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在冀州牧袁绍帐下,有四位最勇武的将军,被称为“河北四庭柱”。
他们分别是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在这四人中,张郃仅排名第三,但他却是最优秀的那位。
第一颜良,匹夫之勇“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若得一人在此,何惧他华雄!”
我相信大多数人知道颜良,就是因为袁绍在汜水关前的这句豪言壮语。
毫无疑问,在袁绍阵营,武力最高的就是颜良。
但对于颜良,大家更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肯定是“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颜良虽然勇武,但死得很窝囊,被关羽一刀斩杀。
在演义中,颜良是听了刘备所言,误以为关羽过来投诚,在毫无防备之下,被关羽一刀砍死。
其实在正史里,颜良是在白马之围时,中了荀攸“声东击西、轻兵掩袭”之计,被曹操军击破,才遭到关羽的斩杀。
所以,颜良并非死于轻敌,而是死于敌人之谋略。
颜良此人,匹夫之勇,就连和他同一阵营的谋士沮授都说他“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
因此,颜良做一护卫或先锋可矣,为将却难当大任。
第二文丑,有勇无谋文丑是河北武将中的二号人物,其武力和颜良不相上下。
他曾经一箭射退张辽,三十回合战败徐晃,六十回合战平赵云,可谓勇冠三军也。
但他和颜良一样,也是有勇无谋,荀彧曾评价他“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
在演义里,他也是死于关羽的刀下,主要是因为颜良的死给他带来很大的心理阴影,和关羽交手时心中惧怕,战不三合,心怯欲走,被关羽赶上斩于马下。
但依据史实,他是在延津之役,中了荀攸的“饵敌”之计,其所部五千余骑兵败于不足六百人的曹军骑兵,他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
以五千对五百,不仅被打败,还不能全身而退,死于乱军之中,说出去真的是很可笑的,难道“河北四庭柱”第二就是这个水平吗?
第四高览,名不副实虽然同列“河北四庭柱”,但相比于颜良、文丑,高览是没有什么名气的。
正史对高览的记载少之又少,着墨最多的应该就是他在官渡之战投降曹操,其余几乎没什么战绩。
在演义中,他同样也没有什么精彩表现,虽然曾经战平过许褚,可最后却被赵云一枪刺死,真搞不懂他的表现为什么前后差距这么大,难道他死的那天肚子痛?
因此,我认为高览的实力与他“河北四庭柱”的名号相差太远,实在有些名不副实。
唯有张郃,智勇双全张郃的武力不算一流,但也可称为骁勇善战,至少不像颜良、文丑、高览那样被人一刀夺命。
在演义里,张郃五十合战平张辽,数回合战平庞德,二十回合战平黄忠,五十回合战平张飞,三十回合败于赵云,二十回合败于马超。
可以说,张郃几乎和三国一流武将打了一个遍,虽然战平、败走的时候居多,但他面对强敌每次都能全身而退,也同样说明他的勇武是货真价实的。
不过,他最大的特点不是有勇,而是有谋。
在官渡之战时,张郃就向袁绍提议:“您虽接连得胜,但不需与曹操交战,只需暗遣轻骑断其后路,抄掠其物资,则曹军不战自溃。”
从最后曹军粮草殆尽的情况来看,张郃的计划无疑是上上之策,只可惜袁绍没有采纳,否则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后来,曹操率精锐偷袭袁军乌巢“粮仓”,袁绍听谋士郭图之言欲使轻骑救乌巢,率主力部队进攻曹操大营,张郃声明利害,极力劝阻,可袁绍还是不肯接纳他的劝告,最终导致失败,张郃也于此役投降曹操。
由此可见,张郃的确是袁绍军中为数不多的头脑清醒、精通韬略的人才。
之后,在曹魏阵营,张郃又进一步展露他的军事才能。
曹刘汉中之战,曹军作战失利,主将夏侯渊战死,张郃临危受命,代理主帅,才使军心安定,顺利撤出战场,为此,刘备还遗憾地说:“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何用!”
魏蜀街亭一役,蜀军主将马谡依山扎寨,张郃率军断其取水之道,致使蜀军大败,消耗了蜀军的有生力量,有力挫败了诸葛亮的北伐进程。
有一年,司马懿率军攻略东吴,诸葛亮趁机进攻陈仓,欲再行北伐。
魏明帝曹叡派张郃率三万大军救援陈仓,临行之前问张郃:“等将军到达前线,诸葛亮会不会已经占领了陈仓?”
张郃判断诸葛亮孤军远征,粮草不继,必不能久攻,因此回答说:“估计臣还未到,诸葛亮就撤走了。”
后来,张郃才到南郑,诸葛亮就退兵了。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张郃的确是一个深通韬略、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
就连《三国志》的编纂者陈寿也曾称赞他“识变量,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结束语颜良文丑,匹夫之勇;
大将高览,名不副实;
“河北四庭柱”,唯有张郃乃真将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