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下江南为何要给孔子、大禹磕头?祭拜是假,同化汉族才是真!

世图说历史 2023-02-24 02:43:03

在民间故事里,康熙皇帝曾经多次微服私访下江南,不但和许多民间女子有一段缠绵的感情故事,而且还以他的故事命名了不少的民间美食,但是历史上的康熙皇帝为何要六次下江南?真的是微服私访闲逛吗?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康熙一生当中有六次南巡,这六次南巡并不是为了寻访秀女或者体验江南美食美色,他其实有着不得不下江南的理由!

理由一、巡视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但是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爆发的洪水也对中下游百姓造成极大的损失。

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期形成大一统王朝,这和黄河泛滥,必须凝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治理黄河有脱不开的关系。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因为明朝国力衰微,加上农民起义和灾荒战乱的影响,黄河河堤年久失修,每年春夏都会发生决口。对黄河中下游百姓造成极大的伤害。

清朝入主北京后,南方还在持续战争,黄河河堤在康熙初年的十五年间,决堤次数达到了惊人的67次。

黄河的洪水泛滥不但严重影响到下游多个省份的百姓生存,还直接冲断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漕运。这对于清朝对全国的治理、对南方战争的后勤支援都是极大的麻烦。

康熙皇帝在铲除鳌拜亲政后,就把“治河、三藩、漕运”当做治理国家的三件首要大事。

康熙十五年,22岁的康熙皇帝挑选了精明能干的安徽巡抚靳辅担任河道总督,让他治理黄河。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靳辅的统一规划领导下,用了七年时间基本解决了黄河、淮河的水患。

在接到靳辅的好消息后,康熙皇帝在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南巡,这是康熙的第一次南巡,主要行程就是视察黄河沿岸的河堤,康熙一生六次南巡,都有考察河堤的行程,可见康熙对于治河的重视;

理由二、化解满汉矛盾

清朝入主中原后,如何面对儒家文化和汉族臣子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清朝统治之初,完全采用屠杀、打压汉族的政策,满汉矛盾极为尖锐,满汉矛盾这也是吴三桂等三藩造反的依据之一。

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在解决三藩之乱后就准备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康熙的对策是:从软实力入手,先收服汉族士绅,再收服汉族百姓。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第一次南巡回京途中,就专门去曲阜孔庙祭拜。

而且康熙在大成殿对孔子塑像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为孔子题写“万世师表”牌匾,悬挂在大成殿,又免除了曲阜县当年的赋税。

康熙28年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在绍兴会稽山三跪九叩祭祀大禹;

第一次、第三次南巡还去了明太祖朱元璋陵墓祭拜,并题写“治隆唐宋”的匾额;

这一系列做法,其实是康熙昭示天下,承认儒家的正统地位,承认明朝统治,承认汉族士绅的先祖……用这样的办法化解满汉矛盾,加固满清的统治。

从实际效果上看,康熙的这一做法很成功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三、化解民间仇恨

康熙六次南巡,其实也是在化解民间的仇恨。

康熙南巡过程中,看到哪里灾害严重,就派官员去救灾、施粥;看到百姓受灾导致无家可归,康熙就免除这些地方灾民的赋税;

康熙第一次南巡时,直接发文各地官员要求南巡时各地“百姓须各安生业,毋得迁离远避,反滋扰累。”

甚至康熙有次南巡,他行宫附近有百姓的房子着火了,康熙还专门派遣亲兵去帮百姓救火,因为火灾损失较大,康熙还让地方官员统计损失,给每间房子的主人赐给3两银子的慰问金;

到了康熙第五次、六次南巡的时候,民间已经对康熙非常尊敬了。

史书记载,康熙第五次南巡到山东时,当地百姓军民数十万,扶老携幼,拿着香跪地迎接;到江南的时候也是军民夹道跪迎。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康熙南巡还是很有效果:黄河治理成功,汉族官员士绅、老百姓都有了比明末更好地生存环境,满汉之间的仇恨也通过南巡逐渐消散,这才是康熙六次南巡的真正目的。

0 阅读:2

世图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