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周总理在景德镇见到一瓷器老板,突然下令:
此人有问题,立马逮捕,该和他算总账了。
建国后周总理亲自督办的案件不在少数,但像这次这么紧迫的,还是头一次。
据周总理所说,此人早在1931年就犯下大错,潜逃19年后,竟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1950年才被周总理掌握行踪。
此人究竟是谁?他到底犯了什么错?最后的下场又是怎样的?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景德镇瓷器老板被捕之谜。
一 可疑老板
1950年,周总理正在中南海办公,就在这时,秘书突然带着一份文件走了进来,文件落款是罗瑞卿,罗瑞卿当时正担任公安部长一职,他传来的文件,势必不是什么小事。
周总理展开文件,只见里面记录着一个可疑人员的名字——陈福林。
周总理对这一名字比较陌生,怎么也想不起来他是谁,从叛徒到特务,似乎没有人叫这个名字。
周总理带着疑惑,继续往下看,文件中还记录着一件事,陈福林很可能是一个伪装的身份,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叛徒陈敬斋,说起这个名字,周总理就不陌生了。
陈敬斋早在1931年犯下大错,他曾杀害了周总理的好友,同时也是著名爱国人士的邓演达,犯错之后,陈敬斋立马逃之夭夭,不管周总理如何搜捕,始终找不到他的行踪。
没想到他却被罗瑞卿调查出了藏身之处,按照罗瑞卿给出的线索,陈敬斋正在景德镇经营一家瓷器店,他化名为陈福林,十里八乡的人多多少少都对他有些了解。
邻里街坊的人经常说,陈福林此人比较奇怪,他不像是一般的瓷器店老板,在50年代,文化人还比较少的时候,陈福林似乎就是难得的知识分子。
平时做生意时,陈福林还经常高谈阔论,有时候甚至还会说起蒋介石等人来充场面。
邻里街坊只当他是在吹牛,但一些细节总是表示,陈福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又为何心甘情愿蜗居在一个小镇上卖瓷器呢?
更奇怪的是,十几年来,陈福林几乎都不会外出,一旦有人要跟他谈论,他总是点到而止,似乎在隐瞒着什么。
越说越奇怪,周总理也越加怀疑此人,他立马告知罗瑞卿做进一步打探,不探不知道,一探吓一跳,见到调查人员后,陈福林立刻表示对此毫不知情,他否认自己的身份,并表明自己只是一个做小生意的商人。
然而,当罗瑞卿让人给陈福林做面容比对后,陈福林就完全说不出话来了,他低头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就是1931年暗害邓演达的罪魁祸首——陈敬斋。
周总理知情后,心中更是五味杂陈,邓演达不仅是他的多年好友,还是为了祖国复兴抛洒热血的有志青年,如果有邓演达在,恐怕内战都不会打这么久,抗战也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这样一个爱国人士,没有倒在战场上,也没有牺牲在前线,而是遭到了陈敬斋的出卖,简直让人唏嘘。
像陈敬斋这样的人,本该在1931年就遭到逮捕,可他却钻了空子,苟活了将近20年,这20年里,邓演达的遇害就成了无谓的牺牲。
周总理越想越气,随即下令:
逮捕陈敬斋,该给他算总账了。
陈敬斋被捕后,还试图为自己狡辩,他找了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还把自己打造成无辜受害者的形象。
只可惜一切都为时已晚,等待着他的,将是周总理的亲自审判。
陈敬斋最后的下场到底是怎样的?他当年又是如何暗害邓演达的?
二 总理心结
陈敬斋奔逃了19年之久,终于在1950年落网,在周总理的亲自督查下,陈敬斋不得不承认了自己曾经所犯下的罪行,他就是暗害爱国人士邓演达的真凶。
邓演达是谁?
他既是周总理的好友,又是孙中山的得力干将,同时也是黄埔军校的教育长。
陈敬斋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商人,他为什么要谋害邓演达呢?
这恐怕跟邓演达的身世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邓演达出生在1895年,和一般人不同的是,邓演达少年时期就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软弱,14岁时,邓演达进入黄埔陆军小学就读。
毕业之后,又转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管学校等学校深造。
这种经历给邓演达镀了一层金,也正是在这期间,孙中山见到了这位有着远大抱负的青年。
当时孙中山正准备筹备黄埔军校,在7名筹备委员中,邓演达就是其中一个。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邓演达就当上了教育长,而周总理则是政治部主任,至于黄埔军校的校长,则是蒋介石。
1925年,邓演达前往德国留学,刚好周总理、朱老总也在这里,三人一拍即合,带着共同的理想结为好友。
然而谁也没想到,变故来得如此之快,1926年,蒋介石在权力中心开始生出了异心,他制造中山舰事件,并试图把黄埔军校收入麾下,将黄埔军校师生当做是自己的手下。
邓演达看出了蒋介石的野心,尽管两人是同事,他也还是发表了公开讲话,讲话的矛头直指蒋介石。
这可把蒋介石气得不行,邓演达在黄埔军校威望很高,一旦放任不管,蒋介石的野心很有可能会暴露。
为求自保,蒋介石将邓演达调到了黄埔军校在潮州的分校,本以为这样就能打压邓演达的士气,可蒋介石万万没想到,即便是身处分校,邓演达依旧在批判他,不仅如此,邓演达还连同董必武、宋庆龄等人,再一次反对蒋介石。
可以说,从这一时刻开始,蒋介石就把邓演达视作是眼中钉、肉中刺,或许连邓演达自己都很难察觉,一场精心编造的陷阱正在朝着他扑来。
为了保全邓演达,好友劝说邓演达去日本或者苏联避难,邓演达随后动身,抵达莫斯科后,他没有立马安顿下来,而是积极联系国外的爱国华人。
从苏联到法国,再到意大利,邓演达点燃了一大波革命火种,1930年,邓演达认为时机成熟,他秘密回到了上海。
当时孙中山先生已经辞世,他留下的黄埔军校被蒋介石占为己有,邓演达准备推翻蒋介石的霸权,为此他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演说。
1930年8月,邓演达按照惯例在上海召开动员大会,演讲过半,突然冲进来了一队真枪实弹的人马,二话不说直接把邓演达抓了起来。
事情发展到这里,很多人都想不通,邓演达平时做事小心谨慎,就连回到上海一事也只有少数人得知,为什么这些人能知道邓演达在什么地方演讲?甚至还能恰到好处控制住邓演达?
唯一的解释就是,内部有人告密。
至于这内部人员,则是之前提到的叛徒陈敬斋。
陈敬斋并不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说起来他还算是邓演达的助手,在邓演达的安排下,陈敬斋还获得了一份相当于文员的工作。
按理说,陈敬斋和邓演达没有矛盾,反而邓演达还有恩于他,可为什么陈敬斋要出卖邓演达呢?他最后的下场又是怎样的
三 千里追凶
陈敬斋身上的账,一直是周总理的心结,1931年,正是在陈敬斋的一手策划下,爱国志邓演达才会牺牲。
1930年,蒋介石已经在全上海围捕邓演达,邓演达平时出行都比较谨慎,一时间,蒋介石无法摸清邓演达的动向,但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了陈敬斋这么一个叛徒。
陈敬斋早期在邓演达手下工作,两人关系还比较好,可陈敬斋有一个恶习,那就是吃香喝辣样样来,当时他还有另一个名号,叫做“窑公子”。
为邓演达做事,其实也是为了赚钱去吃香喝辣,上海消费高,时间一久,陈敬斋手头的钱就不够用起来,他找到邓演达想调换岗位增加薪资,可那个年头大伙都忙着为救国而奔波,根本没有人把心思放在升官发财上。
就这样,邓演达拒绝了陈敬斋的要求,这也成了陈敬斋出卖邓演达的导火索。
陈敬斋没有足够的嫖资,只能在上海街头乱晃,晃着晃着就看到了蒋介石在报纸上刊登的抓捕令,蒋介石开价20万,只为悬赏邓演达。
邓演达对陈敬斋有恩,但这份恩情远远比不上金钱的诱惑,陈敬斋几乎没有犹豫,立马向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告知蒋介石邓演达已经回到了上海,并在上海各地组织会议。
蒋介石一听,顿时喜上眉梢,他按照陈敬斋的讯息,果然在邓演达演讲的时候抓到了他。
一开始,碍于邓演达在黄埔军校中的威望,蒋介石并不敢把邓演达怎么样,他派人轮番上阵,用升官厚禄来收买邓演达,这些全都遭到了邓演达的拒绝,不仅如此,邓演达还在劝降的人面前谴责蒋介石。
蒋介石是越想越后怕,邓演达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论出身,邓演达不比他差,论威望,邓演达似乎也和他不上不下,更要命的是,邓演达和周总理、朱老总等人的关系也不错,社会各方面都比较支持邓演达,如果再不除掉邓演达,蒋介石日后的计划肯定会受影响。
打定主意后,蒋介石谎称要将邓演达转移,转移途中,他们将邓演达带到了深山老林,趁邓演达不备,几声枪响传来,一位革命志士就这样倒在了血泊里,那一年邓演达才36岁。
另一边陈敬斋得知邓演达去世后,他心中是又惊又怕,惊讶的是,自己能从蒋介石手中获得一笔丰厚的报酬,怕的是有人会找上门来灭口。
陈敬斋预料得没有错,经过一顿分析,众人已经推测出内部出了叛徒,一一排除之后,陈敬斋被列举在了叛徒名单上。
在蒋介石那边,陈敬斋也不好过,只要陈敬斋还活着,暗害邓演达的事情随时都可能会曝光,陈敬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隐姓埋名逃之夭夭。
陈敬斋身上有些制作陶瓷的手艺,他带着赃款来到景德镇,并开起了一家瓷器店。
乱世之中,陈敬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小老板,随后抗战爆发,没人注意到陈敬斋,陈敬斋就这样逃过一劫。
陈敬斋不知道的是,这么多年以来,周总理一直在寻找叛徒的下落,只可惜解放战争又绊住了周总理的脚,等一切安定下来,已经是1949年。
建国后,周总理将此事交给公安部长罗瑞卿侦办,罗瑞卿十分重视,他联合各地公安厅长,在全国范围内搜捕陈敬斋。
1950年,公安果然在景德镇找打了一个神似陈敬斋的人,他化名为陈福林,正在瓷器店当老板。
经过比对之后,确证陈福林就是潜逃了19年的陈敬斋,周总理知情后怒下令:
缉拿归案,该算总账了。
对于陈敬斋这种利欲熏心的人,公安没有容忍,他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处理,最后的判决是这样的:
陈敬斋归结匪徒杀害邓演达,应处以死刑,财产全部没收。
随着判决下来,陈敬斋的一生终于走到了尽头,人们喜闻乐见,都在拍手称快,这也是对遇害的邓演达的一种告慰了吧。
1924周恩来回国在广州工作,邓演达在德国怎样碰到
你胡说八道,1951年周总理没有去过江西!更没有去过景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