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古今爱莲者众,但对莲花的赞誉最深入人心者莫过于周敦颐的《爱莲说》。短短119字,以牡丹秋菊衬青莲,连抒三警句,颇有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气韵。
爱莲说,写的虽是花,却以花喻人生态度,秋菊乃隐逸之姿态,颇有道家立场;而牡丹则是俗人所好,代表的则是凡俗立场。于周敦颐来说,隐士的清逸和凡俗的富贵皆非所好,它所爱的是代表儒家入世却不庸俗,积极有为,勇于担当,入世而不入俗的儒家精神。
且周敦颐以“莲”喻“廉”,说是“爱莲”实为“爱廉”,且自称“濂溪”则实为“廉溪”。其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更是素来被作为廉洁奉公的经典名句,其实这也是周敦颐一生所奉行之事。
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的端午节,周敦颐出生于道县周边一书香世家。其实周敦颐为官并非走科举考取功名之路,而是他龙图阁学士的舅舅郑向举荐他做了洪州主簿。
宋代求取仕途可以有两条路线,一是以科举为主,二是以恩荫为辅。所谓恩荫便是朝廷官员可以举荐家族中子弟进入朝廷,官阶越大,举荐的指标就越多。这也可以算是为官场上的变相世袭,亦是朝廷笼络官僚士大夫,以示皇恩之举。
但是有识之士多以科举为正途,毕竟一次可以公平公正的体现自己能力,因此通过恩荫推举入官场的多是需要特殊照顾的庸才,一般来说职位并不高,多为小吏。
但周敦颐绝非庸才,虽然以恩荫身份入仕周敦颐一生官职都不太高,到了晚年出任的广东提点刑狱便是他一生出任的最高职位了,相当于如今的广东省司法厅厅长,但在当时非科班出身的官员中,完全可以算是精英人物了。
且周敦颐为后世留下的一直是个发正直且不循流俗的清廉形象,可谓是一身正气,满满的正能量。
据传周敦颐写下《爱莲说》的第二年,便移任永州通判,此地离周敦颐的老家道州相当近。因此家族中就找上了周敦颐,希望他能为其侄子仲章写一封举荐信,谋个差事。此事对周敦颐来说并不难,但他还是断然回绝了,并写下一首诗言明心迹: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诗中周敦颐表明了,自己为官并不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隐蔽子嗣,对于他来说布衣蔬食地简朴生活已经满足了。自己之所以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地工作,只求做个问心无愧地清官,夜间能睡个安稳觉罢了。
55岁那年,周敦颐身体大不如前,便上奏请辞,欲辞官归隐庐山脚下。皇帝敬重其一生为朝廷殚精竭虑,便为其在庐山脚下安排了一闲差养老,周敦颐依然决定上缴官印,请求减俸。
一年后,周敦颐去世,赶来为其料理后事地好友在清点其家产时才发现,家中空空如也“服御之物,止一蔽箧,钱不满百。”
可见周敦颐一生为官,始终廉洁自爱,真正做到了“官清赢得梦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