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转型康复、上市公司跨界康复…康复如何成为“流量密码”

老夏的笔记本 2024-08-11 17:22:36

康复市场的热度逐年上升,转型康复、跨界康复等成了行业热词,在政策的推手下,备受关注的康复赛道越滚越热,不少机构前赴后继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机构的犹疑。

来源:诊锁界

作者:南翼

封面来源:pixabay

近日,浙江台州一家三乙综合医院成功通过第四周期医院等级评审,评级晋级为三级甲等康复医院,一跃成为浙江全省首家三甲康复专科医院。

图源/台州市康复医院官网

7年时间,三乙变三甲,整体转型成集“医、康、养”三位一体的全新复合型三级甲等康复医院。这样的“转型样板”,在政策和现实的双重影响下,不止在台州,更在全国遍地开花。

康复转型+康复跨界如火如荼

2024年5月18日,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名为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融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教育培训、科学研究与转化于一体,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公立三级康复医院。

2023年12月,河北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全面停诊,由河北梅奥心血管病医院接手,打造以心脏病治疗和康复为主要特色的三级专科医院。

2022年1月,江苏省卫健委发文将南京紫金医院和昆山市康复医院升级为三级康复医院,昆山市康复医院因此也成为全国首家县级市三级康复医院。

……

转型升级的康复之路从未停止,甚至最早在2016年,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等九部门就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分批推进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大兴区红星医院、昌平区南口铁路医院、西城区广外医院、海淀区羊坊店医院、丰台区铁营医院等数家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

据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000余家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占全国综合医院总数的24.6%,且这一数字在逐年增加。尤其是近些年针对康复产业的相关政策颁布之后,医疗机构转型的速度更是提升起来。

2021年6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明确各地开始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床位数量,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

2022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申支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通过转型成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支持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和康复医院、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等方式,增加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数量和服务供给。

国家层面针对康复产业的多次提及,除了鼓励医疗机构转型进入康复赛道外,也在间接影响着跨界康复市场的火热。抛开此起彼伏的转型潮不说,还连带引出了药企、房企、险企等诸多行业跨界康复的新市场动向和趋势。

电器集团海尔布局大健康产业的第一个自建项目是上海永慈康复医院;泰康设立泰康之家康复医院,探索社区+康复+慢病管理的模式;盘龙药业豪掷1.8亿打造西安医学院附属秦岭康复医院,高调宣布进军进军康复市场……

康复市场的热度逐年上升,转型康复、跨界康复等成了行业热词,在政策的推手下,备受关注的康复赛道越滚越热,不少机构前赴后继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机构的犹疑。

主动变革还是无奈之举?

政策上的动机不难推测,结合我国大环境和政策文件集中的风向,很明显有一部分是在为老龄化社会做准备。

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再加上综合医院长期存在重临床轻康复的情况,医疗资源难以完全覆盖老年群体。有财经机构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以及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到2025年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600亿元。

但纵观所有转型的综合医院,除了政策加持的外力,几乎都绕不开同一个变革原因:患者资源减少。

台州市康复医院称“40万人口2家三级综合,不转不行”,河北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转型原因是“根据医院近年来发展现状,结合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等社会发展因素……”无论是医院经营因素还是社会因素,概括而言都是患者流失。一是指患者群有实质性的减少,比如生育率确实低迷,患儿群体锐减。二则是患者群有所转移,比如医院虹吸。

目前几乎所有的二级医院都面临着医院虹吸的尴尬境地。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医疗资源的分配来看,公立医院所承担的诊疗压力中,约60%集中在了三级医院,只有34%分布在二级医院。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400到500家公立医院停业,而这些停业的医院中,也绝大多数属于一、二级公立医院。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院长提到选择转型康复医院时就提到,作为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夹心层,“二级医院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医院运行肯定很困难。”

既无法像三级医院那样引进高精尖人才,也不能获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才能拥有的政策倾斜。尤其是近年来,三级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医疗中心功能继续强化,虹吸力度进一步扩大,再加上一、二级医院本身存在的人员流失、医疗设施缺乏等问题,一、二级医院患者流失量极大。

一些二级医院选择升三级挤入人才竞争圈,另一些在升三级的路上遇到种种门槛,无奈选择转型,加上康复医院和护理院恰好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倡导的转型方向,多方合力下,医保门槛低、医疗需求大的康复就成了错位发展的热门选择。

转型抉择与经验借鉴

当然,二级医院不选择转型的原因也有多方考虑,一是受传统思维限制,医院和医生普遍认为做康复和护理的技术含量较低。二是转型康复或护理后,尤其是护理院,如果没有财政方面的足够支撑,医院生存是有压力的。三是原有医院的医务人员面临职业路径的选择难题。

此外,医保报销比例也是医院比较关注的。2016年国家医保局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后,各省对康复医院也有不同支付方式的试点。例如广东是阶梯式按床日付费,江苏徐州实行按康复病例付费的医保支付方案,湖南长沙出台了康复病组按价值付费。康复的收费标准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按照目前转型成功的经验来看,转型康复至少要关注“人才”和“病源”两大核心,毕竟出现经营问题的康复医院也不在少数。以武汉侨亚博爱康复医院为例,投资2.5亿元,运营不到一年就因经营不善宣告倒闭,足以成为前车之鉴。

搭建康复人才团队,参考北京市第一康复医院的成功经验,可以拆分为以下三大步骤:

第一,用好现有人才,对医护进行转岗,分批参加专业培训和进修学习。

第二,从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内部推荐等途径引进专业康复治疗师。

第三,加强骨干人才的强化培训,聘请国内外专家到院培训。

而在“病源”的获取上,转型康复机构后患者大多从三级综合医院转诊而来,根据机构本身的不同级别也有着不同的定位分工。

顺应康复治疗的急性期、稳定期和恢复期三阶段,三级康复医院主要收治亚急性期患者,二级康复医院为稳定期患者进行肢体锻炼和康复治疗,恢复期的患者则可以自行居家康复或在社区门诊康复。

“康复医院本身的经济效益并不高,”上海交通大学长三角健康研究院周华平说,“医院运营中有个指标叫床日费用,同样是二级医院,综合医院的床日费用能达到千元以上,康复医院可能只有五六百元。再加上医保报销、收费项目等方面的限制,在业务饱和状态下,同一级别的康复医院的收入可能只有综合医院的60%,院长们当然会考虑转型值不值的问题。”

因而,在运营压力之下,医院必须结合医院本身的基础,考虑纯靠康复是否能盈利,康复专科之外是否保留原有内科、外科等临床科室,确定转型后的定位。

从数据上看,转型只一年,二级综合医院全年总收入同比就增幅28.5%,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幅34.3%的反馈是十分正向的。转型并不容易,但在三级医院建分院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壮大的发展下,“夹心层”们要再想奋起直追,将难上加难。

与其“迎难而上”,不如结合自身二级定位所拥有的区位资源,在政策东风下找准方向搏一搏,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0 阅读:13

老夏的笔记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