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承诺和信任的互动

白莲笑笑 2024-11-15 12:12:58

《弟子规四十讲》第三十八讲,讲的是“礼”,称“礼的本质就是恭敬之心”。蔡先生说的“恭敬之心”,就是在集中总结《弟子规》中所讲的“礼”。这样一来,就不会因为一时记不住哪一条,而错失了自己的礼,给自己造成业障。

所谓恭敬,心存敬意,行之有恭,尽显其礼。好像很容易就能做到,而事实上,礼又与礼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即使再恭敬,也难免会有失礼的地方。

在我看来,礼有三才,上呈于天,下达于地,中间待人。

哺育我们的,教导我们的,提携我们的,有恩于我们的,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天。敬天勿缓,徐而不疾,绵亘悠长。该三拜九叩,一拜都不要少,礼多人不怪,礼到天不责。

与我们同行的,志同道合的,或者是见解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因为同处一个层级,统称为待人,以平和为贵。作为自己,独立而不自矜,谦逊又不自损。待人接物,以既定规则来办,寻常礼而待。

承载我们的,跟随我们的,辅佐我们的,统称为地,应以厚德相处。厚德之礼,不妄语,不画饼,不胡说,不自恃。这样才能有稳定的根基。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修为是不够的,格局也相去甚远。这个时候我们除了保持恭敬之外,还要有所敬畏,还要有所退却。天、地、人,三者之间,我们所处的位置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转换着位置,所以“礼”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转变着。

有要声如洪钟的礼,有要浅吟低唱的礼,也有要细细诉说的礼。礼还是那个礼,但是礼与礼之间的表达方式又有着极大的不同。需要干练的时候,我们偏要三思而后行,这其实也是不对的。需要我们隐忍不发的时候,我们偏要讲义气豪情,这也是有偏颇的。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必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却不是随便放都能准的。我们不光要学,还要去用,还要会用,还要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该怎么用。

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礼都是极受重视的。古代的祭天,君王的登基,夫妻的结合,这都是礼的不同用处。见朋友带个伴手礼,给老人孩子一个小小的拜礼,乃至于国际上的各种礼仪,也都是礼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作用是传递一种来表达在行为上的承诺,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来更好地促进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

礼,就是维系价值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是一场礼仪,可以是一件礼物,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动作。把合适的礼用到合适的地方,是需要我们通过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去积累的。

这样一来,所谓“礼的本质就是恭敬之心”就有了丰富的外延。比如,礼的本质就是一个从承诺到信任的互动过程。通过礼,表达出去的是承诺,回馈过来的是信任,一来一往之间,就是互信互联的一次完美结合。

之所以有的人会左右逢源,能纵横捭阖,归根结底是“礼”运用得得当罢了。至于对错,在其实际效用面前,好像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所在。

虽贵端,慈而宽。让则有余,争则不足。当我们面对只“舍”不“得”的人的时候,大概是因为眼前的“得”他都看不上罢了。

对于孩子来说,知道个长幼尊卑和轻重缓急,能区分个上下左右和前进后退,暂时就够用了。

0 阅读:2

白莲笑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