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亲子关系,远比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更复杂。
一个人,无论是找伴侣还是交朋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主选择权。
即便是在父母包办婚姻的封建社会,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婚,你也可以用冷漠等消极反抗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不满。
而一个被儒家文化腌透了的社会,亲子关系不但不能自主选择,永生无法脱离,还需要对外做出样子来,打造“母慈子孝”的假象!
作为一个有所经历的人,看到《大宅门》中白家老太太和大爷白颖园的相处日常时,我不仅能够感同身受,同时也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不对劲儿”!
还是那句话,事出反常必有妖!
而这其中的“妖”,在老太太临死时,大爷带去的那块红糖沙琪玛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01
《大宅门》第一集:
白家老太太从外面找了先生给白景琦批八字。
大爷白颖园过来给老太太送点心。
老太太冷漠地说:“不吃,不吃。”
大爷不气馁,亲自把点心盒子打开,将一块蛋糕送到老太太嘴边。
这下,老太太更不耐烦了,皱着眉推了大爷的手一把,抬高声音嚷嚷:“不吃不吃!”
正在僵持中,三爷白颖宇进来了,带的同样是兰馨斋的点心。
只见他自己先拿着一块吃起来,念叨着:“嗯……这什么味儿啊?加桂花了吧?有这么做点心的吗?妈您尝尝!”
老太太欣然接过,咬一大口笑着嗔怪:“傻小子,这哪儿是桂花啊?这馅儿里加了蜂蜜。你就不知道了,这是人家按照宫里的做法做的!”
紧接着,老三又按照此种方法哄着老太太吃下了另外一种点心。
大爷见状,又把自己的点心献上去,再次得到老太太的拒绝:“不吃不吃,我最不爱吃点心了,拿走!”
《大宅门》开篇就安排了这样一段剧情,充分说明老太太在对待三个儿子时的偏心!
其实,在中国的多子女家庭,偏心是很常见的。
“偏心”本身也容易被理解——人的十根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长呢,谁的心又能不偏不倚地长在正中间儿呢?
但是,不同的父母,对于“偏心”的表达方式、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相对理智的父母,喜欢谁、不喜欢谁都装在心里,在对待孩子的待遇上、态度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而心智不够成熟的傲慢的父母,站在道德制高点,随心所欲地对待孩子。
不仅在家庭资源分配上有所倾斜,而且,经常拉一踩一,甚至当着外人的面去打压、诋毁那个不喜欢的孩子!
《大宅门》中的白老太太就属于后者。
她的心智不成熟,在剧中多有体现。
白家顺风顺水的时候,家里外头都不用她操心。
她每日最重要的事儿就是听戏、吃点心、找乐子(白颖宇这个没头脑的败家子儿,就是随了老太太!)
白家开始走霉运的时候——
雅萍孩子摔死了,老太太该吃吃该喝喝。
大爷白颖园假死,老太太跟没事儿人一样。
老爷子白萌堂去世,撇下一大家子人,老太太丝毫不操心。
八国联军都要打进北京城了,人家还抱着点心匣子狂炫呢!
心智上的不成熟,导致白老太太年纪活了一大把,为人处世还和七八岁的孩子一样没有分寸、缺乏责任感。
心智上的不成熟,也促成了老太太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
在她的认知里,她自己高兴就好,别人死活她尚且不管,还会顾及孩子们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因为她的言语行为而受伤?
所以,白老太太偏爱老三,还真不需要什么特别深刻的理由。
说物以类聚也好,说臭味相投也罢,反正这个幼稚的妈就是看老三顺眼!
哪怕外人吴先生还在场,她也偏心到大明大摆,毫不遮掩,一点面子都不给老大留!
02
中国人注重“家”文化,殊不知,每个家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小社会。
要命的是,太多时候,这个“小社会”奉行着一套与外界完全不同的法则。
《大宅门》中的白家就是例子。
在白老太太这样混不吝的母亲的价值体系中,医术高明的老大白颖园就是个榆木疙瘩,一文不值;吃喝嫖赌都占尽了的白颖宇,因为会说几句漂亮话,就被看成是最有出息的孩子!
处于这种扭曲的家庭氛围里,那个不被父母偏爱的孩子,不仅体验感是极度糟糕的,甚至人格也是分裂的。
为什么大爷对外人都很好,数次出手救助看不起病的穷人?
一方面因为他本身的宅心仁厚。
另一方面,大爷要通过这些“善举”来获得外界的肯定,弥补母爱获得方面的不足。
为什么老三贪了柜上那么多钱,连看似窝囊的二爷都提议告诉父亲,老大却拼着回家和媳妇干架也要帮老三瞒下来?
同样是想让别人都说他高尚!
在他的高尚形象的映衬下,老三才会尤其显得猥琐龌龊。
如此,也才能变相证明老太太看人看走眼了,她的评价标准是错的!
03
作为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极深,过于在意外人评价的医者,“不孝”可是大忌!
所以,不管白老太太是个什么样的母亲,白颖园也必定要成为一个孝子!
然而实际上呢?
在成长过程中,受了那么多冷遇,白颖园心中对母亲有没有怨,有没有恨?
个人认为是有的。
如果没有怨,当老太太吃老三的点心不吃他的点心的时候,大爷不会生气地把点心盒子塞给下人,让拿去喂狗。
如果不是存心的,在医学方面极具建树,在朝中任职,甚至经常出入后宫的白颖园,会情商低到给老太太送夜壶吗?
白颖园在白老太太那里收获了太多的不痛快,他多想报复回去,让她尝尝他心里的滋味啊!
但那再不好也是母亲,碍于孝道,他不敢明目张胆地反抗,只能以“情商低”为遮羞布,送母亲一个夜壶,暗戳戳恶心她一通!
这一点,在白老太太临死那一幕得到了验证。
白颖园明知道,老太太生前从没吃过他买的点心,也最讨厌吃他的点心了。
去见老娘最后一面的时候,他却特意装了一块红糖沙琪玛……
在老太太不能说话,无法拒绝的情况下,白颖园终于掰了一块点心硬是放在老太太嘴里。
这是有多深的执念,多想改变母亲啊!
而老太太又是有着怎样的倔强,到死也没闭上嘴,没含住老大送的点心!
就像老太太死的时候,白颖园有心喊出妈,却硬生生憋回去一样,他们这对母子看似相安无事,实则暗地里较了一辈子劲。
相比来说,景琦的老爹白颖轩要智慧得多。
同样是不被母亲偏爱的儿子,二爷可没有大哥那么深的执念。
既然爹不疼娘不爱,转过身和媳妇、儿子一起经营好小家庭,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基于此,当我们再回头来看前些年流行的鸡汤“不能和原生家庭和解的人,走不好以后的路”,就知道这句话有多么荒谬!
人生苦短,松弛点不好吗?
但凡涉及“改善关系”、“和解”这样的课题,都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别人不爱你,那就是不爱。
当你执着于去改变他(她)的喜好,你的人生就会坠入一个又一个无边的深坑。
不如跳出坑,多关注那些爱自己的人,专注于那些能得到积极回馈的事儿。
心里没了怨气,骨子里没了那些不可名状的阴暗,生活自然会顺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