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长文:AI已来,这个时代的趋势

渊海探心 2023-03-27 23:27:19

这个时代是快速迭代、急速骤变的时代,

在古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到了近代,是每十年一个变化。

到了现代,则快到了每三到五年一个变化。

到了当下,速度加快到了一年之期,恍如隔世。

今年最大的新闻就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

OpenAI从一开始的3.0版本到3.5版本再到前不久的4.0版本,

其智能化速度之快,令无数人都在惊叹。

在认真研究了一段时间这个划时代的超级工具之后,

我对未来的世界趋势保持审慎的乐观态度。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下这个问题。

1、新工具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2、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几次产业革命(新工具)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3、工具的更新将给普通人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1、新工具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其实,这个标题我很想写的是,

为什么中国没有率先产生出类似于GPT这样的通用人工智能工具。

我们理想中的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大科研,都是举国体制,

国家做好规划,找到重点突破项目,

然后自上而下的由老中青几代科研工作人员如同军队行军作战一般,

攻坚克难,完成某项任务。

这个在做跟随型科研时,往往可以跑通。

因为是跟随嘛,有先验效应。

什么是先验效应?

也就是说领跑者会尝试不同的突破路径。

往往这种突破的路线是非常重要的,属于战略级。

先发者因为需要摸着石头趟河而过,

中间会有大量的沉没成本。

后发者可以摸着先发者的路线趟河。

当然,其中的技术细节是很难知道的,

但就其路径来说,都已经免去了很多试错成本。

不过,这个也要求后发者需要一定水平和体量的研发人员,

不然也很难跟上先发者的脚步。

作为先发者,反制的方式是放烟雾弹,

打个比方,他故意说某条路线走不通,

可能带歪后发者的研究路径。

这个需要很强的战略忽悠能力。

中国走了几十年的跟随性研究,

现在该模仿的也模仿的差不多了,

模仿不了的也被逼的搞原创,

毕竟卡了脖子。

到了如今这个形势下,

是需要自己成为某些领域的引领者了。

那么人工智能在国家的规划中已经放在了举足轻重的地步,

投入也不算小,

为什么结果出来后会有现在这么大的差距呢?

或许还是要从两国研发的模式上寻找问题源头。

美国的社会对头部的天才是比较友好的,

OpenAI团队中很多都是名校辍学创业的。

他们普遍非常年轻。

要知道,年轻才是创意突破的代名词。

命理角度看就是伤官啊。

突破已有的秩序(官)。

其次,他们是兴趣驱动的,

他们其中一个主创人员,一开始是研发阿尔法狗的,

也就是几年前很火的利用AI来下围棋,

并且颠覆了现有的围棋范式。

后来OpenAI团队做过一段时间开发AI来打Doda2游戏,

由于他们做出来的AI在游戏上反馈很好,

引起了微软的注意,这才加大资金投入,

从而有了大模型生成的通用人工智能。

在这里,我简略讲讲GPT的产生需要哪几样环境。

第一,是大规模的数据集,OpenAI团队一以贯之的路线就是走大模型大训练,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不论是人工标注的成本,还是强大的算力成本。其中算法的开发成本发而是最低的。这也是国内公司一直不愿做的原因之一。因为堆海量数据就能出现智能,在数据量和参数没达到一定规模时,效果不是特别好。达到一定规模后,才出现了智能“涌现”现象。

第二,是强大的计算能力,GPT的训练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包括高性能的GPU和云计算平台等。这个世界上具备这种硬件条件的国家也是少之又少。即使中国具备这样的硬实力,但也是把超级计算机用在大科研上,没有闲到给游戏公司开发AI打游戏。国内的公司也很难投入这种超级计算机来训练AI。大多数还是一般体量的数据,一般性能的硬件就行了,也就是凑合下不掉队就行。即使是百度这种AII in AI的公司,他们因为技术的知识障(知道的太多反而持悲观态度),对通用的AI本身就不乐观,也因此在投入上很谨慎。

第三,是先进的算法,我们从GPT的名字可以知道,也就是GPT的T,是Transformer的意思,这指的是一种算法框架。也是老外提出来的(人工智能中非常经典的算法几乎都是老外提出来的)。虽然我们知道了它是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深度学习技术,但由于没有开放,内部的真正的运行机理是什么目前还是不太清楚的。

第四,是开放的研究环境,也就是说GPT的产生需要一个开放、合作的研究环境,包括学术界、产业界和开源社区等。国内的产学研还是很有些脱节,当然,这也是普遍现象。

总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最主要是“正官”氛围下的土壤,很难让“伤官”自发涌现。

这确实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这里的“正官”氛围,

包含着青年科研工作者很难出头,技术人员不被看重的文化氛围。

到处都在说技术不重要,人情才重要,

“没有谁是不可以被取代的”这句话我从太多的人嘴里听到过。

特别是被体制内驯化的工具们,笼罩在“正官”的秩序之下。

在没有外部竞争压力下,这句话或许有一定道理,

但一旦有了外部的竞争,你让那些能干活的、能创新的,

或许不会来事的被取代,那么你的整个组织也有可能被外部所取代啊。

原本搞科研创新是最不能“听话”的,

但现在却是被训练成需要“听话”的,

层层听话,突破从何而来?

2、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几次产业革命(新工具)对社会变革都产生重大影响。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代替手工为标志,大量的产业工人上线取代了原本的手工业者。

十九世纪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时代为代表,更加先进机器化大生产时代来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开始兴起,通信手段也开始更新,不时的涌现出新兴的资本。

二十世纪后半期以及二十一世纪,开始了信息化时代,电视、计算机、网络的诞生,极大的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人与机器的距离。这里面也分几个阶段,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文字图片互联网到短视频互联网,每一次阶段性信息革命都给普通人带来了无数的机会。

这里面有无数宏大的以及微观个人的叙事史,但在这里不多赘述。

历史的,当下的,

一时豪俊,风流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

就在前不久,tiktok还遭到狙击。

我在写《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思考》时,

就已经详细说过,

未来是内容生产者(OpenAI一系列相关的产品)与推荐算法(tiktok为代表)结合的天下,

是算法算力(中美)与海量数据(中美)融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天下。

美国对tiktok的恐惧是天然的,

它是很有可能动摇其执政根基的产物。

因为美国的言论自由非真正的言论自由,

当一个不受其控制的工具引导底层摆脱其虚伪的言论自由时,

它的根基已经受到动摇,

两党轮换时的投票游戏一旦不受控,

并且工具的另一头还被最大的竞争对手有可能抓着时,

那这个工具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了。

这是其底层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与其他任何原因无关。

这也是在新的工具更新后,

技术影响上层建筑的又一个案例。

(实际上,AI在我们这里不能产生未尝没有类似的原因,这里不便多说)

到了现在,新的智能革命突然来袭,

既是对当前普通白领的挑战,

也是普通人上车的机会。

当工具可以让人从繁琐的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时,

未来的时代,人类的命运将会分化成两部分。

3、工具的更新将给普通人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先说说这种智能工具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下面这段话是它自己陈述自己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

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等方面。

在未来,它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许多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自动化生产:人工智能可以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控制等领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智能交通: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中,实现智能路况分析、自动驾驶等功能,从而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事故。

个性化医疗:人工智能可以用于医疗领域,如帮助医生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等,从而提高医疗水平。

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可以用于信息处理领域,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从而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和质量。

这里面对普通人影响最大的就是信息处理和自动化生产。

自动化生产会进一步淘汰很多产业工人。

信息处理则是可以淘汰大部分白领。

哪些白领呢?

做重复性工作的白领。

工厂的自动化生产淘汰的是做重复性体力工作的蓝领,

实际上,现代的很多工厂的自动化已经淘汰了相当一部分蓝领,

AI的到来,是更进一步的淘汰剩余的还需要操作机器的蓝领。

信息处理淘汰的是做重复性脑力工作的蓝领。

人类的大脑很神奇,

真正做创造性工作的大脑是没法很长时间持续性工作的。

它需要充足的休息(很多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总说自己工作很长时间,只要这样说的,基本都是科研民工,在做重复性低效的脑力劳动。或者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实际上干的活很不高级,不需要动太多大脑。)

上述括号内的话可能很得罪人。

不得不说的是,真正持续性的高质量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一定需要得到很好的休息,此时智慧才能涌现。

那么很多白领的工作,

看起来光鲜,实际上并不太动脑。

所以重复性的脑力工作者,

后面也会慢慢被AI替代。

比如,银行柜员,客服人员,一般的程序员,网管人员,翻译人员,口译人员,中低端插画师,模特,播音员,主持,量化交易人员,文案写作者,通用写作人员,会计等等。

在它擅长的领域中,特别是程式化的沟通交流这块,AI已经完全可以替代大部分工具人了。

那么未来哪些人仍然可以活得游刃有余呢?

一种是驾驭AI工具的人,特别是那些喜欢倒腾新工具的,

一个人可以驾驭多个工具承担多个任务,

自己就是一个团队。

比如有人在草稿纸上画一个网页设计的方案,

拍下照片,然后用AI直接生成了网页代码。

同时,又可以用的AI替自己美化网页以及生成其中的图片。

当前很多人开发AI的各种使用功能,

在某一项垂直专业领域,

AI训练完成后确实是可以做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所以,这些喜欢新工具新技术,拥抱它们的人,

还是不容易被淘汰掉的。

一种是制造工具的人,

也就是那些相关的技术人员。

当前,各大公司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员都在争着抢着要,

年薪都不低,因为稀缺啊。

造各种AI工具的研究人员在一段时间内,

还是需求量很大的。

一种是几乎不受工具影响的人,

比如直接和人打交道的,

辅助人与人关系链接更趋紧密,

脱离工具属性越多的人。

能给人创造情绪价值体验的人。

例如,心理医生,护理师等等,

共情能力强,能换位思考,

越是感性的人,越不容易被机器替换。

当下就是未来,

未来已经到来,

我们不管接不接受,

都只能拥抱这种变化。

希望,AI的到来,

能够让技术的归技术,

让人更像人,更回归到人的本初状态。

不要再继续异化下去,

失去了本我真心。

3 阅读:62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