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退入坑道,范弗里特大喜:把硫磺岛经验搬来,我们就赢定了

古寺钟声绕青山 2024-11-29 16:14:10

秋季战术反击作战

1952年9月,随着韩战进入一种看似僵持的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战术反击。这一时期,志愿军的行动主要集中在对“联合国军”及韩国国军的营以下兵力阵地的进攻。

在战术部署上,志愿军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夜战的优势。攻击通常在夜幕降临后开始,小队和排的兵力密集地向敌阵地发起突袭。志愿军战士们携带轻型武器和手榴弹,沿着隐蔽的路径悄无声息地接近敌阵地,然后迅速发起攻击,力求在敌军能够组织有效抵抗之前取得突破。

在一次具体的行动中,志愿军选择了一个由美军控制,地势较高的小丘为攻击目标。这个小丘的位置对于控制周边区域极为关键,一旦占领,将大大增强志愿军对该区域的掌控力。在夜间,两个排的志愿军战士在炮火掩护下悄悄摸近敌阵地。

随着最后一段距离的接近,志愿军战士们快速发动攻击,使用手榴弹和冲锋枪发起猛烈的火力冲击。敌军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搞得措手不及,仓促之中的反抗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在短短几分钟内,志愿军便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外围防御,随后迅速扩大战果,清理残敌,巩固新占领的阵地。随着战斗的推进,其他几个小组也在相邻的地区取得了类似的突破。

金化攻势的开始与意外波折

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在面对志愿军日益增强的战术反击时,决定采取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他设想通过“金化攻势”,即“摊牌行动”,重新夺回战场上的主动权。计划中,美军第7师和韩国陆军第2师及第9师作为核心兵力,目标是迅速攻占五圣山南麓的三角峰和“狙击岭”,进而威胁五圣山的重要防线。

行动方案经过了层层讨论和多次模拟,最终确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然而,在行动准备阶段,一件意外的事情彻底改变了局势。韩国陆军第2师的一名参谋主动投靠志愿军,并携带了作战计划的详细资料。

志愿军收到情报后,迅速对敌方的行动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确认,美军计划在全面进攻前,依赖空军和炮兵对志愿军阵地实施为期五天的火力准备。然而,由于情报泄露,志愿军已经做好针对性部署,大量关键区域的兵力和物资进行了转移。与此同时,志愿军高层迅速调整战术,针对美军可能的攻击方向预设了伏击阵地。

美军的空袭和炮击如期展开,但效果远远不及预期。志愿军的阵地经过精心掩蔽,真正暴露在轰炸下的并非核心目标。这种情况直接打乱了美军的火力部署,使得原计划中预期的五天轰炸被迫缩减为两天。炮兵支援也因另一区域战斗需求紧急转移,原定的连续性覆盖火力变得零散无序。

硫磺岛战术的应用与志愿军的应对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美军集结了六万余名士兵、300门重型火炮和170辆坦克,决心在短时间内夺取志愿军的防守阵地。整个阵地面积不过3.7平方公里,却成了美军火力集中轰炸的焦点。从战役开始,空中轰炸机和地面炮火交替发起攻击,炸弹如雨般倾泻在山头和山谷之间。弹片横飞,山石崩裂,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尘土。

在短短几天内,美军共发射了190万发炮弹,投下了5000多枚炸弹。志愿军的地表阵地几乎被夷为平地,工事和战壕无法再提供有效掩护。然而,志愿军早已为这样的场面做好准备,战士们迅速转入坑道中展开战斗。坑道深埋地下,通道复杂,物资充足,成为志愿军在恶劣条件下顽强生存的堡垒。

当美军将领范弗里特收到前线报告时,他对志愿军退入坑道的举动感到兴奋。他认为,这种依赖坑道防守的方式无异于自我封锁。硫磺岛战役的经验告诉他,通过高温火焰喷射和定向炸药攻击,完全可以摧毁志愿军的防线。

美军在尝试通过高温火烧的方式轰炸坑道时,几乎动用了所有能够使用的火焰喷射器和燃烧弹,甚至配合重型炮火,对志愿军的主要坑道口实施密集攻击。整个战场弥漫着浓烟和烈焰,地表温度骤然升高,植被被烧成焦黑,土壤也因高温而变得松散。然而,志愿军在坑道中已经充分准备,他们的主力部队深藏于坚固的地下工事之中,坑道四通八达,不但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还可以灵活调度兵力。

就在美军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正面攻击时,志愿军的指挥层迅速制定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方案。一部分战士继续留守在坑道内,对美军的进攻进行顽强阻击;另一部分兵力则通过坑道的隐蔽出口悄然转移到敌人的后方阵地。

当夜深人静,美军后方阵地的士兵们正在调整设备和补充弹药时,志愿军突然从隐秘的位置发动了猛烈的袭击。一声声手榴弹的爆炸打破了夜晚的沉寂,美军的弹药库和临时指挥所瞬间陷入一片混乱。志愿军战士以小股部队为单位,分散攻击了美军的多个后勤点,成功摧毁了部分炮兵阵地和运输车辆。一时间,美军后方支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前线部队在失去稳定补给后,战斗力大大削弱。

毒气攻击与坑道的战术应用

随着战斗的持续推进,美军在正面进攻屡屡受挫后,逐渐转向了更为极端的手段。他们制定了新的方案,试图通过埋藏炸药和释放毒气来破坏志愿军的坑道系统。

美军派出了爆破小组,精确测算了炸药埋藏的位置,希望通过定向爆破使坑道内的结构发生坍塌,从而彻底摧毁志愿军的防御体系。然而,志愿军的侦查员早已观察到美军的小动作。他们在坑道外围布置了多个观察哨,并通过潜伏的方式密切监视敌军的活动。一旦发现美军的爆破行动,志愿军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在一个深夜,美军爆破小组刚刚完成炸药埋设,准备撤回时,志愿军的工兵小队迅速出动,悄无声息地拆除了部分炸药,同时利用手榴弹和迫击炮对撤离的美军小组展开攻击。敌军未能及时反应,损失了数人,并且丢下了一些尚未使用的炸药。

面对爆破失败,美军转而采取化学战术。他们在多处阵地释放毒气,试图利用有毒烟雾迫使志愿军撤出坑道。美军特意选择风向有利的时机,希望毒气能够迅速渗透到坑道深处。然而,志愿军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在坑道建造之初就考虑到了防毒措施。

当毒气袭来时,志愿军迅速关闭坑道口的部分通道,并通过预留的通风管道进行排气处理。一些值班战士还迅速将消息传递到各个支线坑道,确保战士们能够及时佩戴防毒面具,降低毒气的影响。

中日坑道战术对比

在硫磺岛战役中,日本军队的坑道战术未能帮助他们守住阵地,这与其坑道的设计用途、资源分配以及战略环境密切相关。相比之下,志愿军在上甘岭通过坑道战术成功抵御了美军的强攻,其原因在于两者在战术实施上的根本性差异。

硫磺岛的日本坑道主要是为了防御美军的登陆。日军修筑了大量的掩体、洞穴和地下隧道,这些坑道意在保护士兵免受美军的空袭和炮击。然而,由于资源的匮乏,这些坑道大多结构简单,且通风和补给系统不完善。一旦遭到美军的高温火焰喷射或定向爆破,坑道内的日军往往难以继续作战。此外,日本在硫磺岛的战略目的并非长期守岛,而是通过延迟美军进攻节奏为本土防御争取时间,因此守岛士兵在火力、物资和后援上均十分有限。

硫磺岛与上甘岭的地形特点也决定了坑道战术的效果不同。硫磺岛是一座孤立的小岛,四面环海,日军的坑道多依附于火山地形,地质松软,坑道极易因爆炸而塌陷。而上甘岭地区地势复杂,山丘连绵,志愿军的坑道修筑在坚硬的岩石层中,抗毁能力更强。

更重要的是,志愿军的战术思想与日军有所不同。在上甘岭,志愿军并不依赖单一的防守手段。他们灵活使用坑道战术与地面反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添油战术”不断补充兵力,并以小股部队多次出击打击美军的火力支援线。而硫磺岛战役中,日军大多选择被动防守,缺乏与外界的配合和支援,使得美军能够逐步瓦解其防线。

参考资料:[1]XINHUA(文/图).坚守上甘岭[J].中国军队(中法文版),2023(5):F0003

0 阅读:47

古寺钟声绕青山

简介:古寺钟声绕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