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丁」第五篇,我们来聊聊创作规律这件事。
其实在上一篇专栏里,冷眼曾提到综艺导演的个人表达(综艺的“作者化”趋势,真的可行吗?)这件事,提出了综艺的“作者化”趋势。同时也认为,在当下环境下,总导演不仅要对内容负责,也要对生意负责,甚至要认同综艺首先是一门生意。
以上观点冷眼认为本身没错,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想要让内容创作团队肩负太多,那就会导致内容和生意都会出问题。所以在降本增效的今天,无论是平台、还是制作者,可能都要重新去思考一下究竟该如何创造内容,什么才是能够产生价值的好内容。
冷眼想先说自己的结论,即,让内容的归内容,生意的归生意。
一个非标行业,不会有万能的方法论,每一个所谓的爆款内容都没有直接复制的可能。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即便是同样的团队、同样的平台、同样的模式,今年和明年一定会有很大的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创作本身应该需要有一次自我矫正了。
我们今年一直在讨论综艺正在回归本质,认为轻松好笑一定是绝大多数综艺的基底。说明在当下这个社会情绪之下,大家开始找到了综艺内容在当下这个阶段的时代价值。但还不够,还应该回到内容创作本身,从根本上矫正现在在创作上的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综艺大家觉得不好看,为什么创新那么难?冷眼认为是创作者的创作动作在变形。综艺导演们只有真正遵循创作规律与感性的投入之后,才有可能找到那个有趣好玩的内容方向。所以冷眼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创作这件事了。
可能有人会好奇,难道现在的创作没有遵循创作规律吗?
一个让人很难过的事实,那就是在现在这个环境下,研发一档综艺节目,可能创作者首先思考的已经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招商体量、平台定级、艺人咖位等这些因素。听起来,综艺的创作似乎变得简单了,好像掌握了这些因素就等同于掌握了流量密码,至于内容本身,过得去就行。
如果你现在问一个制作人,你想做一档什么样的音乐节目?对方很可能会回答,他想做一档S级的音乐节目。
当我们谈论音乐综艺的时候,首先讨论的不是音乐本身;当我们思考游戏类综艺的时候,首先抛出来的不是那些好玩儿的游戏;当我们想研发一档生活方式类的综艺时,我们首先研究的也不是时下流行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我们会发现,创作者们的兴奋点和关注点全都不在内容本身了,如果在一开始都没有因为内容本身有感性的创作欲望,靠数据算法、明星堆砌、模式套用等方法堆砌出来的内容,真的好意思让用户买单吗?
综艺的创作其实也没有绝对的规律与方法,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冷眼一直在强调的,那就是创作的感性。
相信每一位综艺创作者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有自己习惯的方式方法,以及信息的获取渠道,这很好。但是就像前面说的,综艺的本质还是要有趣好玩,创作者应该从很小的切口进入,且不要在一开始就给自己束缚太多的数据枷锁,然后再一点点的扩充至一个相对成熟的节目方案。
比如我们熟悉的韩国综艺,韩综的PD们基本上都是从“人”出发去思考内容方向,根据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特点去打造有专属特性的综艺,这样的内容至少能保证节目的真实和艺人的高投入度。
而我们的操作大多是,定好大框架或所谓的大故事之后,再去匹配合适的艺人。不是不行,是成功率太低。而且从一开始,我们的制作者们就肩负着诸多的考核压力,难免在创意内容的时候,在做相应决策的时候,会动作变形。一档好看的综艺,主题一定是清晰的,结构逻辑也一定是简单的,过于复杂的立意,一定会给综艺用户造成接受门槛。试问,现在还有多少节目能用一句话讲明白?
我们一直在讨论综艺的工业化可能,看看当下的现状,如果不让内容的归内容,生意的归生意,再加上经济的持续下行,综艺的生产只会离我们想象中的那套工业流程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