然是倍感压力。眼看着国家和“领导”皆是行将就木,他一个中人之姿,又怎么能力挽狂澜呢?
没多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最后的安排是,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帝,载沣本人则被封为摄政王。
其实,慈禧这样安排是别有深意的。在光绪病重之后,慈禧虽然也卧病在床,却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很是乐观。她还想着把光绪送走了,自己再立一个小皇帝垂帘听政呢?
但是,现实情况是慈禧太后已经不具备之前垂帘听政的条件了。因为“载字辈”的皇族宗室们都长大成人了,想要挑一个小皇帝,就只能到下一辈里挑了。
可一旦在下一辈的“溥”字人丁里挑一个小皇帝的话,慈禧也就自动涨了一辈,变成了太皇太后,便没有了垂帘听政的法律依据。
所以,老太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对自己惟命是从的载沣家里挑了一个小孩子立为皇帝。这样,她便可以通过懦弱的载沣来达到间接控制朝政的目的。
也许是因为老太后的“运势”终于到头了吧!上天并没有给她再度执政的机会。在光绪皇帝驾崩的半天后,慈禧太后也被“带走了”。可尽管是在弥留之际,慈禧太后仍旧是不愿意放弃权力。
她在临终的时候,下了最后一道遗诏,让摄政王载沣在处理国家军政大事的时候,必须遵循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旨意。意图不言而喻,就是死也要把权力留给自家的侄女。
就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摄政王载沣扶持着自己三岁的儿子登上了那个摇摇欲坠的皇帝宝座。但是他并没有信心为儿子管理好这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
因为他并不是诸葛亮,没有那种经天纬地之才;也不是周公,拥有着不打折扣的权力。载沣只是一个软弱平庸的人,这些国家大事、权谋博弈,也不适合他这样的人来掌控。
但求安稳,结局尚可
“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的革命起义军正发展得如火如荼,而北京的紫禁城里却上演着袁世凯“逼宫”的戏码。隆裕太后那里见过这些打打杀杀的大场面,便在袁世凯的连哄带骗之下同意了退位。
自此,延续了两百多年清王朝正式宣告终结。中华民国成立。虽说是经历了王朝灭亡的变故,但载沣似乎也并没有多少伤感。他依旧过着自己醇亲王的舒适日子。
因为中华民国通过了皇室优待条例,醇亲王府的所有财产都受到中华民国的保护。而王府的数代累积自然是可以让整个王府几辈子不愁吃穿,载沣也终于是如愿以偿的过上了自己一直想要的安稳日子。
虽然,载沣本人把权力、地位什么的全都看淡了。但是,他的福晋却不这么想。醇亲王府的正室福晋瓜尔佳氏是荣禄的女儿,性格十分的泼辣。在载沣丢掉职务和地位后,瓜尔佳氏便是一直愤愤不平。
她不断地劝说载沣,重新再到中华民国那里担任要职,袁世凯总不能不给他这个摄政王的面子。而载沣本就无心于政治、权谋之类的事,瓜尔佳氏这么做只会适得其反。最后,载沣便只能有意疏远自己的福晋。
在远离瓜尔佳氏的烦扰后,载沣又迎娶了一个侧室进王府,来告慰自己的苦闷心情。而侧室为载沣又生育了几个儿女,也确实是让载沣的日子过得愉快了许多。
但是,载沣身处北京这个政治旋涡里,又怎么会得到真正安稳的日子呢?
袁世凯在复辟闹剧后背负着全国的骂名死了。他的北洋一系也迅速地走向了分裂。于是,国家又陷入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而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也是天天上演着“城头变换旗帜”的戏码。
载沣在自己的醇亲王府里,冷眼旁观着北京的几经变故。反正不管是他吴佩孚还是张作霖占着北京,都得遵循前清皇室的优待条例,总归是短不了自己的花销。
可这一切,都在张勋复辟之后改变了。民国十三年,冯玉祥进京,指责溥仪和前清皇室整出了复辟的闹剧,并把逊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皇室优待条例也在修改后名存实亡。
这下,醇亲王府便彻底断了收入来源,只能是坐吃山空。虽然在普通老百姓眼里,醇亲王府里那么多金银财宝,吃几辈子也吃不完啊!但是,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王府也不只是载沣一个人啊!
正如红楼梦里王熙凤所说的,大有大的难处。王府的上上下下的仆人、侍女可是要比贾府“壮观”的多了。再加上王府为了维持必要的“体面”,日常的花销便已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了。
所以,一旦这些王爷皇族们没了“进项”,坐吃山空,便只能是过得一天不如一天了。北京流落街头的八旗子弟,那个不是之前“阔”过的呢?
好在载沣的性格在最后救了他。因为乐得安稳、不爱折腾,载沣硬是靠家产撑到了北京和平解放的时候。
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占着不少开销的王府卖给了北京政府,获得了九十万斤小米。而他也是靠着这些,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安逸的王爷,过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