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松图立轴 水墨纸本
李鱓一生,多次画过五松图,估计都是应人之请为祝寿而作。此帧松树的参差低昂,向背招应,浓淡聚散都极经意,用笔亦遒劲沉着,与极晚年的荒率颓唐判然有别,是他六十前後的佳作。“怪”事:【神兽与鳝鱼】 李鱓的“鱓”字,有两种读法,一读为tuó,即鼍,也就是扬子鳄,在古代被视为神兽。当年李鱓在临淄为县令时,人皆知为李tuó,因为官老爷的名字是不能念错的。另一种读法为shàn,即鳝。李鱓落拓江湖,多次题画署名为“鳝”,自认为是田间鳝鱼而已。从鼍到鳝,也就是从神兽沦为普通小鱼,多少反映了李鱓“两革功名一贬官”的坎坷命运。【写意花鸟之前驱】 李鱓以写意花鸟画的成就名居扬州八怪的前列,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拓展了写意花鸟的取材领域,将葱、姜、瓜、茄、辣椒、茭白等一一入画,并将诗书题跋与画面结合,点出深意,而且扩大题诗在画面上所占的空间,大有书画不分、喧宾夺主之势,实际上却利用书画的相生互动加强了画面的气势,造成不守绳墨的奇效。李鱓的写意花鸟笔致简练,水墨酣畅,突破了正统画派恪守古法的陈套,成为其“怪”之所在。金农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二十几种,浙江杭州人。博学多才,工诗词,精鉴赏,兼善书画、治印。在“八怪”中,其学识修养最为广博。性情孤高,曾被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落选后心情抑郁,遂周游四方,终无所遇。晚年居扬州僧舍,以卖画为生,至衰老穷困而死。善画梅竹、人马、佛像、山水等,“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气”,笔法稚拙,意境奇奥,肖像画追求于似是非是之间,开辟了文人肖像画领域。其书法独创一种自称为“漆书”的字体,富有金石味。诗文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传世的金农作品中有一部分由其弟子罗聘、项均和童子陈彭代笔,其亲笔之作有《山水人物》册、《礼佛图》、《月华图》等。红绿梅花图立轴 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此画从款题中可知是金农将元人辛贡、王冕所创的粉、白梅法,集写于一画之中的杰作。全幅花枝繁密,生机勃发。以大笔淡墨画干,浓墨点苔,枝条疏密有致。勾花点蕊,以粉朱、铅白点染花瓣,清丽透逸,有暗香浮动,韵清神幽之感,款署“七十三翁杭郡金农记”。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墨梅立轴 水墨纸本冬心先生的作画时间仅十六、七年,其传世作品必然有限。在其署款的作品中有三类:一为亲笔,二为代笔,三为伪笔。三类中,亲笔最少。亲笔画,如此画者,其重要特征是,画与字的笔法、笔性的一致。试看图中,梅的枝干与其题诗的漆书,有着相似的松灵中的沉着,舒缓而鲜明的节律。这种一致性发自内在性灵,是摹仿不出的。此帧《梅花图》,写寒梅怒放,花疏气清,野逸古拙,韵味隽永。画面布局奇特,繁简相宜,黑白对比尤妙。画中题诗,表现了画家“人与梅花一样清”的高尚节操,还透露出他与一位盲友的深情厚谊。墨梅图立轴 水墨纸本款识:清寒尽得一枝梅,恰好邻僧送米来。寄与□□应笑我,我如饥鹤立苍苔。七十四翁杭郡金农画并题。钤印:金氏寿门诗堂:冬心画梅知梅心,自抱高节凌寄崟。寿门画梅使梅寿,能耐清寒不妨瘦。一枝倚石何亭亭,藐姑环佩风泠泠。数枝连蜷势欲起,雪压袁安冻不苑。维摹老去神自完,此翁岂复爱饥寒。邻僧能来亦清妙,得花献佛佛应笑。君将别我游西湖,往日琼葩今在无。伧苔迹冷仙鹤去,烟中惟见孤山孤。云谷词兄属题即正,张维屏。墨竹图立轴 水墨纸本壬午(1762)年作题识:予游弁山,寻小玲珑石不得,信宿僧寮,僧心印乞写瘦竹一枝,长供佛前。竹尊者顿开生面矣,并题诗云:好游名山扶一藤,林间忽遇长眉僧。合掌乞画苦寒竹,先生近日无他能。竹中不复画荆棘,荆棘乃竹之盗贼,老来孏似水牯牛,随意题诗在上头。此记五年前游吴兴所作,壬午清夏无事,画竹以寄玙沙先生观察,公复书一过,寄到之日定多物外之赏,于茶熟时,要二三宾佐共吟啸也。七十六叟金农。钤印:金氏寿门书画梅花竹石此画在构思布局与笔墨意趣上各有特色,笔触古拙, 在轻盈潇洒的风姿中含有沉厚稳健的意趣, 淡墨点花, 薄而润, 富有色彩感;画中自题:“古来画梅谁最好,僧中独数华光老。花光衣钵付吾人,信手写来得其真。曾闻花光能画影,墨晕含苞偏耐冷。石门画梅兼画月…… ”画墨梅一枝,岩石数块。竹图立轴 纸本墨笔上海博物馆藏作者在自题中说自己所画此竹“无潇洒之姿,有憔悴之状”。画中竹叶晦暗粘连,似蒙尘厚重,苍凉凄婉。浓淡墨色营造出空潆深远的意境。构图婉丽可人,秀逸不凡。红兰花图立轴 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写红兰倒悬而生。淡墨略加石绿,挥洒出飘逸的兰叶,以干墨勾边,着笔自如。以胭脂点写兰花,重彩略为勾描筋络,焦墨点提花蕊。色艳而不俗,灵动清新,笔意自由奔放,古拙丽秀,反映了作者独特而不落俗套的艺术视角。兰花图立轴 纸本墨笔南京博物院藏从自题中应知此图与《红兰花图》同作一时。笔法相同,构图上有所变化,增加了平地的兰丛,与上方倒垂之兰呼应。用笔更为豪放纵横,挥洒自如,红兰没有用浓墨点蕊,倒也艳丽脱俗。梅花图 轴纸本设色梅花立轴 绢本墨梅 立轴 水墨绢本梅立轴款识:野梅如棘满江津,别有风光不受春,画毕自看还自惜,问花到底赠何人。摹王元章本,寿道人农。钤印:金氏寿门书画“怪”事:【柳絮飞来片片红】金农客居扬州,某日一盐商宴客,席间有人提出以古人诗句“飞红”作为酒令。轮到这位盐商时,他苦思冥想才吟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客哗然,雪白的柳絮如何能片片红,认为是他信口胡诌,正论罚间,金农起身说道:“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他引用得很正确。”众人不信,要求吟出全篇,金农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齐叹先生的博学。而事实上,这是金农随口作出为盐商解围的。盐商自然大喜,第二天就送了不少银两酬谢金农。【漆书】金农向以隶书见长,他的隶书得力于《西岳华山碑》,圆笔为主,朴厚飘逸。后来,他受《禅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的影响,字体方中见圆,横粗竖细,变隶书的扁平结体为纵长,逐渐向奇崛险劲转变。在不断揣摩的过程中,金农以截豪秃笔作横画粗短、竖画细劲、雄奇恣肆、斩钉截铁的方笔字,“漆书”应运而生,体现了金农独特的个性。高翔高翔(1688-1752年),字凤冈,号西唐,又作犀堂、西堂、樨堂等,别号山林外臣,江苏扬州人。一生布衣,性格清高孤傲,与汪士慎意气相投。青年时便与寓居扬州的石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石涛死后,高翔每年为他扫墓,直至辞世,可见受其影响之深。善画山水,其次是梅花。山水画取法弘仁、石涛,用笔简练秀雅,但大幅山水缺乏气韵,笔墨松散,然取材于扬州的近景山水则别具情趣。高翔与汪士慎皆以梅花名世,又各具特色,金农评道:“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皆是世上不食烟火人。”擅八分书,工篆刻,师法程邃,与汪士慎、丁敬齐名。又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并称“四凤”。能诗,其子高增辑其遗诗成《西唐诗钞》,惜已失传。溪山游艇图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面构图简洁明晰,院落和房舍散布,古树参天,江中一渡船,船上人物以最简洁的笔调勾成,不能再减少一笔,而人的动态已被表现得十分清晰,作者功力由此可见。夏山草庐立轴 水墨纸本夜月读书镜心 设色纸本山斋读书图立轴 水墨纸本题识:顾影难堪只自怜,竹风凉入鬓丝边。南帆北马都无分,画饼生涯老砚田。水墨生涯不入群,南宗北派孰支分。衰年笔秃耽平远,曾见奇峰是夏云。争流不写水回还,瘦削先勾一角山。褊性幽栖胸次窄,乱书堆里屋三间。旦夕于今供给难,多年生理囗鱼竿。浪迹曾说江湖险,水口风门总不安。半榻图书枕簟横,北风推起野云生。荒凉自爱清水于,窗外芭蕉又雨声。捡得箧中宣笺作元人小笔,赘题画百首之五。天翁尊长兄先生吟坛笑正。西唐弟翔。钤印:高生老高翔擅山水、梅花,清简瘦硬,在“扬州八怪”中可称逸品,金冬心每称之。此图写乔柯崇岗之下,绿蕉翠竹之间,有士子读书茅堂,窗外泉声淙淙,日长山静。笔墨简淡,清气满幅,可以想见画中人与执笔作画人之高致。是其真迹中之佳者。疏林夜话 立轴 水墨纸本钤印:西唐高翔、犀堂在扬州八家中,高翔画流传最少,画格亦甚高,冲淡简静,疏朗幽远,并不受时风的影响。此图写疏林翠竹间二人秉烛夜话,屋外烟雨迷蒙,景极平易而境界清旷。右上题七律一首,所谓“诗中有画笔生香”,诗画映发,笔墨简略而韵味无穷。僧房扫叶图弹指阁图 立轴 水墨纸本这幅《弹指阁图》正是这种特色的具体表现。竹门、篱笆、古树、鸟巢、人物烘托着一个小小的佛龛,肃穆幽雅、煞是宜人,然而这只是内境实物,目光向上眺望时,则是长题、天空。那偌大的空白,正是高翔宏大气度的生动表现,正是高翔的宏大气度与秀逸雅静相融合的结晶。高翔《弹指阁图》画了大小、长短不同的三幅分送友人。扬州博物馆那幅是接近方形的(68.5×38厘米),本幅则是长形的(132×31.5厘米)。由于它长,在表现上述特点上便占了便宜。弹指阁 立轴弹指阁 立轴扬州市博物馆藏《弹指阁图》画绘竹门篱笆的庭院里几株老树枝干挺拔,古藤萦绕,树叶有的线勾,有的墨点,浓淡互衬。右边楼屋便是“弹指阁”,建构奉愫平正,简洁大气,在芭蕉、竹林的掩映下,更见幽雅之韵。院中的两个人物,一执杖,一躬身,似在相互交谈,虽寥寥数笔,造型简练,却栩栩如生,微妙传神。在这静谧安详的氛围之中,这样的人物形象处理,给人一种超然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行笔错落有致。以淡墨勾润,浓墨点视,清疏中流露出一股秀逸的气息。人物刻划,寥寥数笔,神情动态,栩栩如生。诗题与画意,浑然一体,耐人寻味。此图不仅是高翔的写实佳作,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溪山泛舟图 立轴 设色纸本山水 立轴山水 水墨纸本雪江赋诗 镜心 设色纸本钤印:西唐高翔、山林外臣“扬州八家”中高翔专攻山水,笔墨雅洁,意境岑寂,在黄公望、僧渐江之外,别开生面。此图幅式极大而仍以简笔写出,极少晕染,而高爽清远,读之令人心胸豁然。这样的大幅作品在高翔画中极为少见,尤称难能。“怪”事:【剩有诗人过墓门】写意画大师石涛晚年寓居扬州,在大东门外临溪筑大涤草堂,与高翔家近邻。当时高翔尚年幼,石涛比他大四、五十岁,两人却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石涛去世时,高翔年仅20岁。自此以后,每逢春天,他便去为石涛扫墓、祭酒,至死从未停歇。诗人闵帘风以“可怜一石春前酒,剩有诗人过墓门”之句盛赞高翔的品行。【书余】高翔题画,创书余之说,意思是自己的画仅是书法之余事,譬如先有唐诗后有宋词,可见其对书法自视甚高,不肖为画工也。中国文人画的重要特征是以诗书入画,具有强烈的书卷气息,而不是色彩浓烈、描摹工细的院体画或工匠画。高翔以书意入画,画面中自然表现出书法用笔的灵动飞扬。黄慎黄慎(1687-?,1770年尚在),字恭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出身清贫,为侍养母亲,放弃功名,以画为生。早年从学同乡画家上官周,用笔设色十分工细,练就了深厚的造型功底。到扬州后,偶然得见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的草书真迹,细心琢磨,遂画风大变,以狂草入画,写神不写貌,写意不写形。擅长人物、山水、花鸟,以人物为最。他曾两度寓居扬州,与扬州文人、画家多有往来,诗文书画皆有造诣,是文人化了的职业画家。他在绘画的选材和立意上,将揭露现实和歌颂普通劳动者结合起来,积极反映世俗生活和市井趣味,深得时人欢迎而声震大江南北。郑燮称赞他:“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象有真情。”携琴访友图立轴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此图写城关外,崦岩绝蛾,左右对峙,山下道坦处,有三位骑驴缓行的老人,仆人肩背囊琴相随,寻视访友,情意甚殷。在百年老树环绕处,有静室明轩,幽雅宜人。正等侯来客,内外呼应。置陈布局,精心铺排,主次分明。茅屋、古树、老翁,勾点精到,山崖城关,笔墨概括简练,笔触泼辣粗放。撷取人物神态驾轻就熟,功力坚深。风雨归樵设色纸本山水立轴 设色纸本 己卯(1759)年作湖亭秋兴图立轴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馆藏图中山石岐蹭,古树苍郁,湖水微波,亭内外人物形神皆备,各具情态,笔黑清润沉静。闽峤雪梅图此山水册是黄慎为山东诸城王相所作诗书画合壁册。其二为《闽峤雪梅》,悬崖陡壁,崖下溪右侧古寺殿宇耸出;近处坡石磊磊,溪深水静;崖头溪边山梅盛开,一叟携童子骑驴过桥。空白处以淡墨烘地,梅杪、寺垣用浅绛点染,在一片茫茫中,红梅斗雪怒放,与古庙红垣相映成趣,写尽江南早春雪梅诱人景色。画家以草书笔法入画,行笔迅疾,笔锋跳跃,抑扬顿挫,苍劲沉雄,诚如《国朝书画家笔录》所说, “笔意排奡,气象雄浑”,饶有古趣。上题《闽峤雪梅》诗,落款题“乾隆五年六月写鄞江郡齐宁化黄慎”。下钤“黄慎”朱白文联珠印。黄慎时年五十四岁。驴背觅诗立轴 设色纸本雪山行旅图立轴款识:画集风烟一担,岸青梅柳江春,瘿飘。钤印:黄慎(白文)、瘿飘(白文)、东海布衣(白文)《雪山行旅图》的立意、构图和用墨都有新意,是黄慎的最佳代表作之一。在绘画艺术上黄慎十分全面,他最大的特点是将草书入、着淡色,衣纹勾勒清晰、生动活泼,突出了他以草书入画的特点,此图不失为其此类题材中的佳作。八仙图绢本设色黄慎的绘画, 着重于写意, 描写对象不拘泥于形式。郑板桥曾赠诗黄慎, 称“爱着古庙破苔痕, 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情神飘没处, 更无真象有真魂。”对黄慎的绘画艺术作了精辟的概括。画史上以“八仙”为题的作品很多,这幅“八仙”图没有取常见的“瑶池祝寿”、“八仙过海”等常见题材,而是撷取八仙小憩的场面加以描绘。图中张果老击渔鼓作歌,汉钟离抚掌击节、应声而和,铁拐李、荷仙姑、曹国舅、韩湘子聆听入神。蓝采和听着歌声,拈花出神,连吕洞宾拿麈尾戏抚他的头都没有察觉。“怪”事:【瘿瓢子】雍正四年(1726年),黄慎取别号曰“瘿瓢山人”,并以木瘿刳制了一只瘿瓢。木瘿是指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庄子·内篇》中曾说成材的树木常为工匠所图;而不材之木无所可用,反而容易保全。黄慎取“瘿瓢”作别号,有自居“不材之木”的含义,这也是他怀才不遇的激愤之语。【草书入画】黄慎成熟期的作品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以草书入画。黄慎曾偶得唐代名书家怀素的草书,细心琢磨其中笔法,致使画风大变。纵观他的绘画,如同笔墨酣畅的草书,线条既流畅自然又顿挫有力;用墨浓妍处光彩焕发;渴笔疾走时骨力无穷,可谓别开生面,动人心魄。李方膺李方膺(1695-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江苏南通人。曾以父荫出任山东乐安、兰山,安徽合肥等地县令。为官清正,为民着想,因不肯随上级俯仰而被诬罢官。寄居南京项氏借园,常往来于扬州,卖画为生。善画松、竹、梅、兰及小品,主张绘画创作应直接向生活学习,以创造出自己独立的风格。李方膺的画风如其为人性格,落墨雄肆浑厚,沉着痛快,用笔横涂竖抹,脱略恣纵,以气势胜。与郑燮、李鱓相友善,曾合作《岁寒三友图》。墨梅图纸本墨笔 1754年作款题:十日厨烟断米炊,古梅几笔便舒眉。冰花雪蕊家常饭,满肚春风总不饥。乾隆十有九年十月,写于金陵借园。李方膺。钤印:梦中之梦、换米糊口、膺、梅花手段、小窗风雨鉴藏印:楚珍古人画梅,或千花万蕊,或枯枝疏朵,梅树大多枝干虬曲,摇曵多姿。李方膺最爱画梅,曾题画梅诗云:“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从触目横斜的千万朵梅花中,画家捕捉最使人赏心悦目的两三枝,经过艺术构思,创造出比天然的梅花更为完美的艺术形象,以少胜多,令人回味无穷。郑板桥对此大加赞扬。瘦骨冰心镱心 水墨纸本 1751年作墨梅图纸本墨笔 纵125.6厘米 横42.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方鹰极力主张在师法自然和传统的基础上自立门户,以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此图在画面右角绘倒梅一枝。似乎信手拈来,却得其天真,具有淳朴、自然之美,奇也在其中了。画上有画家自题:“雪拥梅花傲岁寒,秀才风味画图有。人言结实溅牙齿,未解调羹尚借酸。”梅花图款识:予性爱梅,即无梅之可见,而所见之无非梅,日月星辰梅也,山河川岳亦梅也;硕德宏才梅也,歌童舞女亦梅也。触于目而运于心,借笔、借墨、借天时晴和、借地利幽僻,无心挥之而适合乎,目之所触又不失梅之本来面目。苦心于斯三十年矣,然笔笔无师之学,复杜撰浮言以惑世诬民,知我者梅也,罪我者亦梅也。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写于金陵借园虎溪桥。李方膺。字晴江,江南通州人。钤印:平生知己、梅花手段、冷香李方膺一生爱梅,久而成癖,将梅喻为真、善、美的象征,渴望出现一个没有丑恶的朗朗乾坤。其住宿处,均命名为“梅花楼”,庭院周围栽满梅树,置身其中,吸香纳气。《梅花图》倒挂艳梅数枝,枝条茂盛,寒葩冬萼挂满枝头,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片、或盛开怒放、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晶莹透彻,傲寒不凋,杆枝挺劲有力。梅花分布富有节奏韵律,长枝处疏短枝处密,交枝处尤其花蕊累累,密而有序,乱中有法,珠玉进发,清气袭人,用折枝法,以浓淡墨加焦墨写梅树枝干,白描淡墨勾花,浓墨点蕊。浓淡相宜,俊朗苍秀,寒梅精气自现。竹 石立轴 1753年作竹 石立轴清竹幽兰立轴 纸本款识:画到琅玕墨更浓,自怜吏老俗填胸。廿年江上清风伴,明月晴天雪后逢。甲戌秋仲,写于八闽大方伯署中,晴江李方膺。钤印:方膺仙李《清竹幽兰》轴便是一幅别具一格的作品。这幅画作于八闽大方伯署中,时为乾隆甲戌(公元1754年),这一年李已被罢官,因受到诬陷,心中抑郁,故于八闽大方伯署中所绘之画多有怨气。此画中有粗竹三竿,嫩竹两枝,在狂风中摇曳生姿。主竹挺拔有力,不弯不揖,有参天凌云之气概。潇湘风竹图纸本墨笔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乾隆十六年,写于合肥五柳轩。李方膺。钤印:晴江(白文方印)、李生(朱文方印)《潇湘风竹图》画面劲竹数竿,直指云霄,枝干挺拔遒劲,墨虽淡却筋节有力。而竹叶秃笔横扫,依风势倾斜。夸张地几呈平行之势,有力地表现了疾风狂吹的情形,竹旁顽石阔笔涂写,与竹浑然一体,更加突出了竹竿迎风屹立的不屈,并给予有力的支持,显示了两种力量的强烈的对抗性,赞颂了竹子与狂风顽强苦斗的精神。乾隆十六年为公元一七五一年,作者时年五十七岁。兰石图立轴 水墨纸本题识:画兰何必太矜奇,信手拈来自得宜。叶乱花迷浑是墨,芳心点出释人疑。乾隆十有九年十月,写于金陵借园。晴江李方膺。李方膺以行草笔意入画,纵横磊落,顿挫盘郁,生面别开。此轴以淡墨画石,疏疏几笔,尽得气势。复以浓墨写兰,翩翻飞动,花歌叶舞,有迎风作笑之趣,上下应答之态。读之振人心脾。“怪”事:【拜梅】扬州八怪中爱梅画梅者着实不在少数,李方膺也是其中之一。据说他权知滁州时,一到任没有会见一个人,先打听欧阳修手植梅花的所在地,当得知在醉翁亭,便急忙前往,在梅树前铺下毡毯,倒头便拜。爱梅爱的是梅的秉性,梅的品格,也是画家冰清玉洁的自我人格的寄托。【盐齑风波】李方膺任合肥知县时,勤政爱民,不知攀附。当地习惯于下级在岁末向上级送礼,李方膺遂让人挑了两瓮盐腌的酸菜送给太守。见太守流露不满,他不仅索回了那两瓮酸菜,而且怒斥太守说:“像你这样脑满肠肥的废物,怎么能知道百姓菜根中的滋味呢?”这一公然斥责不但触怒了太守,也得罪了监司,最终导致了被诬贪赃罢官的命运罗聘罗聘(1733-1799年),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原籍安徽歙县,其祖迁居扬州。博闻好学,终身以卖画为生。为金农二高足之一,时常为师代笔,深得金农画之神髓。其山水、人物、花鸟画均有造诣,笔法凝重,思致渊雅。人物肖像画继承金农,造型更为准确。又自称能白日见鬼,作了多本《鬼趣图》,以大胆变形的手法描写世态,讽喻社会不平现象,轰动文坛,题者众多。画梅喜用粗枝大杈,以浓墨渲染,花蕊繁密,古趣盎然。曾北上京师,虽名动公卿,却依然地位低下,贫困潦倒,渐被冷落,无资而归。其妻方婉仪(号白莲)亦善画,子允绍、允缵也能画,时称“罗家梅派”。花卉图立轴 纸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此画是仿沈周的笔法所作的一幅小写意花鸟画。画中一株山茶花叶繁茂,后有嶙峋奇石耸立,奇石以焦墨勾出形状,淡墨晕染,山茶设色清丽、兼工带写。梅花则飞笔点出,天然之趣盎然。竹兰石立轴 1790年作兰花立轴兰石图立轴 纸本水墨款识:今年九日编无菊,欲纫秋兰笑可拈,画毕自看还自悔,笔花端合让江淹。甲寅重阳后一日,应丽堂先生属,两峰道人聘戏笔。钤印:两峰道人、和葱和蒜、师竹斋生人收藏书画印:狄平子、黄德俊评书谓画之章、墨白斋藏书画兰石图是文人画常见的题材。兰花以其生命力强,四季常绿,香气飘逸,无论风霜凛冽、春寒料峭都能茁壮成长而受到历代画家的喜爱。此幅兰石图作乾隆甲寅(1794)年,构图平稳,笔致细润、潇洒,墨色浓淡干湿,富于变化。山石嶙峋古拙,相互偎依,寥寥数笔,浓墨画出轮廓,淡墨擦然,表现出山石的刚硬质感。石际草间长出的兰花用双勾法写成,兰叶随风飘洒,上下左右,呼应交叉,给画面增添了一番清馨之气。作者写兰,神采飘逸,生气盎然,栩然如生,形神兼备,可见功力之深、技艺之精。有强烈的比兴功能,表现了作者倔强不屈、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深谷幽兰图罗聘24岁时从师于金农,金农称他“爱画,初仿江路野梅,继又学予人物番马,奇树窠石”,“笔端聪明,无毫末之桀焉”。他28岁时所画《花卉蔬果》册,金农称他为“放胆作大干,极横斜之妙”。此《深谷幽兰图》表现隐身于深谷的兰花,用笔潇洒而放纵,颇有气贯长虹的态势。墨竹图轴纸本水墨墨竹图纸本水墨此画中以浓淡二墨写竹竿枝叶,水墨撇脱,随意挥洒,以浓淡枯润的变化,尽现竹之风致意态,有云雾迷潆之感。画意空灵湿润。小溪之畔,怪石嶙峋,以干笔湿墨勾染点皴,色泽凝重,富有体积感。此画反映了作者驾御笔墨的高超水平,是不可多得的一幅写竹佳作。墨竹图纸本水墨梅竹双清立轴 设色纸本湘潭秋意图纸本水墨罗聘从金农学画,得其真传,画梅花、竹枝、兰花。山水、花卉自开蹊径,人物亦妙而传神,画鬼尤擅胜场。此图用笔挺秀,丰姿潇洒,是他得意之作。竹石幽兰图立轴 癸丑(1793年)作罗聘与华嵒都是绘画全才,是扬州诸家中最有成就的两个。然新罗秀丽,两峰古雅,各擅胜长,风韵有别,都是足传千古的。此幅以浓墨写兰竹,笔沉墨酣,凸现了前面空勾淡皴的湖石,轩昂淋漓,神采奕奕。自题云:“饭罢朗吟三百步,兴来为客写幽篁。”纸佳、墨佳、状态佳,画出的自然是精品无疑。幅式又大,是罗聘传世画作中上乘之品。“怪”事:【蓝眼识鬼】传说罗聘长了一双蓝色的眼睛,他首上北京的时候,以八帧《鬼趣图》轰动京师。罗聘因其蓝眼,声称能白日见鬼,并把形形色色的鬼一幅幅地画了出来,对生来有好奇心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奇特的新景观,人们也从中领略了以前只闻其名不闻其声的扬州八怪的要旨。【罗家梅派】罗聘擅长画梅,他的妻子方婉仪,长罗聘一岁,习诗书,明礼度,兼长于诗画,是一位美丽端庄、仪态大方的贤内助。她与罗聘志同道合,积极支持罗聘从事书画创作及交游活动,时常与罗聘合作画梅。他们夫妻二人,连同儿子允绍、允缵,女儿芳淑并称“罗家梅派”,所绘梅花如出一辙,冰清玉洁,绝无脂粉之气。汪士慎汪士慎(1686-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安徽歙县人。一生清贫穷窘,酷嗜茶,性爱梅,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安贫乐道。晚年双目失明,却自我安慰道从此不用再见那些忙忙碌碌的平常人了。以手摸索作画,经过不懈地努力后,比未失明时画得更加工妙。善画梅、竹,工篆刻、八分书。刻印与高翔、丁敬齐名。所画梅花清淡秀雅,有一股疏香冷气,以抒发其清高孤傲的襟怀。故金农评道:“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梅花图立轴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藏此画清淡秀雅,瘦劲姿媚,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画梅的独特风格。金农曾评日:“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但我们看到作者遗存的梅花作品中,枝、花并不太繁,是以疏朗清瘦见长,给人一种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的感觉,这幅《梅花图》便可作为佐证。紫藤竹石图立轴 辛酉(1741年)作在扬州诸家中,汪士慎是画格极高的一个,擅画梅,一再受到金冬心的赞赏,亦能山水及花卉,传世甚为少见。此帧以双勾法写竹,复以渍墨法画藤花湖石,黑白相映,疏密相间,于是满幅生机跃跃欲动,而一种书卷之气,又令观者神清气和,心胸豁然。右下作二题,书法遒婉,与画笔一统,的是佳作。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安徽歙县人。一生清贫穷窘,酷嗜茶,性爱梅,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安贫乐道。晚年双目失明,却自我安慰道从此不用再见那些忙忙碌碌的平常人了。以手摸索作画,经过不懈地努力后,比未失明时画得更加工妙。善画梅、竹,工篆刻、八分书。刻印与高翔、丁敬齐名。所画梅花清淡秀雅,有一股疏香冷气,以抒发其清高孤傲的襟怀。故金农评道:“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兰竹图立轴 纸本墨笔上海博物馆藏此画写兰竹二君,笔法殊异。以水墨渲染出山坡,随意提写野草。竹以浓墨撇出,清俊挺拔。兰花则以双钩白描手法勾出,纵横飘逸,花朵以淡墨稍加罩染,野趣自然。梅 花立轴绢本墨 梅立轴 水墨纸本墨梅镜心 设色纸本金农称他画梅之妙和高西唐(翔)异曲同工。西唐善画疏枝,巢林善画繁枝,都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之趣。千花万蕊,颇富诗意。老年一目失明,尚能挥写自如,不失当年风韵。梅 花立轴 水墨纸本 1742年作墨 梅立轴 水墨纸本汪士慎一生嗜茶,又酷爱梅花,“饮时得意写梅花,茶香墨香清可夸。”他画梅花,的确画出了高人逸士的冷峻和清气,不管画的是“繁枝”还是“疏枝”。此作为後者,写寒梅一枝,瘦劲屈曲,如虬龙盘空,指爪鬚眉,处处俱露生气。而灵秀生动的逸致,正如金冬心所谓“管领冷香,俨如灞桥风雪中”。汪士慎自己则说道:“雪尽南枝香梦醒,欣欣颜色向春风。”他向往的还是美好的未来—怀着理想,汪士慎画出了自己的精品。“怪”事:【嗜茶如命】汪士慎一生最大的爱好莫过于饮茶,可以一日无饭,不可一刻无茶,因此又被人称为“茶仙”。他遍尝群茶,对各种茶的味道、特点了熟于胸。更讲究煎茶,除山泉之水外,还用贮藏的雪水,并在画坛上留下一段以诗、画易雪水的佳话。与二三知己促膝品茗,谈诗论画,是汪士慎平生最大之乐事。但由于他嗜茶过甚,导致血气耗损,罹患眼疾以至左目失明,可谓代价惨痛啊!【心观】乾隆四年(1739年),54岁的汪士慎游览浙江后所患的目疾日益严重,回到扬州后,左眼就失明了。画家失去一目,实属不幸,但他认为少一目更能安心作画,未尝不是不幸中之大幸,并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著梅花”,壮志未减,加倍奋发。乾隆十七年(1752年),汪士慎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看不见了,这使他的处境愈加艰难。但篆刻家丁敬的赠诗中“肉眼已无天眼在”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画家的心境。汪士慎以“心观”为印,用心看世间,用手摸索着写字绘画,经过努力,竟然比未盲时更具神妙。兰竹图立轴 纸本墨笔上海博物馆藏此画写兰竹二君,笔法殊异。以水墨渲染出山坡,随意提写野草。竹以浓墨撇出,清俊挺拔。兰花则以双钩白描手法勾出,纵横飘逸,花朵以淡墨稍加罩染,野趣自然。梅 花立轴绢本墨 梅立轴 水墨纸本墨梅镜心 设色纸本金农称他画梅之妙和高西唐(翔)异曲同工。西唐善画疏枝,巢林善画繁枝,都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之趣。千花万蕊,颇富诗意。老年一目失明,尚能挥写自如,不失当年风韵。梅 花立轴 水墨纸本 1742年作墨 梅立轴 水墨纸本汪士慎一生嗜茶,又酷爱梅花,“饮时得意写梅花,茶香墨香清可夸。”他画梅花,的确画出了高人逸士的冷峻和清气,不管画的是“繁枝”还是“疏枝”。此作为後者,写寒梅一枝,瘦劲屈曲,如虬龙盘空,指爪鬚眉,处处俱露生气。而灵秀生动的逸致,正如金冬心所谓“管领冷香,俨如灞桥风雪中”。汪士慎自己则说道:“雪尽南枝香梦醒,欣欣颜色向春风。”他向往的还是美好的未来—怀着理想,汪士慎画出了自己的精品。“怪”事:【嗜茶如命】汪士慎一生最大的爱好莫过于饮茶,可以一日无饭,不可一刻无茶,因此又被人称为“茶仙”。他遍尝群茶,对各种茶的味道、特点了熟于胸。更讲究煎茶,除山泉之水外,还用贮藏的雪水,并在画坛上留下一段以诗、画易雪水的佳话。与二三知己促膝品茗,谈诗论画,是汪士慎平生最大之乐事。但由于他嗜茶过甚,导致血气耗损,罹患眼疾以至左目失明,可谓代价惨痛啊!【心观】乾隆四年(1739年),54岁的汪士慎游览浙江后所患的目疾日益严重,回到扬州后,左眼就失明了。画家失去一目,实属不幸,但他认为少一目更能安心作画,未尝不是不幸中之大幸,并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著梅花”,壮志未减,加倍奋发。乾隆十七年(1752年),汪士慎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看不见了,这使他的处境愈加艰难。但篆刻家丁敬的赠诗中“肉眼已无天眼在”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画家的心境。汪士慎以“心观”为印,用心看世间,用手摸索着写字绘画,经过努力,竟然比未盲时更具神妙。兰竹图立轴 纸本墨笔上海博物馆藏此画写兰竹二君,笔法殊异。以水墨渲染出山坡,随意提写野草。竹以浓墨撇出,清俊挺拔。兰花则以双钩白描手法勾出,纵横飘逸,花朵以淡墨稍加罩染,野趣自然。梅 花立轴绢本墨 梅立轴 水墨纸本墨梅镜心 设色纸本金农称他画梅之妙和高西唐(翔)异曲同工。西唐善画疏枝,巢林善画繁枝,都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之趣。千花万蕊,颇富诗意。老年一目失明,尚能挥写自如,不失当年风韵。梅 花立轴 水墨纸本 1742年作墨 梅立轴 水墨纸本汪士慎一生嗜茶,又酷爱梅花,“饮时得意写梅花,茶香墨香清可夸。”他画梅花,的确画出了高人逸士的冷峻和清气,不管画的是“繁枝”还是“疏枝”。此作为後者,写寒梅一枝,瘦劲屈曲,如虬龙盘空,指爪鬚眉,处处俱露生气。而灵秀生动的逸致,正如金冬心所谓“管领冷香,俨如灞桥风雪中”。汪士慎自己则说道:“雪尽南枝香梦醒,欣欣颜色向春风。”他向往的还是美好的未来—怀着理想,汪士慎画出了自己的精品。“怪”事:【嗜茶如命】汪士慎一生最大的爱好莫过于饮茶,可以一日无饭,不可一刻无茶,因此又被人称为“茶仙”。他遍尝群茶,对各种茶的味道、特点了熟于胸。更讲究煎茶,除山泉之水外,还用贮藏的雪水,并在画坛上留下一段以诗、画易雪水的佳话。与二三知己促膝品茗,谈诗论画,是汪士慎平生最大之乐事。但由于他嗜茶过甚,导致血气耗损,罹患眼疾以至左目失明,可谓代价惨痛啊!【心观】乾隆四年(1739年),54岁的汪士慎游览浙江后所患的目疾日益严重,回到扬州后,左眼就失明了。画家失去一目,实属不幸,但他认为少一目更能安心作画,未尝不是不幸中之大幸,并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著梅花”,壮志未减,加倍奋发。乾隆十七年(1752年),汪士慎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看不见了,这使他的处境愈加艰难。但篆刻家丁敬的赠诗中“肉眼已无天眼在”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画家的心境。汪士慎以“心观”为印,用心看世间,用手摸索着写字绘画,经过努力,竟然比未盲时更具神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